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渤海产生赤潮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

曾扬分享

  近年来,渤海赤潮发生的时间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海产品的生产和海洋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已危及人类健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渤海产生赤潮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渤海产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需要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赤潮生成的关键因素。

  海水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水、污水和废物污染造成的。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的情况下,海水的富营养化就会使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形成赤潮。渤海总面积7.8万平方千米,有32条入海河流(带来89.6%陆源污染物),总径流量854.6亿立方米/a,渤海每年受纳污水量为31亿吨(含污染物80万吨),致使渤海环境日趋严重,而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海,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再加上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境保护措施,海湾沿岸大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赤潮现象频繁发生。

  2002年,渤海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已占渤海总面积的41.3%,较上年增加了16.7个百分点。

  此外,渤海赤潮的发生是与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互作用,能量长期积聚而后爆发的结果。即环境污染促使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加重了环境污染。渤海沿岸的各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等,通过河流输入渤海。当污染物排放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海洋的净化作用将会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而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造成局部海区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资源受到损失,污染物沿食物链转移、循环和富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排入,使自养型浮游植物的繁殖加快,初级生产力增加。

  由于过度捕捞,渤海水产资源衰退,使渤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趋向食物链短,品种减少,且低龄化。

  不能充分利用这部分初级生产力。水产品生产量是渤海生态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输出部分,多年来没有提高和增加,其结果是输入大于输出,形成积累,初级生产力过剩,产生富营养化,导致了水域生态变异。形成了浮游生物(或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这--→恶性循环过程,致使赤潮频繁发生。

  另外,气候条件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渤海区由天气晴朗使水温处于赤潮生物增殖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所以天气良好将导致赤潮的强烈发展。

  渤海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将遭到干扰和破坏。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水体的酸度和光照度。

  大部分赤潮由藻类的爆发性增殖和聚集形成,大量的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势必消耗水体中二氧化碳,水体中的酸碱度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水中的ph值通常在8.0--8.2之间,而赤潮时的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ph值甚至可达9.3,水体酸碱的变化,必然会影响生活在该水体中各类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同样,赤潮区的水面由于漂浮着厚厚一层的赤潮生物,阻挡了阳光到达水体的深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生长于水体深层的水草、造礁珊瑚及生活于水草中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底层生物量锐减。

  (2)竞争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物质,造成水体中生物量增加,但种类减少。

  (3)许多赤潮生物具有毒素,该毒素可使海洋生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许多海鸟、海狮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积累和食物链的传递作用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响。部分以胶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

  (4)处在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分解,水体中溶解氧大量被消耗;同时在缺氧条件下,分解的赤潮生物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态系统有可能受到严重危害。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1)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异常繁殖,尤其是当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导致鱼、虾、贝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海水缺氧而产生的hs和ch,对鱼、虾、贝也有致命的毒效。

  (3)赤潮生物吸附于鱼类、贝类的鳃上而使其窒息死亡。

  (4)很多赤潮生物,尤其是甲藻门的种类,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

  3、赤潮危机人类健康

  主要是赤潮毒素的毒害作用,除接触引起皮肤不适,挥发性毒素还能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导致人类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5]

  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赤潮的预防措施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猜你感兴趣:

1.保护海洋的措施

2.海洋污染如何防治

3.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难点总结

4.砷中毒应该怎么办

    176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