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快来学习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得感受给大家说一说。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39;感受。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联系生活感受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音频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徐志摩吗?如果知道,那你们能说出他的一两个代表作吗?
课件出示徐志摩的图片,
师: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写作特点。
课件播放音频。
2.认识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一首儿童诗《花牛歌》。
揭示课题:《花牛歌》
二、字词揭秘
我会写
(1)课件出示罗。
师:罗字在书写时注意偏旁罒在书写时要写得扁一些,不能超过整个字的三分之一。罗字是上下结构,偏旁是上面的罒,可以组词星罗,张罗,我们用张罗造个句,班里的什么事都是班长张罗。
(2)课件出示眠
师:眠在书写时注意目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窄一些。眠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可以组词睡眠,休眠,例句,一个人要保证一天最少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课件出示霸
师:霸上面的雨字作偏旁时,注意第二笔不是竖,而是撇,第三笔的横折勾变成横折,而且折要写得短一些。霸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上面的雨,可以组词霸占,霸主,例句,地主依仗权势霸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土地。
(4)课件出示占
师:占的部首卜在占字中时第二笔不是点,而是横。占是独体结构的&39;字,部首是卜,例句,占领市场必先占领消费者的心灵。
三、课文精讲
1.学习前两节
课件出示: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师解释:剪秋萝:别名大花剪秋罗,多年生草本,暗红色,呈流苏状。喜阳,凉爽,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产于我国。
霸占:凭借权势强行占有。
2.学习后两节
师解释:西山:指太阳从西边落下。
师问:诗中都写了花牛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花牛动作的几个句子,同时课件出示
师解释:每节第一行都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从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示,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3.问题一: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美好心愿的?
引导学生先找出诗中的句子,然后分析。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通过花牛的梦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同时“西山的青峰”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是自由。
问题二: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花牛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举手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小结:这首诗歌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2)“霸占”在诗中怎么解释?
2.比一比,组词语。
占()眠()溜()
古()眼()榴()
板书设计:
花牛歌
在草地里坐
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做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有表情朗读课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新词及理解其意;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
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巴金的资料;查找有关“星”的传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把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曾读过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读给大家听一听: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夜晚闪烁的群星带给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给诗人以灵感,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共同看看巴金23岁时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繁星》,体会一下他对繁星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此项可布置在课前完成)。
1、课文分析时补释: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2、交流作者情况: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巴金的有关资料、介绍有关作品(如《家》、《春》、《秋》)的情况等。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朗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对每句话来说,又要初步明确是用上扬调、平直调、曲折调、下抑调中的哪一种来表情达意:在一句话中,还要确定变音及重音的读法。
以第一段为例,师范读,表达朗诵全文。
2、学生朗诵
每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后谈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让学生尽情朗读,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对朗读有特点的每一处地方都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
3、整体感知
说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大致了解,四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填下表:[让两组学生上黑板填写]
时间地点情景和感受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的繁星忘记一切仿佛回到母亲怀里
(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象就是我的朋友,常常和我谈话
(亲密,如伙伴)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遥遥欲坠好象看到飞萤,仿佛对我霎眼,与我说话,觉得是孩子,实在母亲怀里
(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四、小结
由学生小结,师补充即可
五、作业
在课后写一写你观察天上的繁星的情景,并写出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写景的作业。
2、朗诵比赛。
二、研究性阅读
1、品读全文:找出你认为成功的句子或词语,谈谈理由。在文章旁用文字把它描述出来。
2、找出文中你认为不理解或迷惑的地方,小组探讨一下,如果还不能能解决,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帮你。
2、精读第三段,进一步体会采用修辞来表达感情,试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在文旁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
①比喻(见课本划单横线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②拟人(见课本划波浪线句)赋予星星眼睛、嘴巴、思想,使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③排比(见课本划双横线句)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深加品味
三、质疑反思
文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的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说出来,大家商讨。
四、延伸拓展
模仿课文,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当堂练笔,写出你仔细观察的某个景物,然后交流评价
五、小结
由学生小结,师补充即可(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巴金爷爷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六、作业
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课后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芦苇(wěi)?剪秋罗(luó)?眠(mián)?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
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过渡:文章讲了“潮”,还讲了什么?(人)人怎么样?(多)
请你在文中出关与描写“人多”的词语,用“———”画出来,用“……”画出关于写“潮”的词语。(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人山人海;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沸腾
昂首东望;横贯江面
踮脚;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暮江吟》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一、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自学交流
阅读第5段,思考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2、怎样理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4、关于巴金的《繁星》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词语实际记写了三个人生阶段。
B、“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与“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中“母亲”同义。
C、“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一句使用了拟人和比喻。
D、“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一句富有想象力。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
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②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
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
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
在和我谈话一样。
③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
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
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
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内容:(3分)
2、请体会文章开篇第①段中“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体会“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一句中“悬”字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不是写作者想象之景的一项:(4分)…………()
A、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B、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C、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D、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5、如何理解“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老那种“爱”的强大力量。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的意思。针对学生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数:2
第1课时
教学要求: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13课。板书:麻雀
2、讲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努力读正确,看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
2、介绍给大家: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学生交流
3、学生自由读课文,努力达到正确流利。
4、检查学生读书。
5、小组练习读书。
三、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每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怎样?
2、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交流,师指导。
四、作业
1、练习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查阅资料
第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很快就忘记了;有些事,哪怕瞬间发生,也会令人终生难忘。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经历了一件事,这件事使他终生难忘,因此他就写下了这篇文章《麻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它将带给你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填空:本课讲了一个()的故事,读了以后我()。
2.指名读,教师小结。
三、深入学习,:
1.导:被老麻雀拯救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呢?
(1)自由读第三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我顺着林前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可以看出小麻雀十分无助。)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小麻雀十分幼小。)
(3)指导朗读:出示小麻雀图:作者真实具体地描写,使我们好像也看到了这只小麻雀。它本应在巢里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爱,可在大风中,它不知不觉跌落在地,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呆呆地、无可奈何”要读得稍慢些。“嫩黄”、“绒毛”要读重音。
2.导:小麻雀现在处境不妙,然而,更可怕的事发生了。
(1)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想象猎狗的样子,把你想象到的读出来.
你觉得要发生什么事?结果呢?
出示: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2)、猎狗为什么会退缩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慢慢后退是准备前扑。
看法三;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师:猎狗究竟为什么会退缩,请继续学习。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
(1)自己读4、5自然段,批画有关的句子。
(2)全班交流。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提问:“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老麻雀救子心切,落地很快。)演示老麻雀飞速落地。
指导朗读:“飞”语速较快,“落”要读重音。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
提问:“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
(蓬起:张开。绝望:毫无希望。老麻雀明知斗不过猎狗,只想借助张开羽毛和尖叫发泄自己的愤怒,喧泄心中的恐惧,吓退猎狗。)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板书“救”
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联系前文了解声音嘶哑的原因。老麻雀十分害怕。指导朗读:“浑身发抖”应读得慢而重。)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提问:“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板书爱
(5)讨论:在小麻雀遇到危险的时候,老麻雀能不能不飞下来?(以正、反方形式展开辩论)
(6)老麻雀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了“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指名有语气的读读。
3.你们读一读故事的结局,这是你期望的结果吗?为什么?
四、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五、总结:正如作者在原文的结尾写到的:“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希望大家课下阅读原著《猎人笔记》。
六、作业: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主旨:作者仅用5、6百字围绕着“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动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的整体把握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2.通过对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具体叙述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让学生明白写事的文章要按一定顺序叙述。知道麻雀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通过对四、五自然段的学习,掌握具体叙述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写一叙述事件文章按一定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麻雀这篇课文。请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既然这是一件事,那么肯定会有起因经过结果,你能告诉我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或者贴在鱼骨图中间)
二、感悟方法
1.读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
生自由说!
2.同学们,那你知道在屠格涅夫心里这是个什么样的老麻雀呢?
出示原文(英勇的鸟那句)
3.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英勇的鸟,请同学默读四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能体现出老麻雀的英勇。完成任务单一。
要求:
1.读四五自然段,勾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2.找出能体现老麻雀英勇的词句。
4.生汇报
随机板书动作外貌声音(或者贴)看到听到
5.出示完整的概念图,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看到了一只英勇的老麻雀,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只老麻雀英勇无畏的飞下来的呢?
课文中怎么说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板书:想到的!
6.出示原文
7.升华感情
8.总结: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秘诀。要想把一件事写清楚具体,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写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的,
三、实践运用
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猎狗和小麻雀的,请按照刚才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找出来,读一读。
四、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猎人笔记》
板书设计:
鱼骨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学会生词。
2、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教学准备】
1、课件,收集有关现代科技的新成就。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向问问大家,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生活变化的课文,读题,理解课题,当看到呼风唤雨就想到谁?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现在我们就和路甬祥叔叔一起感受生活的精彩。
简单介绍路甬祥。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看请字形。
2、把读不好的多独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
农耕社会、依赖、潜水艇、船舶、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腾云驾雾、归根到底、出乎意料
2、读句子,把自己读不好的句子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纠正字音和断句等。
(长句不好读,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读、多音字易错、翘舌音度不准……)
四、默读课文
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找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自学课文
把你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勾画出来,体会体会。
六、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七、全班交流,理解课文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找出句子体会:
如: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举例子)
⑵拓展一下:
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
(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⑶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⑷学习这段的后部分内容:
过渡:
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
读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体会作者是说明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的世纪的?
(做比较)
体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过渡:
我们现在的吸过来府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古代还有哪些幻想都已变成现实的?
我们现在发明发现这么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段:
⑴读句子,相机出示课后的句子体会: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
⑵拓展一下:
古代还有哪些幻想已经变成现实了的?
(土行僧……地铁,一日千里……飞机,想入海……潜水艇……)
⑶从这段中的哪儿还能感受到呼风唤雨?
出示句子体会: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读句子,说一说愿意,在联系课文的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现代科技发展之快、之多)
体会的读一读。
在这近百年中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我们现代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⑴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⑵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人类
⑶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
⑷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⑸了解新成就,区别判断发明和发现:
出示课件:
X射线、空调、维生素、彩色胶片、青毒素、圆珠笔、激光、
杂交水稻、移动电话
⑹在这段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找一找,理解一下:
改观改变
过渡:
20世纪人们利用科学成就使我们实现了古代人那么多的幻想,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时,你们也插上想像的翅膀,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明日美好的未来。(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表现)你现在就是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心中明日的美好前景吧!
八、总结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就用奇思妙想中董浩叔叔一句话来结束吧。
齐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板书设计】
改变改观
现代科技人类生活
发明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