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晓芬分享

教案也是教师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明确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三、自读自悟,体会“乐”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四、想像情境,感悟“思”。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像本文一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落花生

2、由笔名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3、翻开书,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4、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5、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6、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7、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

8、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孩子勾画出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9、全班齐读。

10、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1、从这里可看出爸爸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乡比较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12、自己想一想,读一读。引导: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全班一起读,读出这种精神。

14、爸爸只是在赞美花生的精神?吗不是的。他是在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因此,父亲接下去说:引读第12自然段。

15、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呢联系爸爸的话,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是啊,爸爸教育孩子门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摹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16、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所以,他说:引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引读:人,要做:不要做:

19、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20、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是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21、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议花生这部分,作者为什么把议花生作为主要内容来写?

22、这篇课文朴实无华,使读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信也感染着你,把你感受最深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再练习背一背。

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准备过节

议花生可贵:果实埋在地里{默默奉献不炫耀}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二、适用年级:五年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

2、揭示课题: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计讲评)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

3、老师带四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

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3、公推最好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

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

(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请写一二百字片断,说一说自己的名字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己写的片断。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1生字词:

鹤蓑喙嵌框嗜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一(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6;白鹭瞭望图○7;白鹭晚飞图○8)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白鹭的美――如诗如画如歌。

2、品味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2、我们来看有关白鹭的录像,(播放白鹭的生活资料篇)。

3、白鹭看似平常,可在郭沫若的笔下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4、仔细看看图,试着再读§1-5,试着自己描述白鹭的样子。(生答)

5、刚才同学们都描绘了白鹭高贵、典雅的气质,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着自己练读。

6、谁先来试一下?

哪一小节感受最深就读哪一节?

7、看来,白鹭的外型已经吸引了你的关注。

让我们再读§1-5. ( 读完后师述: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8、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这让他关注白鹭的一举一动。

请你读读§6-8,注意白鹭的生活习性,注意自己的感受

9、自读完后交流:

一生§6:先读给大家听,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 (因为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一生§7: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好。读给大家听,最后一句写得非常深刻。(人们说它是在t望,可它真的是在t望吗?)

一生§8:读给大家听,然后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0、§7:出示白鹭图,(同时音乐起) 师范读§7

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白鹭站在那儿,它想干什么? (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远方的朋友祈祷,有个学生说白鹭在欣赏太阳出来时美景,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朝阳添上一抹美丽的色彩……)这个孩子读, 齐读§7

11、这么美的一幅情景,谁愿意为它取个名字?

晨光下的天使(说理由)

蓝天下的精灵(灵动的小鸟)

把这种天使、精灵、灵动的小鸟的感觉读出来。

12、还有什么画面给你感受深,让你心驰神往。

§6:一生说,出示又一幅画。(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图)

13、这么美的画,可惜缺少画外音。用你们的朗读配上画外音, 试着读读看。( 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沉醉,同学们满意吗?试着一起读。

14、这么美的画,想不想为它取个名字?

15、§8图画非常美丽,惊鸿一瞥。出示图:师读,拉得近些,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希望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你为什么读是时候带着甜甜的微笑?

生答:我想起了王勃的诗一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觉得人与自然、白鹭融为一体。

师:不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读)

16、让我们再次回眸,再去读§6――8(电脑出示刚才的三幅图)

17、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

再看白鹭各种图(生活习性)

18、师:我听到了一声声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白鹭是一首歌,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生: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19、师:自然界的什么动物曾经带给你神往,你们一定会说出很多,但一定会有它――白鹭(出示白鹭图与题目,读课题)

    20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