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钦容分享

语文教案有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教案中包含了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源等信息,指导教师合理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 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两个故事表达自己对于诚信品质的深切体会。

课文重点写了自己经历的两个故事。一个讲,小时候,一位家境贫寒的男生为了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而向她借两块钱,并保证五天内归还。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男生天天夜里帮菜贩推车,第五天拂晓终于攒足了两元钱,由于乏极了,竟然在桥洞酣睡了一天,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终于如期归还所借的钱。另一个故事讲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场倾盆大雨中,我去接曾约定风雨无阻的朋友却失望而归。于是,作者发出了一番感慨。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5个。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句段并背诵下来。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秦文君的作品在儿童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诸如《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之类的畅销书,了解作者与作品,为学好课文做铺垫。

2.课文引入

本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在强烈反差中激起阅读兴趣,引发学习的欲望;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聊一聊作者的作品,由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引向课文的学习;还可以讲一讲“一诺千金”的故事,通过简短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把学习语文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3.课文品读

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两个故事学生也容易把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弄清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既训练了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又为理解作者的议论做好准备。对于作者在两个故事中间所抒发的感受,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来指导,并把理解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大量的讨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4.识字与写字

本课有一些字难认难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找形近字、与同学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不理解的词语,应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通过仔细读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琢磨理解,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的学习,会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还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机会。

5.拓展延伸

在教学后可推荐学生阅读秦文君的其他优秀作品,也可以推荐阅读有关诚信的故事。课后建议学生搜集、阅读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文章等,并进行交流。还可以写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资料]

1.秦文君,1954年出生,上海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她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2.“一诺千金”的故事

原文: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愤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丘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丘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数落几句,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丘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您的好名声,您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丘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丘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

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

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

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

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

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

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

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

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

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章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明确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知晓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

5、背诵、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了解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这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2、如何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

3、学生汇报: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4、这样阅读有什么好处?

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学习,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从文章内容想开去的作用,让学生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例句。

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什么样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师总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2)运用排比句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3)好处:运用排比句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句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句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句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排比句的好处,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使用分号的例句。

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1)生读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

(2)师讲解,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或多个分句;

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设计意图:

了解分号的用法,对课文的理解、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牌子上的地名吗?

我们外出时可以借助路牌上的拼音认识地点。

(2)用大写字母写写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写,而且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要分开写;人名的拼音拼写姓在前,名在后,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对路牌有了初步了解,便于今后出行;并且学习了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拼写规则。

三、日积月累。

唐诗《过故人庄》。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诗人一生仕途困顿,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因此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下的诗。

4、自由练习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小组翻译古诗,古诗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再到这里来观赏菊花。

6、这首诗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交流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运用联想与想象将所读内容想开去。

(二)词句段运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分号: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分句,或是词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3、路牌使用说明,汉语拼音规则。

(三)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207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