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华分享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写好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教案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

(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锣(luó)鼓喧(xuān)天震耳欲聋(lónɡ)响彻(chè)云霄(xiāo)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希望能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声如洪钟如雷贯耳惊天动地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抑扬顿挫珠圆玉润娓娓动听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编的课文也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意思并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能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这一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以配乐朗诵导入新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心声,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失明者的同情及对捐赠者的感谢,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爱就是永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人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读文中老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进行多音字的讲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作者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描写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时是怎样反应的有关语句,然后以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温迪的反应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本环节的设计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感受,读中思考,读中升华。文中父亲的无私奉献、博爱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2.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父亲的无私奉献、博爱的情怀也感动了温迪,这时老师适时过渡:琳达会为父亲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还有谁会感到骄傲?接着出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拥抱外公。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温迪激动的泪,骄傲的泪。然后学生分角色读温迪与母亲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份“骄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重点语句,出示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父亲的一番话曾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此时此刻,女儿的话又给她怎样的触动?怎样的一种骄傲!这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来自于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琳达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只有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读懂“有意义”的深刻内涵,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留下永恒的记忆。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能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失去父亲仅仅两周之后,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令人自豪的女儿温迪,这将是多么大的打击呀,此时此刻的琳达,已不像刚听到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将要捐献给别人时那样痛苦和极不理解了,而是像父亲那样,平静地面对这一切,再一次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永生的理解,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用心记住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话语,再读感悟。然后课件出示、交流有关的资料,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联系一下课文内容,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心灵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诗。

结尾的升华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捐献角膜

琳达 父亲 为他人着想

女儿 精神永存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肚兜嫩荚麦穗儿麦芒擎起包裹嚼嚼吮吮直沁肺腑撩起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茅茅针麦秆似的结出黑白相间乐谱剥开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的表达出来。

六、教学结束:

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39;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悟出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体会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做法之妙。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批注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西门豹治邺》(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西门豹是谁?②西门豹是如何治邺的?③邺是什么地方?④为什么要治邺?

过渡语:那么邺地最初是怎样一幅景象呢?“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1——9)自然段,找出问题答案,完成表格。

2、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3、通过读来体会两个“闹”字的含义,体会老大爷的心情。

纵观表格,我们发现老大爷说了两句话都带有“闹”字(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年年闹旱灾),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两个闹字含义有何不同?此时老大爷的心情如何?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话吗?

师:由此可见,西门豹通过调查已经了解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一)是人为的——给河伯娶媳妇闹的;(二)是天灾——年年闹旱灾。

通过调查,情况已经了解。假如你是西门豹,你将怎样做?

(板书:调查了解)

【设计意图:此部分处理略详得当。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闹”字的含义,体会老大爷的心情是重点。猜测环节的设置是为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做铺垫,也是妙招。】

过渡语:————可是西门豹却说:“这样说来河伯可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四、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语:(接上)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到处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老巫婆身着盛装,身后还跟着十几个弟子,十分气派。这时,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1—12)自然段,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在课文空白处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做出批注的能力。】

2、学生们汇报、交流批注所得:

谁先来汇报一下,西门豹首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课件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生:西门豹这样说很妙,他找到了合适的借口、理由,既救出了姑娘,又惩治了巫婆,一举两得、将计就计。

生:西门豹说话语气坚定,没有回旋的余地。

问: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西门豹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出示课件②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催吧。”

生:他“等了一会儿”,实际是做出个样子给众人看,让众人相信,连西门豹也相信有河伯。其实是在“将计就计”“假戏真做”。西门豹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借机把官绅头子扔到漳河里。

出示课件③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生: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目的是为后面教育官绅和百姓做准备。官绅们提心吊胆,跪下来求饶,说明官绅们确实受到了教育,惩治首恶确实收到了成效。

问:那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官绅,你受到了什么教育,以后准备怎么做?

问:看到此情此景,围观的老百姓有何反映?

假如你此时就是漳河岸边的一名老百姓,你最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巧妙,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的形式来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小结:西门豹在调查了解之后,治理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惩治巫婆与官绅头子来教育其他官绅和老百姓,最终来达到破除迷信、统一思想的根本目的。“送送新娘”这一做法真是“妙”到了极点。

3、回归文本,朗读感悟

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11、12自然段,细细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

五、学习第三部分:

师:(接上)迷信已经破除,天灾依然存在,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兴修水利)

六、评价人物:

学了,你肯定受益匪浅,对西门豹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评价评价他?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之后,让学生对西门豹进行整体评价,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开拓,又是对课文的深刻把握。】

七、联系实际,体验情感。

两千多年以前,科学不发达,人们思想十分愚昧。在人们普遍相信鬼神存在的情况下,西门豹就敢于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真是胆识过人!今天,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但迷信活动仍然存在。谁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吗?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向生活拓展,才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八、布置作业:

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进行调查,并出一期板报。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设计巧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整个教学重点突出,教材处理详略得当,既面的处理,又有点的侧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感。】

板书设计:

治调查了解将计就计

西门豹—————破除迷信妙假戏真做

邺兴修水利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西门豹》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虽然刚刚认识,但我觉得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大家说,是不是?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好,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读读自己的感受。(是的,活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就是有归律的心跳。)

2.那生命还是什么呢?我们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但同学们也不能白白地欣赏,我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你观赏了图片后,请你告诉我,生命是什么?

3.是啊,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命,才有了这个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世界。那么在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眼里,生命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她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生命 生命》。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多频道”运作,形成“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3.思考:文中的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反馈

(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语句?(交流,抽读,正音。)

(2)文中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 )。( ).( )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 )体现出( )。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事件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凸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

三、精读课文,感受生命

1.这是三件及其细小、极为普通的事情,但作者却通过这三件小事向我们传递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含义?把自己的感悟写在空白处。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

(1)从第一个事例你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体味到的。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跳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从三个感叹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小飞蛾的求生和作者惊叹读出来。

教师小结:当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你有没有看到过像“小飞蛾求生”的这种生命现象?

(2)当小飞蛾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生时,那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又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是从那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几天。”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当你看到这样的一株小瓜苗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小瓜苗的倔强和对小瓜苗的敬佩之情。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像小瓜苗那样顽强生长的生命现象?

(3)刚才,我们都静听了自己的心跳,为什么一次小小的心跳也能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呢?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杏林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并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生命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交流讨论,理解真谛

1.作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很有可能会感到活着是一种负担,还不如死去,但是当作者发现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时,当她看到一棵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时,当她亲耳听到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作者深深的思考。

2.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能结合杏林子的生平来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教师小结:杏林子就是一个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她的生命是美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光彩有力,就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无论构成生活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交流,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

1.学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的人或事,谁能来说说?

2.你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3.如果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如何加?为什么?

4.小结:文章可以结束,课堂也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青春的生命不必像张海迪、海伦、杏林子那样有太重的负担。我想说的只是,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将“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六、作业

1.课下准备一篇读了<<生命 生命>>后的感受,第二课时交流。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意图: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了语文生活化的精髓,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生命有限

瓜苗不屈向上

静听心跳 价值无限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9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国庆_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_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整体教学设想:

一、读文解题,感知全文

1.板书课题:检阅

试问学生:什么是“检阅”?

2.基于学生不甚理解,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检阅。

3.交流: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检阅”了吗?

4.出示插图,看这就是在七月,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举行的一次检阅流行。

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文中有关描写检阅隆重场面的句子。

随机读词:博莱克截肢拄拐等,了解博莱克

二、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队员们发生了什么事?

2.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捡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在交流中随机指名读相关段落,及时正音,如:鸦雀无声羡慕沉默的局面情不自禁等。

三、走进故事,品味语言

在这一次盛大的检阅中,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现博得了观众的称赞,他们是这样说的: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得整齐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你想说什么呢?(我知道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但依然走得很好。)

大家都想表达这一个意思,对么?好。下面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去体验一下,他“棒”在何处。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展示给大家?

(一)走进博莱克

1.一生读。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2.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哪些话让你感受博莱克棒。

3.交流

重点品读: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①哪些词让你感觉到博莱克棒?(根据学生回答,抓重点词指导朗读。)

②想象当时博莱克在想什么?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体会人物心情,引导有感而读。)

③看着这拐杖,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想对博莱克说句什么话呢?(进一步指导朗读)

4.博莱克真的让我们佩服。好!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的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

生再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二)走进儿童队员

1.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纠正说这些小伙子真棒!

2.没考虑这个问题是么?没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出示课文2——9段)读一读,想想自己知道了什么。

3.交流。

预设情况如下:

生:我知道了在讨论时同学们因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这件事很为难。

师:从哪感受到大家的为难?

生:从“大家都鸦雀无声”感受到了,谁都不愿意说这件事。

生:一个队员说:“这是一件棘手的事。”说明很难办。

生:我从这一段感受到的:“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怎么跟他说呢?”

师:是啊,这一段有6个问号,多为难哪。谁能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

生读。

师:这我就不明白了,博莱克左腿截肢,很不适合参加这次检阅,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么?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为难么?

生:不能直接告诉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的。

师:哦,原来是怕博莱克伤心,自卑。这可怎么办呢?队长,队长在哪里呢?你可是儿童队的核心啊!你有好主意么?

(生不敢举手,终于有一只手怯怯的举起来。)

师:好!队长在这里,想说什么呢?

生:队员们,如果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出示队长的话。)

师:这么好的主意怎么说的声音这么小?来,自信得说一遍,注意是用“洪亮”的声音说。

声再读。同学们踊跃尝试!

师:队长的话音刚落,马上有一个队员接口说——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这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你好像是在朗诵,不是说话呀!一名队员激动地说——

生说(很激动的样子)

师: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

生:队长的主意真高!

师:也有的说——

生:不愧是队长!博莱克一定会高兴的。

师:还有的说——

生: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师:大家都夸队长的主意好,但好在哪里呢?我怎么不知道?谁来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生:队长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给了博莱克信心。

生: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人一个样,他们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

师:说得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

4.我知道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让我们再来看看检阅队伍中的博莱克。(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再次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5.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怎能不称赞呢?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走出故事,升华认识。

1.教师诵读最后一节。

2.这长时间的掌声是送给谁的?

3.虽然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但你知道他们还会议论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升华课文主题。融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

五、巩固积累,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博”、“截”、“默”、“羡慕”

六、课外练笔,引申主题。

1.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说:……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0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身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需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干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时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安排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身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扮演评价(20)

(强调扮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扮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俺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自身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安排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tàngpàiyāobài

解()敷()指()()请()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蔡桓公的反应

扁病在皮肤豪不在意

鹊病在皮肉之间假装没听见讳疾忌医

治病在肠胃里满脸不高兴十分有害

病病在骨髓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浑身疼痛而死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教学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2、题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板书:走月亮)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二)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读音:鹅卵石(luǎn);字形: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

(三)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试着概括每部分大意。

(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溪边”“村道”“田埂上”。

师: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重点)

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难点)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这节课,我们跟作者吴然一起走月亮。静静地走,走得再慢一些。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章几次写到了走月亮,动笔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3、生交流,师出示: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了解“反复”的表达方法。

(2)读读这4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内容相同,标点不同。)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每一句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你能试着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吗?(第一处是对和阿妈走月亮的期待;二、三处省略号是省略了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第四处是和阿妈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

(3)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两句省略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相机板书: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开头是作者对走月亮的期待。

二、期待“走月亮”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份期待?

2、交流: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1)两个“升起来了”,从中感受到期待、兴奋之情。练读。

(2)配图简介:洱海附近是作者吴然的家乡,它在美丽的云南,不远处即是巍峨的点苍山。瞧,它的形状像耳朵,因此当地人给它取名叫“洱海”。

3、交流: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1)“那样明亮,那样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明亮”“柔和”的?

①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

②能不能这样写?出示“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间的&39;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生讨论交流)

预设:不能。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的;这句话与课文第3自然段紧密衔接;课文“也照亮了,照亮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东西?(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更柔和,更浪漫。)

4、就在这样的静谧美好之中,“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开心,多么令人期待!(生配乐朗读)

三、体验“走月亮”

(一)学习第4、5自然段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2、交流: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说说想象的画面。

(2)明明是“闻到香味”“映着月光”,怎么是“流着”“流着”?

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细细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山草、野花的清香也就随着溪水流动,空气中飘散着芬芳。波光粼粼,月影闪闪,这景象真是美丽又奇妙。

3、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交流:灰白色的鹅卵石……都抱着一个月亮!)

(1)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神奇!

(2)“抱着”还能换成什么?读一读,比一比。(“映着”“捧着”“藏着”……“抱着”有温暖、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妈妈的怀抱。)

4、是啊,作者也想到了自己的阿妈——引读“哦,阿妈……”,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5、师生进行模拟情境对话。

6、小溪留下了“我”和阿妈多少快乐的回忆。(生配乐读第4自然段,试背诵)

(二)学习第6、7自然段

1、过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我”和阿妈又来到了村道。细读第6自然段,你想到了怎样的景,又从中品味出怎样的情?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桌交流。

2、想象画面,谈“所见”。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词句,如“泼剌”“很满意地响着”“镀亮的银毯”“一塘新谷”。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来感受秋夜虫鸣鱼跃、果园甜香四溢、庄稼大丰收的景象。

3、体会情感,说“所想”。

(1)“我”在地里做些什么?(出示:春天,我们看油菜开花。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2)想象:“我”还会在地里做些什么?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练习说话。(出示)秋天,我们……;冬天,我们……

(3)作者的回忆里除了阿妈,还有什么?阿爸经常不在家,陪伴“我”长大的是阿妈,“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爱。

4、配乐读第6、7自然段。齐读第6、7自然段,说说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经历……)

四、回味“走月亮”

1、齐读第8自然段,交流体会。补充: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阿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阿妈。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2、是的,充满了对家乡、对阿妈的思念、怀念,所以文中反复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出示4句话,生深情朗读。)

[教学板书]

“我”和阿妈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闻到:果子的甜香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教学反思]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注视、相当到家、百发百中”等关键词句,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领悟“要成功就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3、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初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来书写课题,一边看一边想谁在干什么?

师写“纪昌学射”:昌由两个扁扁的日组成,上面的日写得小一些,下面的日写得大一些,射的一撇不出头。

谁会读?指名读。

生若读成“jì”,及时提醒:“纪”是个多音字(板书),当作为人的姓氏时读

作第三声“jǐ”,所以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应读作——“纪jǐ昌”。

现在谁会读课题了?指名读。

一起读——纪昌学射。

4、课题中,“学”是什么意思?(学习)“射”呢?(射箭)谁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纪昌学习射箭)

发现了吗?这个课题真有意思,一读课题大概就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意思。请大家翻开书本到141页,谁能来说一说“扁鹊治病”是什么意思?(名医扁鹊给蔡桓公看病)

小结:看来有时候,课题还能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课文大意呢!(板书: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质疑交流

1、那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纪昌向谁学的?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

2、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这则寓言,另外,“纪昌”这个名字在文中多次出现,为了提示我们自己,请同学们一边自由读,一边在读到“纪昌”时做好第三声的记号(师示范做),现在开始吧。

3、交流思考题

A纪昌向谁学习射箭啊?指名说。(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预设:

纪昌向射箭能手飞卫学习射箭。

B那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指名说。(先练好眼力)

板书:练眼力

练眼力其实就是在练射箭的基本功。(板书:基本功)

三、立足基本功,研读文本

1、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出纪昌练基本功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纪昌练射箭的基本功,其实就是练眼力,文中写了他几次练眼力?(两次)

那他第一次是怎样练眼力的?指名说。

A我们一起读。

B现在老师把“注视”换成“看”了,那么“看”和“注视”是一回事吗?

C是的,注视更强调全神贯注地看(板书:注视),从“注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纪昌练得十分——认真。(板书:认真)

那纪昌注视着什么?(梭子)同学们,你们见过梭子吗?(出示梭子图片)

师介绍:梭子是织布用的工具。形状像小船,中间是空心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织布的过程中梭子运行的轨迹。(出示视频)同学们注意看,在织布人左右手中倒来倒去的就是梭子。大家可以用手来比划下梭子是怎么来回运动的,那纪昌是怎么注视的?(眼睛随着梭子的来回动而动)

D飞卫师父是怎么交代练习要求的?(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我们把师父的要求写在黑板上。(板书:牢牢地盯不能眨一眨)

F能不能把师父强调的重点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E师父的要求记清楚了吗?下面我来织布,你们当纪昌来盯,注意要盯牢哦G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的眼睛感觉怎么样?(很累、很酸)

F你们才盯了几秒,就累了,可纪昌坚持练习了多久?(两年)从中你看出纪昌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恒心)

H最后练成了吗?哪里可以看出?(相当到家)

什么是相当到家?(练得相当有水平,有水准,就叫做——相当到家)

3、过渡:话说这纪昌的眼力已经练得相当到家了,可飞卫师父满意了吗,他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说。

师父又提出新要求了,要求纪昌把极小的目标看成很大的目标。(板书:极小很大)

听了师父的话,纪昌又回去练眼力了,第二次练眼力他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A刚才是梭子,现在是虱子了,见过“虱子”吗?虱子多大啊?(比芝麻、比蚂蚁还小)

B为什么要把虱子绑在窗口啊?指名说,引导生体会虱子是个活动的目标。

刚才我们说的来回动的梭子也是——活动的目标,大家想啊,要射中静止的目标也挺难了,要射中活动的目标可是难上加难啊!

现在纪昌连活动的目标都能看准,那他的基本功算是练得——相当到家了!基本功练好了,飞卫才开始教纪昌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板书:开弓放箭)

3、学到这里,老师想问了,是飞卫师父让纪昌去看梭子和虱子吗?(没有)师父只说了要求,徒弟不但要自己干,还要自己去想办法。

纪昌就很会想办法,你看——

师父说“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就——(生)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这样一看就是两年,现在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生)相当到家!

后来,师父又说“要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就——(生)

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那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这也是所谓的——(生)相当到家!

4、所以纪昌学射箭这件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要认真,要有恒心等)

5、那他最后学习射箭的结果呢?全班齐说。(板书:百发百中)

什么叫“百发百中”?(用自己的话说)

复述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为了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付出了很多很多,让我们回顾一下他学习射箭的过程,请大家看着板书,根据提示,试着把课文内容说一遍,可以说给自己听,也可以说给同伴听。

们回顾一下他学习射箭的过程,请大家看着板书,根据提示,试着把课文内容说一遍,可以说给自己听,也可以说给同伴听。

指名说。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棒,那么老师有个疑问,学射箭为什么要先练眼力呢?

(想学会射箭,就要先练好眼力这项基本功。)

3、纪昌脚踏实地地练好基本功后,飞卫才开始教纪昌拉弓放箭,最后他才走向了成功,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板书:成功)

4、同学们,你们在练什么本领吗?比如学写毛笔字、学拉二胡、学钢琴、学舞蹈、学骑自行车、学游泳等等)指名说。

5、那你们在学本领的过程中,有没有练基本功?是怎么练的?有没有遇到困难?想一想。

指名说,请你跟大家分享下。(2个)

那你现在还在坚持练吗?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预设1:你真棒,老师真希望能听到你优美的琴声,一定很享受。你们也跟纪昌一样,学本领那么有恒心,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预设2:那么今天学了《纪昌学射》后,你有什么启发?你还会坚持下去吗?

6、那么现在你认为基本功和成功有关系吗?请大家用“只有……才……”或者“只要……就……”的关联词语,把自己想写的话写在书上。

指名读自己写的话。

小结:这就是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回家去把自己学本领的经历写下来。学本领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成功后有什么感悟?都可以写一写。明天同学之间互相来交流一下。再把《纪昌学射》这个故事说给你的父母听一听。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4

一、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小学语文的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联系生活理解“穿梭、注视”等词语,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段意归并法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比较,了解纪昌练眼力的经过,联系重点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等品质,明白“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学习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品质,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形成期待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寓言故事,都有一个小故事,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些故事与其它故事有什么不一样?

2.导入: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⑴指名读题,正音:读纪(jì)对吗?来看看字典里的注释,相信你会有所发现。

(根据字义选择读音,出示解释:1.jì:①记载②世纪③制度,纪律④表示地质年代2.jǐ:姓。)。

⑵指名读,齐读课题,评价:字正腔圆、字字清晰……

⑶板书题目:纪昌学射(生在桌上书写,提醒“昌”的写法,上窄下宽。)

3.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内容的浓缩,再读读题目,你猜猜故事可能写什么?围绕着“学”字,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质疑:向谁学?怎么学?结果怎样?为什么要学?副板书梳理问题。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带着问题再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交流反馈:

(1)读音:(分组出示)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指名读,注意听。

妻子梭子虱子/百发百中聚精会神

逐一出示图片、实物(虱子:大小只有芝麻粒那么大的小虫虫;见过梭子吗:织布时用来穿引织线用的工具;梭子在织布机上来回地快速穿行,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叫——来回穿梭,高速公路快速行驶的汽车看过去也像梭子似的——来回穿梭。)

(2)交流解疑。板书:练眼力百发百中

向谁学:在哪一段?读第一段并成一句话说说,纪昌向射箭能手飞卫请教射箭;

结果怎样:在哪一段?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怎么学:纪昌先练眼力,再练开弓放箭。

3.把“向谁学、怎么学、结果怎样”连起来简洁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练眼力,(先练盯着目标不眨眼,再练把小的看成大的,)最后才学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4.指题目过渡:题目是说纪昌学射的,为什么用了两大段写练眼力呢?

三、比较学文,体会表达

1.先仔细读课文2、3自然段,也练练你们的眼力,看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巡视。看看自己能找到几处,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反馈,板块教学。

板块一:两段都提了要求——不眨眼看大

(1)读:这是飞卫老师提出的要求,他说——他还说——

(逐句出示,指名读,教师示范读。)

(2)说:你从老师的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两次要求明确;严厉;语气强烈说明很重视这一点;要求一次比一次高……)

(3)小结:虽然两项练习的要求不同,可飞卫老师要求难度都很高,飞卫老师的话也都毫无商量余地。

板块二:苦练的过程相同——体会纪昌是同样的专心和勤奋。

出示语段:

(1)你是怎么知道纪昌练习专心勤奋的?请你读读纪昌两次练习眼力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2)重点交流,板书:“注视”、“盯着”。

    217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