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

新华分享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预先设计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制定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资料。

②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资料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能够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终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经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能够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我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到达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资料

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资料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能够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一样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终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能够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景。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能够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经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我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经过设计帮忙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能够,给学生必须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经过表格的填写能够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必须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异常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能够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必须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一样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能够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资料。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能够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构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经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仅了解了看云能够识天气的资料,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2

《穷人》一课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渔夫感人的形象。讴歌了穷人那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在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中关键的关联词语“非……不可”,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后得出结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紧跟着我提问:“为什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随后学生通过自渎,感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结尾处,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内心世界。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互动中创设出一种和谐,融洽,互相激励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材料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

2、揣摩描写声音的技巧。

3、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培养热爱京剧和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2、对声音的描写。

3、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难点:

对“歌词像珠子似的??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句意的理解。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和教师点拨启发适时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来看一个小片段,看时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片段属于什么剧种?这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片段中讲述了什么故事?(观看视频并思考)(生答)这个片段属于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本片段就讲述了穆桂英惦念国家安危,受印出征的故事。(屏幕出现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屏幕出示生字、词(要求从音、形、义几方面检查)。

铿锵颦婀娜蜃楼收敛屹立金碧辉煌忠心耿耿鸦雀无声

2、针对大家课前预习,老师对课文“看戏”提几个问题。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什么戏?谁演?演的什么戏?(用一句话概括)生答:首都劳动人民在劳动剧场观看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那大家熟悉文章及戏里的主人公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师总结)

3、简介梅兰芳和《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影响很大。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根据《杨家将》改编。故事发生在北宋时代,西夏入侵中原,边关告急,宋王下旨比武选帅。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儿子杨文广参加比武。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见他俩年幼,就命令穆桂英挂帅。桂英因宋王刻薄寡恩,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反责文广不该夺印。佘太君劝她以御外侮为重。为了保卫祖国,穆桂英捐弃私嫌,挂帅出征,充分表现了杨家满门的爱国精神。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年杰作。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通过大家的充分预习,了解了背景、剧情,那课文以“看戏”为记叙中心,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本文以“看戏”为记叙中心,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为划分段落的标准,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2)交代了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演出前的全场盛况。

第二段(3-6)描写梅兰芳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热烈反应。

第三段(7)点明中心。提示艺术家身份。

2、重点赏析

①《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的晚年杰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本文是如何来描写“热情”的艺术家?

主要抓住艺术家的“表演”来描写的。指名朗读相关的段落描写(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并从课文中画出关键词。

板书:演员表演

台步——轻盈而矫健

唱腔——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婀娜

②正是因为演员的出色表演,因此才有了我们热情的观众。那本文又是如何来表现“热情”的观众的?

★找出贴切的比喻:“海”

★“人山人海”是我们对人多常用的一个比喻,但这里的“海”会变化,其实是什么变化?(观众情绪的变化)

★请找出描写海的比喻句(并标画出体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语):屏住呼吸、陡然膨胀、鸦雀无声、忽然膨胀

★有感情的朗读比喻句(重音落在标画的词语读出情绪变化)试读、推荐读、齐读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这篇文章语言非常生动,尤其对声音的描写。这都得益于文章当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句,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是什么?(“人海”)。通过观众之多,我们就可以知道演员的表演技艺的确高超因此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生集体朗读)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四个加点的词用得十分精当,能否互换?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讨论结果)

作者在这里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化,以“珠子”比喻歌词,可见发音吐字圆浑、

透亮;更见歌声的抑扬顿挫,唱腔的婉转圆润。

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2)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课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本文详细描写了演员的表演以及观众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能够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详写。反之如剧情应略写。)

四、拓展提高

结合着这节课所学,让我们走进“练笔兵工厂”,实践关于声音的描写。“老师一声令下,放暑假了!整个校园都沸腾了。”,看谁对此场景的声音描写最贴切。百字左右(生写,相互交流,推荐范读)

五、回顾小结

本文通过“看戏”,赞美了“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并且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学习抓住中心,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屏幕出示)

六、布置作业

观看中央11台戏曲节目,自选一段,(剧种不限)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看戏

叶君健

台步——轻盈而矫健

唱腔——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婀娜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4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mǐn)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__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接着,这位老师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zhū)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

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师生谈话: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再猜猜明天的天气如何,说说猜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我们还能从小动物的身上知道要下雨的消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将生字多读两遍,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准了哪个字的音。

2、(出示卡片)拼读生字。

3、同桌互读,一人一句,要读得正确、流利。

4、分段指名读。

5、认识感叹号,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感叹号,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感叹号的句子。师指导读感叹句。

三、读读说说

1、(投影)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正......呢!

指名读前两句,想一想爸爸妈妈现在正忙着干什么呢,小动物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你还能想起谁正忙着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说句子,读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认读“呢、吧、吗、啊”几个字,说说这几个字在用法上的共同点,(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

2、观察“吗、吧”这两个字,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写这两个字,同桌互相交流。

第2课时:

一、情境引入:有一天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遇到很多小动物,小动物们都告诉他要下雨了,小白兔急忙跑回家,这时,果然下起了大雨。是谁有这么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下雨了》,你肯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分组学习。

1、自读课文,说说谁有神奇的本领,知道要下雨了。(板书:小燕子小鱼蚂蚁)

2、说说自己想当什么小动物,将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分到一起坐。

3、请各小组各自读一读写小燕子、小鱼、蚂蚁说的话,再指名读。

4、各小组讨论,要下雨了,你们都在忙着干什么?说句子“要下雨了,正忙着呢!”追问,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师适时补充:要下雨时,土壤变得很潮湿,小蚂蚁感觉到了,就要马上搬家,以防大雨淹了他们。)(相机认识“潮、湿、搬”字

5、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扮演小白兔,表现小白兔从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情。

换角色再读,师扮演三个小动物,生全体演小白兔。

三、总结,了解常识

1、情境:小白兔到家了,妈妈很奇怪,小白兔怎么知道会下雨,提前跑回了家。于是小白兔就告诉妈妈他看到了什么。

用“我看到,就知道要下雨了。”说话。了解要下雨的征兆。

2、兔妈妈对小白兔说,其实你在山坡上割草时,你已经感觉到要下雨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小白兔一下子明白过来,猜猜小白兔明白什么了?(天气很闷,就要下雨,认识“闷”字。把心关起来,就会感到“闷”。)

3、回到家,你想告诉爸爸妈妈什么?

作业:收集,看哪些小动物,还可以知道要下雨了。

板书:要下雨了

天气燕子小鱼蚂蚁

闷飞得低跳出水搬家忙

第3课时:

一、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知识

(师适当介绍)

二、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指名读,能背的就背诵。

三、学习“得”

1、问:要下雨时,燕子飞得怎么样?板书:飞得低。问:谁飞得高,谁飞得远?谁飞得快?你还能你这样说?(让学生感受‘得’的用法。)

2、指导写“得”,先观察,请学生说说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问题。(‘寸’上一小横),让学生练写两个。

3、说说还有哪些字有“彳”(往、很、行)指导写“很”字,范写,强调笔顺。

四、巩固识字

1、组词:坡割伸喊阵消

2、说出下列字的偏旁:坡割伸喊阵消潮湿搬哗(师说读字,生说偏旁,利用偏旁识记生字。)

五、练习写字。

练写本课6个生字,小组互相交流。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__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__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39;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16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掌声

英子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不愿意

快乐说笑跳舞有勇气

鼓励尊重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在部分。其中第

1、2、3页为第一部分,第4、5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四幅插图,第二部分共有五幅插图。第一部分教育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讨论:如何写好作文?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分组讨论。交流。小结。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日记的书写及格式讨论交流。

四、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田螺的课文——奇妙的田螺。

我们读完课题,就会不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奇妙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田螺的?

2、交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田螺

捡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这三个部分里分别介绍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处?

外形

生活习性

下崽

三、感受观察和表达:

1、那田螺的这三个方面到底怎么个奇妙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这三个特点的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重点指导:

(一)外形

说实在的,田螺很好看。整个身子,圆乎乎的,被包裹在那个深绿色的硬壳里面。硬壳上,有一道向右旋转的沟纹,从头转到尾,越来越密。头部,有个圆锥形的硬壳口,上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像道结实而又严密的门户,时刻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1)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朗读

(2)运用比喻的方法。将硬片比作门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硬片的作用。

(3)从颜色、样子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用词准确。

(二)生活习性:

(1)过渡:在我将它捡回来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动弹,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觉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怀疑——接读

(2)不知啥时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个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紧紧挨着水面。看样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会爬到顶的。

呀,田螺不但活着,而且还是那样地有意思哩:

(奇妙之处在于:从"已、牢牢、即使、再、也会" 感受到这么小的动物生命力还挺强的,从中可以知道它胆小、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3)读一读,田螺是怎么爬上来的呢?

(4)它正在进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呢?(注意指导“一收、一缩、早、严严实实”)

(5)通过作者的描述,谁能说一说,这田螺的生活习性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样可爱这样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个子很小,只有绿豆粒那样大。吐出来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飞机投下的小炮弹。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球球比作飞机投下的炮弹。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应。前文这一句话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使文章开头部分设置的悬念得到了解释,这样写才使文章结构完整。

3、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读书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习性、下崽的奇妙之处。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呢?

(是我仔细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

四、小结全文:

只要我们能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写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概括各段的&39;段落大意。

2、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教师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1、2小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3

概述:

1、本教材是小学语文第六册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

2、本课共需1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条目后标明重、难点):

1、认读4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将《太空人的生活》与《机器人》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4、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精简的小学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9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教学难点:

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读音。

2、交流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拓展生字组词

沸()()()()

悔()()()()()

纯()()()()

4、掌握字形:请你仔细观察“恶”、“享”谊三个字,提出书写时注意事项,并在每个字下面写一遍。

5、学习多音字

xìng()兴{xīng()二、检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预习中不熟的自然段。

2、四人小组采用接力的形式朗读一遍课文,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1、独立总结:教师提示: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总结,每一方面用一句话。

2、集体交流。

3、理请课文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4、交流明确: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5、按时间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1、2)(3)(4、5)(6)(7、8)

说一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6、同学总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找到哪一种分段依据?

五、作业。

读课文,预习思考题。

板书:15六个馒头

宣布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21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