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本文为你提供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写作技巧和示例!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
3、寥阔()4、枯涸()
5、清洌()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和。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3.liāo高远空旷。4.hé干涸,没有水了。5.liè水清。6.mèi睡梦。(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3.⑴农家丰收图⑵霜晨归渔图⑶少女思恋图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2.《预言》;诗人、评论家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10.一见钟情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14.欢愉;酸楚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18.老师的粉笔19.排比;设问20.各种颜色的粉笔21.最后一句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4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39;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
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爷爷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裸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10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__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__年10月15日,__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__的高度凝聚,是__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__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__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__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__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__。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__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__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__载人航天__,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__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__: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__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__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__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__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__,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__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__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11
教学分析:
《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
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__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背影”故事“背影”背景:家庭变故浦口送别唠叨叮嘱买桔情景:背影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篇末点明题旨父亲晚境点题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
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
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39;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①朴实无华的语言②客观写实的白描③细致入微的细节④事情的真实⑤观察的仔细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初中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篇1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