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

新华分享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好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

扩展语句是20__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一个考点,鲜明地体现了高考语文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扩展语句主要要求考生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它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简洁、凝炼,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

一、命题特点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

1.着力于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考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弹性较大,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激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二、试题类型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丰富句意,再现情景,拓展话题。

1、丰富句意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克服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种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渐丰满起来。

“她笑了”

扩展1:加修饰成份她含着泪笑了

扩展2:加修辞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扩展3:加表现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

扩展1比原句多一点特色,扩展2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泪笑动人之处,扩展3通过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灿烂和娇媚,这样她的笑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现情景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20__年语文高考的第五大题即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请看下面三例:

①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海风”为重点,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

例:黄昏时,我走在沙滩上,轻柔的海风萦绕在我的耳边,向我诉说着关于海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黄昏时,我漫步海边,海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撩拨我的头发,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乱了我的思绪。

②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我”为重点,展开想象。

例:黄昏时,我伫立在海边的一个巨大的礁石上,海风迎面吹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飞的风筝。我飞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欧追逐着怒涛的英姿,我听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鸣。这给我的体内灌注了无穷的.力量。

③以“黄昏我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象写一段话。

例: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曰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话题

这种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例如:

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如果没有爱迪生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就不会有他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没有司马迁在仕途上的失败,就不会有他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同时使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学生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他们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学会拓展的方法,即是学会提取资料的路径。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2

计划一:多音字识记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_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两个读音“pò”和“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pǎi”,其余的都读“pò”。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最好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计划二:形声字记忆绝招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39;声旁相同。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计划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计划四: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计划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最好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计划六: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总结:以上就是“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计划”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离不开生活,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将我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语文让我们将物品分门别类。

语文沟通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让人类的各种感情得以维系。

语言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情绪,让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

另外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文章、精彩的剧情,使我们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语文让我回忆过去,语文让我们认识了解现在,语文让我们展望未来。

语文将纪录人生的点滴,语文让我们明白一些大道理,语文让我们了解人生活着的意义。

语文激励我,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真的离不开语文。

“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饲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谈谈学语文的方法,尤其是平时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把你成功的秘诀说一说,让同学们借鉴

一位老者在海边垂钓,已经钓了满满一篓的鱼。一个孩子在旁边看了很久。老者准备离开的时候,温和的冲孩子笑笑,送给孩子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可孩子却一口拒绝了。老者很奇怪,问孩子:“那你想要什么呢?”孩子指了指他的鱼竿,说:“我想要你的鱼竿。”你觉得孩子的这个决定聪明吗?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呢?

其实,选择鱼竿或鱼都不能算是聪明的选择。最聪明的方法,是学会老者钓鱼的方法。

所以,我们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不是单单看懂、解题,而是从根本上掌握它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高中语文学习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呢?

加以归纳,可从“听”“读”“说”“写”“思”“行”六个方面入手。下面我们就一一来介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认真听课

(1)要动笔。听课时,随时在课本上记下重点、难点、疑点,这对以后的复习是个极好的提示。

(2)记笔记。记下老师的板书、老师反复强调之处。这些往往是重点、难点,也是必考之处;记下老师启发下偶然闪现的一些想法,这些是你知识迁移的表现。

2、善听别人的发言,捕捉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3、拓宽听的渠道让更多的信息从“耳”而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读出声。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帮助你“出口成章”。

2、背书。培养扎实的文学功底;使作文更加“出彩”。

3、读报、读杂志。

4、使用工具书。中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这几种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

——言为心声,不耻下问

1、上课时多参与讨论,主动与人交流心得。

2、对请教老师和同学,不懂就问。

3、看电视时积极评论

(1)对剧情或演员评头论足,锻炼你的欣赏能力。

(2)体会剧中人物心情,使你的思维更加敏感。

(3)积累词汇

4、朗诵、演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写好每个字,注意卷面整洁。

2、认真写作业,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或自己不懂的题目记下。

3、整理笔记,将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日后好复习。

4、准备摘抄本,记下精彩的文章段落字词句。

5、写日记。

6、写随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独立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2、反思。将一天所学的知识大致思量一下,对掌握和为掌握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

3、好奇多问。

4、将自己思考的结论记下,与人交流。

——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1、运用多种手法查找资料。

2、自编作品集。

3、自编小报。

4、自改作文。

5、每日一译。

准备工作及常规作业

一、语文笔记本和错题本(可以二合一)

二、语文周记本和摘抄本(可以二合一)

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下周检查)

一、每周一篇周记,400字以上。(每周的周一早上交)

二、自备文稿纸,每天练习一页纸字,可以描红也可以临摹,每天早上交,不合格重练。

语文很重要

它不仅是我们每个同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耶不仅仅是一个高考学科,更重要的是它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它还是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的奠基石。

作业: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周记本上)。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4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

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5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

(明确)“悟物穷理”。

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钻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佛语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今天来研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出示标题、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检测预习,解决疑难字词

1、请两位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疑难字词的思维过程。

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在预习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字词是先不明白后又明白了的,

(设计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语意,让学生学会自己疏通文言文。)

2、提出几个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始”字有四种解释①最终、开始②才,方才③只,仅④曾经。结合上下文语境想一想,哪一种解释放在这个句中是比较合理的?

后句为“而卒葬之”,意思是死后埋在这儿,那始自然指生前了,这四个解释中,只有④曾经与此是相合的。

址:还是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址”有三种解释①地址②底部③山脚。结合本句中“其”的意思,选择一个合适的解释。当文中有代词出现,前文一定有对指代对象的介绍。“其”和“和”又当指一个地方,所以“其”当指褒禅山,所以最合理的解释为③。

也有不少同学问到文中“其”的用法,咱们以前总结过它的用法,大家参照那个总结再自己琢磨琢磨关于其这个问题,相信大家自个就可以解决。

3、仔细推敲,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再自读一遍,也许一些问题的答案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你面前了。

四、文词结合,研读探究

1、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有三个“华”,每个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把第一段朗读一下,结合上文琢磨琢磨。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说明今人读之为huá,“华×”实之“×”,说明后两个读音是一样的,从残存的碑文可知,此山原本是“花”山,被弄错了读音,才叫作华山的,今言“华”就指的是今人原本应该读的音,所以第一个“华”为huā,后两个字当读huá。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山的名字有三个:

褒禅山华山花山

哪一个为其本名呢?花山

2、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有同学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里的“之”作何讲。

有没有同学可以把“之”之前的部分翻译一下?

后面“也”应经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了,所以“之”在这里不作语气词,很可能是代词,那就是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什么,选择什么呢?代词指代的内容在上文,大家把这一段读一读,想一想。

“传”

学者各种芜杂的学说

3、这一句就是第四段的结论句,它与第一段有何关系?

铺垫—结论因事析理,前后照应

4、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有同学预习的很认真,很仔细,他看了两本参考书,发现问题了,两本书上对“于是”的翻译不一样,一本把它当作现代汉语表承接的“于是”讲,一本把它翻译成“对于这种情况”,这位同学犯难了,大家能帮他做个取舍吗?

承上启下

进一步问:这说明第二,第三段关系密切,讨论一下二、三段的关系,推荐组员作答。

5、总结文章结构

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领悟到了治学、做事的道理,他从一朵花中窥得了一个世界,我们又从王安石给我们的这朵花中悟到了什么呢?

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与“深思慎取”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本文和作者变法是否有关?

先看对王安石的介绍

总结:

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亦”。

王安石在诗文上也成就颇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与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维品质也密不可分吧。

六、(课堂)作业

生活中也一定有一些小的事物让你捕捉到了人生大智慧,采撷一朵小花,折射一个世界,请模仿本文结构,讲述你从小事发现大道理的经历。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6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使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bajiu,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_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高中学习方法.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7

教学说明:

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让我们看到了“90后”一代公__识的觉醒,但公__识的培养和塑造又远非一朝一日之事。高三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年,应该是检验12年中小学公民教育成果的一年,而且,高三的大部分同学都年满18周岁了,开始真正享受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公民教育对他们而言,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身临其境了。所以开发高三成长、成人、成功专题公民教育课程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借助学校即将举行高三成人仪式的契机,召开十八岁的责任与义务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公__识,担负起属于十八岁的责任与义务,为更好地成长、成人、成功做准备。

一、活动目的:

18岁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它意味着长大,意味着希望与活力,意味着责任、爱、奉献。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能够担当起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为激励学生以不懈的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本次主题班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以此提高学生对责任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同学们对责任的理解,加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与国家等的责任行为的反思,从而更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主题班会提供让学生展示自我的综合舞台,让学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有较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一代新人。

二、班会准备:

1、提前一周进行必要的动员,召开班委扩大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

2、把活动方案提交全体同学讨论,共同制定一份完整的班会计划,使各种准备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时完成。

3、对整个准备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进行活动分工,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自愿承担相关的分解任务,使他们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

4、通过民主形式确定主题班会策划的总组长(男、女主持人各一人),总组长就整个班会过程进行更具体策划。

5、参加节目的同学积极进行节目设计、技能训练、器材服装道具的准备;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为班会的准备出谋献策,找(整理)发言资料,找(选择)主题歌曲,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场所等等,尽其所能及之力。

三、预期目标:

1、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设计、比较、选择、编导、组织、表演、思维、口头表达、主持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2、德育目标:

(1)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十八岁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立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努力实践责任、履行责任,形成强大的学习上进动力,进一步促进班风学风良性发展。

(2)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树立对自己所涉及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的观念,努力学习,为自己成长、成才、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此次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这次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四、活动流程:

环节一: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以PPT的形式播放同学从小到大的照片,让大家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父母、老师的关心下我们已经逐渐地成大成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PPT: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环节二:畅谈“我”眼中的责任和义务:由同学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来诠释自己所认为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随ICS的美丽女播到三附中的校园去看看吧。

情景剧:快乐地学习是我们的责任(表演者:彭佳妮、孙晶晶、王瑜敏等)

对自己的言行和人生负起责任

音乐剧:我爱家、爱爸妈(表演者:黄雨霞、孙依等)

对家庭的责任

男生仿真小品:男生的责任

对班级、学校的责任

主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体现出一个人那份可贵的责任心,折射出一个人闪光的心灵!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每个人都对班级负责,相信我们班定会成为一个团结胜利的集体。

诗朗诵:(表演者:李秋韵、马苗苗、钱佳雯等)

《十八岁的誓言》

今天,还有一位神秘嘉宾的到来,他作为我们班一位学生的家长,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学生的成长,我们一定很想知道,当他以家长的视角,又是如何看待责任与义务的吧?现在,就掌声有请戚老师。

(家长代表发言)

主持人小结:请爸爸妈妈们放心,我们如今已是即将走向成年的学生,高考又是我们即将逾越的一道坎。放眼当下,眺望未来,我们需要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对家庭期望的责任感,对社会和民族进步的责任感。请铭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环节三:许下十八岁的愿望,十八铸梦。把我们的梦想写在纸上,让我们向未来宣告——青春万岁!责任万岁!

下面,让我们把写有我们的梦想的纸,装进属于我们7班的许愿瓶中。(依次放入……)今天,我就将这承载着我们梦想的许愿瓶交给邱老师,在明年六月让我们一起相约打开许愿瓶,见证属于我们的奇迹。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在履行我们的责任中,实现我们的梦想。

环节四:班主任发言

同学们:

首先请让我向步入18岁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长大成人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除了激动、兴奋、自信、豪迈以外,还应当涌现这样一些词汇,它包括:成熟、独立、责任、奉献、奋斗、理性、坚强、诚信、包容,等等。这些,都是“成人”这两个字应有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去认真思考,去努力践行的过程和目标。

人到十八岁即进入成年,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和义务,将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作为你们的班主任,在这里我送给你们三句话,和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感恩是生活中的智慧。

常怀感恩,生活就会更加美好;知恩图报,你的成长就不会偏离父母、师长指引的正确方向。

第二句话:“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这句话是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希望从今天开始,你们能够独立理性的思考,诚信包容的面对,成长为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特别是对你自己的言行和人生负责任的人。

第三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很多行为,包括勤奋与懒惰、优秀与平庸,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当你的优秀成为习惯时,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最后,再次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真诚地期望你们这些新成人们能遵守你们的誓言,实践你们的诺言,实现你们的理想,最终拥有幸福辉煌的人生!

环节五:特邀佳宾(刚刚光荣入伍的上海政法学院大一学生-邱老师的20__届学生潘霞):谈成年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保家卫国最光荣!

环节六:庄严宣誓。十八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金色年华,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意味着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十八岁,意味着我们迈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天,我们的同学们站在这里庄严宣誓,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已经站在人生这一个新的起点上。(团支书张媛婷同学领誓)

《十八岁成人宣誓誓词》

请来宾代表(年级组长吴均老师)发言。

主持人: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华三人,严格遵守四不规范,努力践行今天的,在高考中实现我们青春的誓言,不断走向成功,让我们带着爱与责任在十八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吧!

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8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20__年四川《考试说明》,注意研究四川与语文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求我们的复习思路与有四川特点的高考命题新思路相符合。

2、四川今年继续全部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不会大变但要特别关注可能出现的微调。

3、本学期语文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过手迁移和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目标

本期圆满完成第二轮,第三轮的全面复习。在20__年三月底四月初的二诊考试和五月中旬的三诊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力争20__年六月的高考语文取得优异成绩,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力争第一。

本期我们响亮的口号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高一高二的“慢慢走,欣赏啊!”换成高三口号)

三、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本学期110天,按三个半月安排教学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18日至一诊考试前(3月31——4月1日),第二轮复习。

本轮复习的要点:

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并配之以套题综合复习,注重知识过手和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四月上旬至二诊考试前(五月中旬),以综合练习为主,补之以专项复习。

综合有两条线:一条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一条是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的综合。

第三阶段:5月20日至三诊考试前,查漏补缺,调整心理,铆足干劲,冲刺高考。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牢固树立效率意识。

杜绝无效,避免低效,追求实效。

2、把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精心选编练习

二是认真落实练习。

三是重视讲评练习。

3、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发扬传统,同心同德,休戚以共,打好团体战。

(1)备课要求

坚持每周星期四集体备课。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要详细说明负责板块或练习的重难点,并提出自己对材料的处理意见,并把相应的资料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资料,打印发给每个老师,其他成员再在备课中补充和进行细致而充分的讨沦,达成共识。

(2)分工合作,“专题专练负责制”,小练习、套题、自编题,分配落实到人头。每周周所用资料在备课时间由专题负责人补充注音、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补充资料,和提出疑难讨论订正。另外,并按阶段落实课件制作人和练习答案完成者,负责将课件拷贝给每位老师把所作题的原始底稿复印给大家。比如《100练》

(3)周一“周工作单制”:将一周的早晚自习具体安排备课内容教学进度需要完成的文稿任务,逐条罗列发给每位老师。

4、合理科学安排复习资料的运用:

(1)继续选用中学语文杂志社出版的《核》

(2)继续选用《100练》

(3)晚自习《三优》单项强化训练。

(4)每周用好《套题》

总原则:

“用好用透”与“活用择用”及其“适时配用”相结合。

总要求:

第二轮补充完善所有高考考点的专项复习,着重补充现代文阅读板块。对上学期专项考点走过一轮的,继续强化,要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连成线,找出重难点,强化落实过手。

具体安排:

第二轮考点的复习。二诊之前着重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名句名篇”“现代文阅读”“写作”的强化复习。

时间分配:

每周晚自习(周一或周二)两堂课100分钟专时专用,确保学生高质量地按计划练习《三优》的专项练习;

每周连堂完成《套题》并辅之作文局部训练。

语文每周其余几堂语文课分别处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的背诵。基础题则穿插在没节课的5分钟小练习中。

具体要求:跟定老师不放松,严格按照统一计划施行复习,避免慌乱和欲速不达的高三复习阶段的焦躁情绪;

阅读和记忆结合,边读边勾画边笔记,知识点记牢过手;练习与纠错并行,每天的练习后必须进行纠错,然后写在集错本上。

5、作文训练。

(1)有计划实施“达标作文”作文的专项训练,在上学期“标题”“开头”“结尾”“结构”“文采”“材料”等专项达标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到位。

(2)积累素材,特别是新素材上下功夫,使学生用“属于自己”的素材储备。

(3)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写作速度,训练课堂定时作文,在50分钟内根据要求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狠抓作文书写。

(5)鼓励有写作实力的同学,创新发挥。

(6)、本学期计划作文周周有,大作文(课堂定时作文、考试作文),共十次。片段作文练习10次。

四、“转转课”安排

兰征——第三周

石峰——第四周

王正可——第六周

周泽金——第十周

安礼玲——第七周

高贵英——第十二周

郑文书——第五周

陈刚——第十一周

张学军——第九周

五、课时进度

全期15周,除节假日、二诊模拟及考试、三诊模拟等外,教学时间共14周9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略)

备课组建设

强化合作意识。备课组成员要坚持团结合作的一贯作风,秉承打团体战的传统,资源共享,鼎立相助。做到精诚团结,休戚与共。

做到六个统一。

①统一资料。

②统一教学安排;

③统一教学内容。

④统一教学方法。

⑤统一教学时间。

⑥统一教学检测。

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资料保管及其合卷子、制卷:

基础知识:

社科文阅读:

古文阅读:

古诗文鉴赏及默写:

文学作品阅读:

语言实际运用: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9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__、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

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39;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处于忠与孝的矛盾中。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

3、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体悟本文情感。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引导:“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言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四、作品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五、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1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2.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__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D.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浚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秦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人苏轼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野花幽香、树木繁茂的山间春夏景象。

五、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能够犯而不校并时常反省自己,才会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有着独特魅力的“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重要“纽带”,能为两岸政治、经济交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每到换季时节,气温反复不定,免疫能力较差的小孩子就容易生病,头疼、咳嗽、发烧等会接踵而至,让父母防不胜防。

④20__新年伊始,《芝麻服务协议》被爆出默认勾选同意项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对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回应,承认错误。

⑤勇士队的主教练科尔是一位战术大师,擅长排兵布阵的他能够因人成事,很会挖掘球员的潜力,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

⑥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这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接力赛终于以战胜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专题演讲为基础,认真听取听众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世界对20__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格外关注,这既源于中国为其他经济体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在于中国自身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C近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__年将深圳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为聊表寸心,喜出望外的失主向王大亮赠送了“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

B.李叔是个热心人,有求必应,他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有事到府上找我”。

C.面对别人的不情之请,庞教授有时会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如人所愿,以此谢绝。

D.赵老师和王老师是一对夫唱妇随的伉俪,在生活和工作上两人可谓珠联璧合。

六、语言应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快餐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产物。信息太多,导致①_______________。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人们更喜欢“被告知”结论。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直接说结论”,②___________。读文时,如果不能反复思考、咀嚼的话,久而久之,读者便丧失了思考的乐趣,甚至持久发展的潜力。简言之,虽然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是,③_________________,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与探索。

七、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2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_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__,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__,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__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__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__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3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4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高三语文教案活动主题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认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具备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难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难老泉》教案教案》。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同学们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对即可,对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与教师说的完全相同。)

    216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