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

新华分享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

一、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文体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讲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不一致。这是一篇散文诗,应作为诗歌来上。而诗歌的特点,《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中则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的阴阳之气摧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如何在金色花中体现出来。

这首散文诗也有着与其它两篇课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亲情都有着缺憾。史铁生是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牺牲,从而决定改变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莫怀戚是感觉到了母亲陪同自己的时日已短才决定委屈儿子。同样,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学习前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题。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同时,泰戈尔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让这首散文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母亲的沐浴、阅读《罗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这种爱同样也超越了母子之爱,有了博爱的情怀。

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现自学——“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时,__________”,“孩子如何体现对母亲的爱”。接着再补充泰戈尔的生平、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中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过,我始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贯穿教学中,以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文本,体会文本中表现出的母子之爱。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本文选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儿童比作新月,其主题是赞颂童真及母爱。但作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笔下的童真与母爱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比较阅读①

请大家先读读这首选自他的《飞鸟集》的短诗:“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读懂了吗?

提示:花与果永远不可能相见,但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自读活动1把握内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亲分离的,请大家填写表格: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寻找“我”躲在一边

沐浴后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投下影子

到牛棚回到妈妈身边

提示:

在上面的活动中,哪些是对孩子活动的总写?

虽然“我”在妈妈寻找时调皮地躲起来,但“我”离开妈妈了吗?

3、自读活动2体会亲情

当孩子与母亲玩耍时,他如何表现对母亲的爱?(小组讨论,老师提示,让学生归纳细节中的描写并发言,学生再朗读相关段落)

提示:

1、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发香气时,就在这花中。说明“我”的爱什么样?(无处不在)

2、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什么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

3、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比较阅读②:

再读上面《飞鸟集》的诗篇,你发现,永远不能相见的花与果之间有什么相联系?(爱与期盼)

4、自读活动2体会情怀(结合补充材料,思考内涵并朗读)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爱,为什么要分离呢?我给大家补充泰戈尔的一张年表:

补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尔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时的他直到从火葬场回来,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与他年龄相仿的五嫂就成为了他心中的母亲、姐姐甚至暗暗爱慕的对象,但五嫂后来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尽。泰戈尔的妻子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从没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视,两人生育了几个子女,却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尔也从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当妻子猝然离世时,他才发现了妻子的珍贵,第二年他的爱女也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大家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悲剧而沉沦。大家细读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现?(母亲沐浴回来的道路上、书房外、牛棚上,几乎无处不在)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虽然他与母亲、与自己所爱的人早早永离,但在他的心中,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补充材料②

泰戈尔是印度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无处不在。他们一日一浴,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银河水经过大神的头颅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终与神明相融。《罗摩衍那》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史诗,他们相信死前念诵“罗摩”的名字就能让身体解脱。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见,因为他们认为牛是大神的坐骑,被称为“圣牛”,他们将牛当作神明的化身来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认为具有神圣的色彩。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情感还仅仅只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吗?(神圣的博爱)

比较阅读③

再读《飞鸟集》中的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什么样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教后记:

比较阅读是自读课文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较阅读需要重视。我在教学中,将《飞鸟集》中的那首小诗贯穿其中,学生们从开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渐体会,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中那些带有无奈的情感,学生感觉到了这篇看似只是童话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教学本文,其实主题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让学生看到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并最终能读出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关键。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体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作用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2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二、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板书: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三、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合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拓展探究

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三、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3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狩猎()哀号()喧嚣()喑哑()

莴苣()静谧()篡夺()劫掠()酷爱()

妒忌()窸窣作响()吮取()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喙()篝火()

螽斯()窃窃私语()更胜一筹()嗉()囊()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__(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5

一、教学目标

1、研读文章,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会鉴赏。

2、品读美句,体会作者笔下赋“雨”的娴熟技能,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

3、阅读比较,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抒发“雨”情。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

4、通过作者对四的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学设想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教学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笔者尝试将同类型的三篇文章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这个类型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提高。三篇文章分别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

(一)教学重点

感受画面,描述画面。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界的自然美、内在美,并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自读法:将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学生诵读与教师范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通过诵读、赏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对三篇文章对比分析,并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读通、读懂、读透、读活课文。分别阅读本节(重点放在第一篇)三篇课文,注意语言特色,比较画面的层次描述。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展示课件。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三)导入新课

导语:先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放《三月里的小雨》片段。今天,天气晴朗。在我们大西北的夏天,只有7、8月份才能下几场小雨或中雨,如果偶尔下一场大雨,那是一种奢侈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领略一下南国四季的雨,它们是多么清新,多么缠绵,多么亲切呀!是的,在不同的四季,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特征吧!

(四)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五)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1、配乐朗读课文,教师范读2—5段,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并简洁叙述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

3、找学生读课文。(可为学生配乐。在学生读中反复提示感情的处理。师出示相应的语句,提示学生注意生字<找学生边读边注音>。)

①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②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③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

④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⑤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⑥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六)欣赏画面(读懂课文)

1、导语: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雨中的画面。

2、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朗读中读到的佳句让学生齐读。)

春雨: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美丽、娇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端庄、沉思)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3、刚才大家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依据文意,言之有理即可,由生归纳)

板书: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5、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七)延伸迁移

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读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与梁遇春的《春雨》,比较一下与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在艺术手法,感情的表达上有那些异同?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所熟知的作家还有那些?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篇目,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八)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同一时间聆听到了四季的雨声,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亲身领略了散文的赏析方法。其实我觉得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再声淅沥,盖增愁思结半语,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的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生命太有意义,太有价值。

(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本地区绵绵秋雨的情景,不少于4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3.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4.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教学难点】

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教师提示:《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二、介绍作者

甘珠尔扎布(1903年7月17日1970年),别名韩绍约、川岛隆良,蒙古族,辽宁彰武人。《猎人海力布》是甘珠尔扎布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往往因为时代久远、又是口头传播,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作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流传、宝库、珍宝、焦急、叮嘱、崩塌、发誓、迟延、后悔、酬谢、牺牲、谎话、扶着、催促、避难、震天动地(重点指导生字“珍”为前鼻音音,“叮、”为后鼻音;“酬、珍、嘱、誓”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难(nán、n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②读一读:面对这些逃难(nàn)的同胞,即使再困难(nán),我们也要帮助他们。

学习多音字:传(chuán、zhu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chuán)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②选一选:从他的传(chuán、zhuàn)记里,我们知道他母亲是得了传(chuán、zhuàn)染病而死的。

(3)理解词语

练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珠玉宝石的总称。()

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从头到尾完全照原样。本文指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鸟商量,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

各种鸟兽的总称。()

形容非常真实。、()

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①指名回答。②拓展“原原本本”,说AABB式的词语,并积累。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猎人海力布的几件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龙王的宝石。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讲海力布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第四段(第11自然段):讲人们永远纪念海力布。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理清全文写了几件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用简短的话说说整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四、学习“会写字”

酬、焦、珍、叮、嘱、延、悔、誓、扶、塌、谎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酬、珍、叮、嘱、悔、扶、塌、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延”半包围结构,“誓、焦”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酬、悔、嘱”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延”,学生练写。

酬:酉字要窄、里边有一短横,州字第二笔是竖撇、稍长,中竖要短,右竖最长。

嘱:尸字要窄长,禹字上窄下宽、各部分都要扁、中间一竖贯穿到下框。

悔:母字竖折和横折钩下边都稍往左拉、末端要交叉,中间一横左右都出头。

延:左边是廴与辶不同,右边不是正字、上边是短撇、末笔竖折是一笔。

誓:折字要扁宽、扌的一提和斤字的横稍长,言字的上横最长、下边都要窄。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优美的句子,并积累:

(1)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2)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3)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2.练习运用:

根据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参照板书,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猎人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2.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重点、难点)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围绕猎人海力布写了几件事。继续阅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特点: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三、品读释疑

出示: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1)从哪些词中能看出,他的热心助人?(理解感受:每次、总是、只、很少)

(2)学生朗读积累,引出下文的学习

(一)研读“救小白蛇得宝石”

1.师生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

2.设疑:这些都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用了很多“问”、“说”,但是怎么问,怎么说?没写。大家试着在“问、说”前面加点词。

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1)指名学生填空、交流。(同情地、关心地)

(2)请填空的学生根据填写内容演一演,演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照着样子给“救小白蛇”部分的内容加词句,可以加神态、心情、动作等。(学生自由加内容)

4.分享,并三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热心助人。

(二)研读“救乡亲变石头”

1.分角色读“救相亲变石头”的内容。

2.提问:有什么发现?(与“救小白蛇得宝石”有相同点有很多人物描写,并进而回顾学习方法)

3.用学习“救小白蛇的宝石”的方法,学习“救乡亲变石头”

4.三人小组,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热心助人”与“舍己为人”的异同)

(三)整体感知,加深感悟

1.全班分角色自由准备演一演“救小白蛇得宝石”和“救乡亲变石头”两部分内容。

2.指名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3.现在,哪位同学知道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吗?谁来简要地说一说?

(四)小组表演展示

1.仔细阅读课文,三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片段,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2.方法指导:人人都喜欢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在触动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表演故事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还能让学习富于情趣。表演时要有一定的夸张些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

要求:表演故事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悉表演的内容,表演时脱稿演出;将课文中叙述性、简单的内容根据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进行丰富,可以给人物加上动作、语言等,但切记东拉西扯;几个人合作要做好分工,互相配合;表演要戏剧化。别怕过火,表演时要配上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戏剧化的身体语言。

3.三人小组继续展示表演。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我们在猎人海力布身上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文中,还有很多省略的地方没有具体写。

出示: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你们想他会怎么说?说什么呢?请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下,写一段话。

(2)三人小组合作完善这段话,并以文中人物的口吻演一演,全班分享,评议。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文中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六、当堂检测(必做)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教材课后题小练笔。)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其实就是缩写课文,将一篇长课文压缩成一段话。

七、课后作业(选做)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7

教学目标

1、读、述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领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大典——盛装”引出《皇帝的新装》,并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参考):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并简述

在小组或同组互相简述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简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概述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观看动画影片,进一步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增强感观,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感知课文,抓住要点。)

1、上当受骗的主要有哪些人?

(预设结论: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百姓)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预设结论: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四、问题探究

要求: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不求答案统一,只要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同时,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质。)

1、你是如何评价皇帝、大臣和百姓的?从文中找出根据加以说明。

(重点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可以“一个?的皇帝”或“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这种句式进行。)

(预设结论:愚蠢,虚伪,狡猾,极端奢侈、腐朽,胆小怕事、圆滑、自欺欺人,怕被嘲笑……)

2、后来,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结论:说明小孩敢说真话,天真,诚实,纯洁……)

3、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预设结论: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愚蠢、虚伪、昏庸、腐朽的本质,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赞扬了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假设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过不说真话的情况?

(预设结论:可能有学生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学生会说不敢。多数学生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教师顺势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机动)

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不脱离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分角色朗读(机动)

方法: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要求: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在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对于文中骗子行骗这一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多角度)

2、写作(二选一):

(1)、大胆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

(2)、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8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诱惑()_____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喧腾()_____痴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二)分析“犟龟”形象,理解深层含义。

(三)品味语言特点,学会心理描写。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话的世界是瑰丽而生动的,在童话作品中,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德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犟龟》。

(二)自读

1.先请学生把作品自读一遍,注意捕捉作品中的语言信息,梳理作品的结构。

2.请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角色各自的不同特点;注意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朗读语气、语速的把握。

(三)讨论

1.故事的叙述应该有始有终,这篇童话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起因——小乌龟听了鸽子的谈话,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

经过——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

结果——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

2.作者并非只是单纯编织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还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极为可爱的小乌龟的形象,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犟。

3.作品中的“犟”有怎样具体的内涵?

明确:认准一个目标便一往无前,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改变初衷。

4.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的来源是作品本身。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乌龟这一特点?

示例:

(1)文中多次写到小乌龟说“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突出了小乌龟朝着既定目标义无反顾前进的决心。

(2)当蜗牛告诉小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时,小乌龟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而是掉转方向继续走自己的路。

(3)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小乌龟的一句话“我会准时赶到的”,表明小乌龟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心。

5.小乌龟“犟”的内涵中含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乌龟参加狮王的婚礼是十分困难的呢?

示例:

(1)文章开头的“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从距离和时间上交代了小乌龟实现理想的困难。

(2)途中小乌龟走错了路,也给这次行程增添了难度。

6.小乌龟的这种“犟”是否还有什么新的内涵?提示一下,也就是说这种“犟”并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我们能找出例子证明这一点吗?

明确:小乌龟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相反,只要是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意见,他还是乐意接受的。当听到蜗牛说“你

走的方向完全反了”后,小乌龟就非常感谢他指路。

7.我们如何来评介这样的“犟”呢?

(此问的答案大体可以趋向一致,如有同学提出相反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8.童话的世界决不是一个孤独的生活舞台,那里还活跃着许多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同样也具有社会中人的思想和言行、道德与爱憎。下课后,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童话的特点。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激发想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把握作品形象不同性格特点。

三、通过联系实际讨论,深入理解“犟”的不同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思想价值。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你知道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吗?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只小乌龟倒是与众不同——这是一只犟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文学常识(2分钟)

它来自遥远的德国,它的创造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你能很快从书上找到关于他的常识吗?

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他的资料,谁为大家读一读呢?

原来米切尔·恩德这么了不起,那我们更要好好品读一下他的这只犟龟了。

三、解題(6分钟)

你知道什么叫犟吗?“固执,不听人劝”

那么这只小乌龟到底做了什么事?它又是不听谁的劝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好不好?

四、解决字词障碍(2分钟)

师:有没有仍然没有解决的生字生词?字词积累中的词你会读吗?师:强调憾、悼

五、分析课文(20分钟)

师:读过一遍课文,你知道犟龟干了什么事了吗?

(乌龟要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起因),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结果)。)

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勾画一下哪些语句体现了小乌龟去参加狮王的婚礼是十分困难的?它在路上都遇到了谁?它们分别说了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

(路远,不久举行。师:去掉其中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蜘蛛:你说蜘蛛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和神态?你从哪些语句知道的?这些语句写出了蜘蛛的什么特征?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大家吗?

蜘蛛:a、腿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

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

小乌龟的反应:决定不可改变;

师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

其他三种动物也各有特色,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蜗牛: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

劝阻内容:方向走反;

小乌龟的反应:调转方向,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小乌龟调转方向,回家了吗?(回答:没有),这说明他的决定仍是——(齐答——不可改变)

壁虎: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

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

小乌龟的反应:(齐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乌鸦:闷闷不乐,穿着丧服;

为什么?狮王去世;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

小乌龟的反应(学生一起回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挑一个你喜欢的角色用你的金嗓子读给同一小组的同学好吗?

六、理解童话的特点(2分钟)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小动物会有这样的语言和神态吗?这是什么样的写法?(想象和拟人)

那么童话的想象是不是就可以无所顾忌,天马行空呢?(不是,要抓住动物自身的特征进行生动有趣的描写)

七、继续分析课文,理解“犟”的含义和小乌龟行为的价值(7分钟)

那么面对这些动物的劝告,小乌龟的回答都是?

[板书: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说明小乌龟有怎样的性格?(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那现在你还认为犟龟的“犟”是“固执,不听人劝”的意思吗?那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吗?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也乐意听从正确的劝阻。

那么小乌龟的犟给它带来成功了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有不同意见吗?(备用:要是小猴子说,你可没准时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这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呀,你认为小乌龟会怎么说?)你认为它的“犟”好不好,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别人的劝阻,也高扬起我们的头,告诉别人“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行不行?

师评: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八、了解童话的常识,理解文章的主题(4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投影片: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那么,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小结:我们做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乌龟一样,犟的精彩,犟的可爱,犟的有理。不过,好的劝告还是要听喔!

九、引导课外学习(1分钟)

通过这篇童话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童话作品可以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在课外,爱幻想的你,不妨续写这个童话或自编一个童话故事:爱思考的你;不妨写一篇《犟龟》的读后感:爱表演的你,不妨邀几个同学排一出:爱画画的你,不妨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连环画:爱读书的你,不妨多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著名的童话作品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哈利波特》(按键出示不同版本童话作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不断感悟生活的哲理。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不错,谢谢大家,再见!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1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

2、知识能力目标

品位诗歌语言,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提高诵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选取适当的角度,品位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品位语言,感悟诗情;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启发想象,导入新课

1、(出示星空画面)

师: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你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那深邃的夜空,面对繁星点点,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画面自由想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师:夜空是神秘的,是亲切的,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对浩瀚飘渺的夜空情有独钟。他不仅用眼睛去眺望夜空,而且还用心灵去感受夜空,他以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融天上地下为一体,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天上的街市》。诗中描画了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位探究,体会诗情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就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课件展示欣赏诗歌的四个步骤)

第一乐章:朗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课件展示配画配乐的诗朗诵)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边听边看,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提问:诗中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

2、学生活动:带着自己的理解,集体朗读全诗。

第二乐章:研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美

1、教师引导:

a、帮学生确立研读本诗的三个角度:精当的用词、诗句的含义、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b、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了解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

2、学生活动:

a、根据教师提供的三个角度,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读品位诗歌的精妙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可做记号,写体会。

b、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包括疑难问题。

c、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研读成果。

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1、教师引导:(诗歌画面回放)

美丽的语言,会把人带进美妙的意境,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诗中的画面,静思片刻,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你心中的“天上的街市”。(可依诗歌想象,也可自由想象)

2、学生活动:

根据诗情画意,联想与想象自己心中的“天上的街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写,可画,可唱,可演,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第四乐章:吟诵品位——表现诗歌内涵美

1、教师引导:经历了诗歌欣赏的三个阶段,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其中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你能饱含深情的朗诵这首诗吗?

2、学生活动:配乐朗诵,自由结组,明细分工,共同完成整首诗的朗诵。

3、集体吟诵,与前面的集体朗诵做比较。

(三)延伸拓展

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郭沫若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下节课交流自学成果。

(四)结束语

(五)作业

朗诵并背诵《天上的街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板书设计

《台阶》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3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重点)

1、学会使用语言、心理、表情、动作的细节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3、理解童话的特点。

(二)道德目标:

1、培养说真话的品质。

(三)能力目标:(难点)

1、锻炼学生对话朗读的感情。

2、培养复述课文的口才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学习本文巧妙使用语言、心理、表情的细节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特征。

3、了解童话的特点。

4、培养说真话的品质。

5、进行朗读对话训练。

6、对课文某些片段进行复述。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想: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童话,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而且,童话中包含的知识点实际上没有多少所以教学的重点就只有放在学习童话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和童话中包含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认识人性的弱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这样的弱点。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是可以加强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以及有感情的朗读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回想一下历史上我们接触的皇帝哪些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啊?(学生会举一些例子如商纣王、周幽王等)好的大家都知道了,这些皇帝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得到应有的惩罚,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唾弃、咒骂和嘲笑。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那在外国的历史上同样也会有这样的帝王昏庸无能,人们于是就以他们为原形创造了许多的民间传说来讽刺挖苦他们,正如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篇以西班牙民间故事为原形的童话什么啊?(学生说《皇帝的新装》)好,打开书我们来看这个皇帝是怎样的昏庸无能让人啼笑皆非,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

二、正课:

(一)童话介绍:

虽然在从小就接触了童话,读了不少的童话,那么到底什么是童话?童话有什么特点呢?一起仔细的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习一篇文章认识一位作家都应该了解他的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才能了解作家的思想准确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先来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作者: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热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暂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文学的代表作。“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而《皇帝的新装》是他的中期作品。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了解了安徒生的生平就知道了在每个时期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要说明表达怎样的感情了,那么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具体的课文创作的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明白作者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他要讽刺的是什么。

2、背景介绍: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表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生字词学习:

1、单音字:

炫耀xuàn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

2、多音字:

称赞cheng1

随声附和he4

称称职chen4

和和面huo2

称杆cheng4

温和he1

和药huo4

(四)理清思路,根据提示找出每部分并简单复述每部分内容。

课文思路:

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思考:

文章是怎样描写老大臣、官员、皇帝去看新装时的样子的,是通过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并思考这几处描写的异同之处。

(明确:课文主要从这几位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是详略不同,避免雷同引起读者的兴趣。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中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六)分析文中人物:

先思考:这部童话有哪些人物?

明确:骗子、皇帝、老大臣、官员、小孩

有这些人物围绕骗子的骗局从中表现人性弱点和优点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骗子:

(1)骗子是凭借什么诱使皇帝上当的?

明确:抓住了皇帝喜爱新装的弱点,告诉皇帝他们可以做出世间最美的新装,而且有一个特异功能。抓住了人性中虚伪自欺欺人的心理弱点。

(2)在做新装的过程中骗子又做了哪些工作使自己的骗局完全得逞?

明确:每天夜里点灯赶夜工,在空织布机上装模作样的织布,在每次官员来看布料的时候先下手为强的诱导他们上当紧紧抓住了人们虚伪懦弱的本性。

(3)找出描写骗子的词语句子看看从那几方面描写刻画了骗子。

明确:“摆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急迫的请求、忙忙碌碌、整夜点起十六只蜡烛、‘这些衣服轻柔的像蜘蛛网一样……’为他系上…”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形象生动。

(4)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骗子的特点有哪些?

明确:奸诈狡猾、善于行骗、手段高明

总结:故事以骗子设下的骗局展开了情节引导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些情节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各种写作手法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写作方法。

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的特点,大致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了两个重要的人物——骗子。童话的情节就是围绕他们的骗局展开的,那么剩下的人物在这个骗局里的表现又如何?下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他们,大家思考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又是怎样的?

(七)作业:

1、生字词解释的抄写

2、自己总结其他人物形象特征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性怎样的弱点?

三、板书设计:

人物行骗人性

骗子奸诈狡猾、贪婪

皇帝

大臣

百姓

小孩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骗子了解到他们是狡猾,贪婪的人物,那童话中其他人到底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上当受骗了呢?在他们身上又可以看出我们人性的弱点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一次人性的洗礼看清人性的弱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时时提防,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正课:

(一)检查复习童话的特点、生字词。

(二)分析童话中剩下的人物形象:

1、皇帝:

(1)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皇帝有怎样的嗜好?这样写的好处在哪?

明确:十分喜爱新装,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自己有漂亮的衣服穿。为骗子的骗局成功打下基础,开头这样写可以使人相信皇帝会被引诱上当的情节会发生。

(2)在做新装的过程中皇帝自己想去看布料却派了几个大臣先去看,为什么自己不去?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文章怎样刻画的?

明确:因为皇帝自己心虚,怕自己看不到岂不是万万不可,所以先派人去做试验,先找几个替罪羊,避免自己的王位不保了。体现了皇帝狡猾的特性。文章通过描写皇帝的心理刻画了他这一特性。

(3)童话是怎样描写皇帝自己亲自去看布料的?表现皇帝的什么性格?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这种描写的方法。

明确:童话通过描写皇帝的语言、动作、心理刻画皇帝看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不愿说出什么也看不见、赐给头衔、封为爵士、授予勋章…….”

表现出了皇帝虚伪,自保的特性。

(4)皇帝穿新装的过程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最引人发笑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刻画他的形象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的描写方法。这些又强烈的表现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征,从皇帝身上看到了人性什么弱点?

明确:作者通过皇帝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特别突出了动作描写如“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表现了皇帝昏庸无能、愚蠢透顶、虚伪自保的本性。

(5)皇帝展新装时听到有人议论事实的真相时,自己似乎已经意识到上当了可是又为什么还坚持游行?进一步说明皇帝的什么本性?

明确:皇帝已经意识到上当了可是他仍然坚持游行,说明了他自欺欺人,虚伪,为了自保皇位维护自己可怜的尊严一错再错反而使自己完全失去了人的尊严。

总结:从作者刻画皇帝的片段我们可以学习到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意时时克服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人性的弱点来克服这一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

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

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a.寂寞孤独;

b.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216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