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

新华分享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会一落千丈?“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括:

①教学目标;

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③教学对象分析;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

⑦备查网址。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2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并提问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片)

1.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见识浅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B.你来C.算来D.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往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1)D(2)A(3)A、C(4)A、F(5)B(6)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__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__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师生互动,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七、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比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八、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九、课外拓展: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3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频道小编推荐: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揣摩文章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并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首先写起义的原因。接着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突出了一个“谋”字,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最后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这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对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起义军的进军势如破竹,形势迅速壮大。

第2、3两段是全文的重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的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设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翻译,给学生做适当的疏通。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不能当成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更多关注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阅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详尽的描写而对事件的叙述先对比较简单。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进行阅读探究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这样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向课文外面走,让学生课外查阅《史记》及其司马迁的有关知识,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深刻理解人物及历史,了解为什么将陈涉列在“世家”这一体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学本文分这样的几步:先在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下,读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语句,并能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明确起义的经过;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自读这一段,同桌互相提问,完成文意的翻译。

2.对这一段的字词及句子的翻译进行质疑。

二、再读课文,提炼概括起义事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的内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明确: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3.为什么这样介绍陈胜?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6.起义经过哪几个步骤?

明确:第一步并杀两尉;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个性

1.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

找出起义前后陈涉的语言进行阅读,体会人物的个性: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2.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写,解读人物。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__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4.同桌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农民起义领袖?

如何看待这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一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整理第3段翻译;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重点虚词的用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3、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4、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教学难点: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由一幅漫画导入(老师先板画,后结合着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中的一位是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与“乐业”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

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试着学着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师范读课文后,生自读,然后师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点拨:教师要做朗读指导。如:语调、语势、语速,语气的把握等。

③想一想: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①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看法的语句。

(师引导每个学生动起来,去找去圈点勾画,师抽查几名同学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同学独立解决,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③请学生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说说这样分的依据?

(生独立思考4分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试着把结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拨: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二)领悟“敬业与乐业”到主旨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问题如下:

1、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课文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让一二组的同学带着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带着第二个问题,去自由读文,独立思考5分钟后,各组长就本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四、当堂训练

1、反思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做法,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2、你如何看待“跳槽”现象?请把你的感受和观点写一写。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还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风采,关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今天让我们再来提炼本文,再学一些知识好吗?

二、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2、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3、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1、生分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试找出并积累几条自己认为论述敬业与乐业最精彩的警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引导学生体会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同桌合作,边读边找边想:

①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举事例的论证方法)

②课文为了说“敬业与乐业”的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各组长就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二)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_,因为它具有_______美,体现在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发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点拨: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1、生仔细研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带着一、二、三、三、四个问题,每组完成一题,在完成本组的问题后可继续完成剩下的问题:

问题:

①如果有人问你:“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你怎么回答?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③你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⑤不愿做逃得了吗?

⑥“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同学们独立思考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引导学生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四、当堂训练

如果你的好朋友学习不专心,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你怎样用梁启超文中的观点来劝导朋友?请写下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五、小结

通过本文,作者告诫人们: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从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

积累感悟文中精彩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掌握本节课的论证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反思。顺势导入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讲解一两个即可)

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提问: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总——分——总。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开头领起全篇,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第二部分(2-8):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别谈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设置小组讨论)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3.为什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是有的。”作者写“要乐业”的思路是怎样的?表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1)变化进展千姿百态;奋斗中快乐的分量加增;因为竞争而得快乐;省得无限闲烦恼。

(2)提出错误的观点──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观点──讲道理做引用进行论证。

(3)阐明了“乐业”才算“人类理想的生活”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怎样深入理解本文的“乐业”精神?(言之成理即可,此为参考)

明确:在一般人眼中,“乐”与“苦”是相对的,人的生活目的是追求快乐。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苦乐,应该苦中求乐。孔子曾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苦与乐本身并没有界限,而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一切苦中,都包含着乐的成分。

“业”必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但在实现“业”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一般人眼中的“苦”是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如果这时畏缩不前,为苦所击溃,则无可挽回。然而,真正领悟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人,则一定能够乘风破浪,“业”有所成。

总之,正如作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乐业”是一个人理性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2.你能举出“乐业”的例子吗?试讲出故事,说说你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文中谈到的“敬业”“乐业”的想法是否可以换成“敬学”“乐学”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以“敬学与乐学”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导入1分钟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2分钟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进文本

(一)那树——与榕树凝眸(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

明确:

1-2住所榕树眼前

3-11故乡榕树回忆

12-13住所榕树眼前

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6、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明确:

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

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牵引作者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眼前哨笛回忆哨笛眼前

(二)那故乡——与作者的感情对视(分析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7分钟

1、第四段中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癣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材料的选取自由灵活,从人物来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乡亲、我;从内容来看,有写人事的,有写传说,有写我夏夜感受的;从情感来看,体现的有友情、亲情、乡情等,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而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的汇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个字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怀念和眷恋,浓浓的乡思、乡情、乡愁、乡恋跃然纸上。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黄河浪的这棵树便是永恒的。

3、文章为何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a、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有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四、鉴赏品味

那“文”——与精美的语言对话16分钟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6人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一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读,试作简要评点,并按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一个朗诵,一个评点,一个仿写,建议可以变换陈述的对象或意象来展开仿写。各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归纳:如何使语言“靓”起来?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想象的运用,虚实结合

3、华丽的词语(摹形状物,绘声绘色)

4、句式的选用和变化(长短、整散)

5、关注人称的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a、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b、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感染力。

五、回望模块

那“月是故乡明”——与模块对歌(音乐播放:《弯弯的月亮》)6分钟

本文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用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于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照过你、我、他。

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串联这个模块的所有文章的标题,体现“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学生当场创作,要求只要有创意,自然衔接就成!

六、创作模仿1分钟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有时就是一棵小树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这一天不再遥远),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下周随笔《故乡的云》。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散文诗的诵读训练。

2、学习本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3、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感受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的训练:

以读入境,读中悟情,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读出诗歌优美的意境和美妙的情感。

2、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以古诗词中的含“雨”的诗句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雨都是自然的精灵,文人诗人们用最细腻的感情感受雨,用无数美妙的诗句描绘雨。比如:

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⑶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简介郑愁予:

郑愁予,1933年生人,原名邹文滔,河北人,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青少年时期。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二、诵读入境

1、自由诵读:

自由诵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感情基调。

2、选择的朗诵背景音乐:

教师给出几段音乐,有豪放的,有激烈的,有忧郁的,有舒缓的,有明快的……请学生选择并且谈谈理由。

明确:这首诗歌活泼欢快,充满情趣,比较适宜明快的背景音乐。

3、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

4、全班分角色配合诵读。

三、理解诗情

1、“雨”说了什么?

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雨说”的内容,比如:

雨说了它来的目的

雨说了它来的心情

雨说了它来的希望

雨说了它来的地方

雨说了它来的任务

……

2、你认为“雨”说得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最有创意和特色的句子进行咀嚼和评价:

雨说得很艺术,比如“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写出了冬天枯水季节的河流特点。

雨说得很生动,比如“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写出了春雨的轻柔。

雨说得很亲切,比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写出了春雨的温柔。

雨说得很热情,比如“柳条儿见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写出了春雨的活泼。

雨说得很甜蜜,比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写出了春雨的诚挚。

雨说得很中肯,比如“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写出了春雨的殷切。

……

引导学生概括和再次朗读:

⑴这首诗赋予了雨以灵气和爱心,拟人手法的巧妙应用,联想想象的诗意表达,让整首诗灵慧活泼深情。

⑵春雨的形象是春天使者的形象,是天使的形象,是母亲的形象,是老师的形象,是伙伴的形象,是爱的形象,是生命的形象,是幸福的形象……

⑶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3、以“我对雨说……”的句式完成下面两个练习:

⑴你听懂了雨对你说的话吗?把全诗中的“我”改成“你”,“你”改成“我”,改变部分内容,变换人称,自由朗读,体会诗意。然后同桌配合,就原诗和改后的诗对应着读。比如:

你来了,你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你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你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你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谈一谈这样改变方式的朗读体会:人称改变之后的呼应朗读,形成了一唱一和的态势,让人和雨形成了交流。

⑵你选择其中的某一小节写几句“我说”,作为对“雨说”的回答,要求飞扬想象力,巧妙应用拟人手法,并选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作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创作并朗读。

教师示范:

我说,雨来了,你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

你就是我们辫梢上的珍珠啊

你就是我们嘴里的糖啊

有一天,我们寻找春天的影子

原来它被你带到我们的心里了

四、总结全诗,配乐诗歌朗诵

这首诗歌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海外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是生命的颂歌,生活的颂歌。

在配乐诗歌朗诵中结束学习。

五、作业

网上查找郑愁予的资料,诵读他的代表作《错误》等诗歌,写《郑愁予诗歌短评》一则。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从自己做起。

3、模仿本文,学写能够表述自我观点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反复品味文中句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本文联系生活的写作方法,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3、学会体谅他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准备

1、解决课文生字词。

2、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3、了解有关教养的名言和社会新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格调。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决定了他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教养到底体现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从众多事例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去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找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引起思考的句子。

作者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分论点:

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自然。

三、理思路——教养从何而来?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怎样围绕教养去展开论述的?

教师明确:作者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由教养转向风度,结合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要从自身严格自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小组互读,讨论:①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②教养与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③作者所举的日常生活中有教养的行为你做到了吗?

根据以上讨论,理出本文论证思路,并写在书上。

四、演情景——生活处处皆教养

分小组情景表演:《生活中的教养》

例:

①与家人相处时的教养。

②饭桌上的教养

③公共场所的教养

五、品语言——谈谈你心中的教养

细读课文,反复咀嚼、品味文中的格言式句子,在句子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批注。

例: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批注: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给出不同见解;你再愤怒,也不能说出真正伤害对方的话。总之,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拓展:《泰坦尼克号》片段播放

教师小结:在沉船的一刻,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立逃生的妇女把希望留给了爱人;工作人员在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

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教后反思: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习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虞美人》教学设计往事之叹愁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习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2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课在本单元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教学目标及要求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二、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共性——善变的性格

3、自主讨论法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三、学法指导

本文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在构思铺排时抓住一个“巧”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二学过一篇《变色龙》还记得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变色龙”是指谁?为何称之为“变色龙?有何特点?”

明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特点——善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恐怖流氓,坏蛋不安

是他→流氓

↑↑

哆嗦打听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

对民,爱慕虚荣。

比“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觅()食:___________

驱()除_______回应: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嬉闹:笑着闹着。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回应:回答。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3、研读课文:

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⑵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5、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⑴“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⑵“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⑶“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⑴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⑵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

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有:

导入;

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

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

自由朗读回味;

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教学过程】

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5.回顾李煜词分期(投影)。听读《虞美人》,感受作品的写作时期。从哪儿感觉出来的?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拓展赏读李煜的《乌夜啼》(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板书设计】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往事之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

问有几恰似水向

君能多愁,一江春东流。

    22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