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新华分享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好初中语文教案模板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初中语文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我”是怎么解决的?

C、结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课堂练习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四、课后练习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听文入境

    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3、读文生情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一定读出了很多)请大家回答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B:散步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帮老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

    ※生读

    ※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

    ※生回答并进一步谈感受

    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情节安排上、结构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

    E:文中有很多句子很美,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使文句有音韵感,文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句式,使文章增添亮点。

    还有吗?找找看。

    ※找读

    ※一起朗读这些句子,一人与大家对读

    4、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E:“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结: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5、品文入理(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一家人每个人都做得好,权利一样的大。问题的提出是在进一步引导我们不断地品析人物形象,而不在于非得每个人的观点一样。

    A:讨论,师巡视

    B:交流

    C:小结(这种互相听从,构成了一条亲情链,始终链在了一起,确实一个家庭不存在着权力的大小,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其实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们的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5、我手写我心(习作)(是谁在日落昏黄中倚在窗口焦急的等我们归来,是谁……)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5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__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__,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__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__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积蓄(xù)澹澹(dàn)

    黛色(dài)匍匐(púfú)贮藏(zhù)

    迸发(bèng)遗憾(h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闲情逸致(yì)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39;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7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疑问,读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男孩的勇敢与对妹妹深深的爱。

    三、教学难点:

    透过文本,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讲的是谁和谁平分生命的故事?

    2、你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感受男孩的勇敢与无私,品味亲情的伟大与可贵。

    (二)品读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男孩勇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体会:

    (1)男孩梢一犹豫……

    ①这是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的表现,说说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男孩的勇敢?

    ②男孩为什么会犹豫,在他犹豫时,他想了些什么?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

    ①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②你从哪能体会到他的勇敢、坚强和对妹妹深深的爱?

    ③结合两个“微笑”、“不发出一丝声响”等来体会。

    2、写法上的特点:注重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有什么的反应?

    (1)自由读文,汇报。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39;,而现在男孩却是……

    (2)指导朗读。

    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把,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4、激发情感。

    (1)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

    ①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

    ②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

    ③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

    (三)升华情感。

    1、如果此时此刻,这个男孩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妹妹做完了手术,知道哥哥为她做的一切,她会怎样?

    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在此时得到共鸣。

    (四)全文。

    1、谈学完后的感受,体会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2、写法。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攥(zuàn)逮捕(dài)

    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⑵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9

    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练习课才行。上练习课,常常只是把新授课中没有做完的习题继续做完,或是找一些课外习题印在纸上让学生做做,第二天再把学生做错的题讲讲就算了。这样的练习课往往缺乏计划性,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性不明确,计划性不强。结果,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而收效甚微。怎样上好练习课呢?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

    练习的目的性要强,第一是指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例如,学生刚刚学习“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之后,要安排四至五节练习课。第一、二节课要把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找准被乘数,也就是要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第三节课要通过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第四、五节课要使学生学会自编乘法应用题,理解两个条件与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的认识。第二是指每节课的每项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学生学习了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之后,为了使学生正确选择算法,要进行“求几个几”、“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可以安排三项练习:

    (1)老师给三个量,学生编三道应用题。

    如:6个人 做30套衣服 平均每人做5套

    ①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

    ②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等分除应用题。

    ③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包含除应用题。

    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一乘必有两除,一道乘法应用题可以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2)给应用题补充问题的练习。

    (3)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每种应用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数量,求什么数量,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

    例如: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一步应用题之后,常常在审题时,受巧合数或个别词的干扰,错误地选择算法。这时,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

    如,小军要画72张画,已经画了8张,还要画多少张?有个别学生马上想到72÷8=9,就错误地列成除法算式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减法计算后,还可以追问:“这道题怎样改,就用除法解答了?”

    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

    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及时发现后,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活动,课堂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0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实景虚景

    景物特点景物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日、月、星辰、银河、大海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难点】

    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

    明确:心情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在实地游览前的感受是什么,从文章中何处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明确:(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去体会。)作者游览后的惊喜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3.找出文章当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

    (2)“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3)“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

    (四)巩固延伸

    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写一篇黄果树瀑布的导游词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4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12下一页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219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