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晓芬分享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分辨真伪和做出明智选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片的举手,断断续续地看过也行。相信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谈谈你的看法,交流对其中人物的印象。

2.师: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3.师介绍:《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请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由唐国强演绎的请葛亮就能感觉到:果真是气度不凡。请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出示课题1)

二、走进诸葛亮

1、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剪影(第2张幻灯片)找一生读

看完了诸葛亮的人物剪影,我想同学们一定也非常的钦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下面我们看看唐朝的“诗圣”杜甫在《蜀相》中是怎么才评价他的(第3张幻灯片),在大诗人陆游的心中,也只有诸葛亮才有于千钧一发之时,化解危机的锦囊妙计。(第4张幻灯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不尽对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诸葛亮先生的《空城计》(第5张幻灯片)

2、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人间传奇,他的一个个经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语,犹如苍穹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这样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对儿子的教育上。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正所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第6张幻灯片)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一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第7张幻灯片)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第8张幻灯片)

扫清了拦路虎,前进的动力就更足了,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集体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虽然只有86个字,但字字都是智慧,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和老师黑板上的提示,来疏通文意。(第9张幻灯片)。

2、由于我们初一的同学刚刚接触文言文,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翻译起来还是有难度,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老师就知道你们遇到难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译文。(出示第10、11幻灯片)了解了这封信文意之后,我们更加的体会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诫子书》,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读完之后小组讨论。(出示第12张)

【明确】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它是几千年前的话,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你怎么理解?(出示13张)

4、《诫子书》中的话,有很多人一直奉为座右铭,时时的警醒自己。我想同学们也很喜欢这里面的名言警句,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加以背诵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积累,与你们共勉。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设计Ⅱ。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

(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或投影片形式展示。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

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适;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的暖绿明净。总特点——温晴。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设计Ⅱ》。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挚爱的思想感情。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重点)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和“严峻”的,使我们联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给人以一种“肃杀”的感觉,我们南方人更是对其感到惧怕。可是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北方的那种寒冷、肃杀,给予我们的却是“温晴的天气”,可能许多人没有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晴、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悟的意蕴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二、自主预习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将济南冬天写得很特别也很美,既有山也有水,你觉得哪一节或哪一句话写得最好就放声朗读并简单赏析。

示例: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日本的护士头上戴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目光交融的情态。“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三、合作探究

(一)美点概括

本文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老舍的笔法老练,他运用优美语言,使用精美修辞,创设纯美意境,展示出一幅生动的、令人神往的画面,典雅而富有柔情。请具体概括一下。

1.精心构图绘美景。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诸多景物,阳光、小山、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图画:小山摇篮图、雪后初晴图、水色澄清图。丹青圣手绘天绘地,绘出了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山水图的特点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画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情溢言表唤共鸣。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里,老舍先生把自己对济南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作者或直接抒发感情,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句把自己对济南的喜欢毫无矫饰地表露出来;或情附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曲折地表达情感,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或缘情造景,情融于景,使得客观事物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或虚实相生,联想丰富,表露感情,如当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时,露出的粉色成了“害了羞”的标志。

3.巧用拟人盎诗意。作者运用了大量拟人辞格,既凸显景物的特征,又隐喻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强化了文旨。有的巧拟动作现神态,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矮松的秀美形态。有的巧摹姿态描意境,如“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一个“晒”字,刻画出济南老城慵散的神态与表情。有的巧绘心理画和谐,如“水也不忍得冻上”,“不忍”写出“水”的心理活动,“水”给它物以美,它物才衬出“水”的清澈之美,最终形成济南的冬天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

4.色彩饱满富情趣。作者绘天绘地,描山画水,用色彩艳丽的形容词点缀“温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与浓墨重彩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银”边,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了件“带水纹的花”衣,山腰上“微黄”的阳光使雪露出了“粉色”,还有绿萍、水藻、垂柳“绿”得鲜活动人,斑斓的色彩蕴含了盎然生机。

5.反复比较显特征。本文整体上是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和记录的,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体验积累的自然流露,通过比较,显示出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第1自然段用北平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伦敦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热带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写出总特点;第2自然段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的特点;第3、4自然段用济南冬天的雪景和北国的别的地方作比较,令人从中领会了济南冬天雪景的特点;第5自然段用济南冬天的水“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来和北国别的地方的结冰作比较,显出无限生机。

(二)对比分析

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相同点:①两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景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四、板书设计

精心构图绘美景

情溢言表唤共鸣

巧用拟人盎诗意

色彩饱满富情趣

反复比较显特征

五、课外拓展

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冬天的独特的感受。300字左右。

示例:万物经过春的生长、夏的纷争、秋的得失,是冬天收束了一切的喜怒哀乐,抚揽了所有的兴衰荣枯,这需要怎样的胸襟!那谢幕不是冷漠的消退而是冬的豁达。冬天收藏了秋天,并没有把它埋葬,而是在艰辛中孕育着一个新的来年——撬开坚冰,你会看到安闲的鱼儿,如果不是冬的佑护,怎会有鱼儿在春波涨绿时的嬉戏;掘开冻土,你会发现稚嫩的根芽,如果不是冬的养育,怎会有百花在杨柳春风时的竞放。冬,藏秋实而育春华;冬,万物之终归,生命之肇始。是的,冬天可以冻住土地,却冻不住生命。冬天的严峻冷酷,只是对向那些怯懦的灵魂和猥琐的生命,而对坚忍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却给予无私的锻炼。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导入(课前让学生朗读古诗《游子吟》)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游子吟》)是一首赞美什么的古诗?

生:

师: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版书:10__秋天的怀念)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

三、 解决疑问,感受母爱的伟大

1、师: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

2、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去找,让学生去读,从读中感受。其中由powerpoint展示其中两个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饲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题目

这篇课文写的母亲,赞扬的是母爱的伟大,为什么题目不是“我的母亲”而是“秋天的怀念”?

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四、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现母爱的伟大。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吗?可不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来说一说。

版书:

10__ 秋天的怀念

— 爱 —→

母亲 我

←怀念——

教资篇目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5】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重点语句中,结合自己的感受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一听,读一读,思一思。

1、歌曲《母亲》。这就是母亲。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

师:可2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这一年,母亲突然去世,这对他真是致命的打击,每次想到母亲,史铁生这样安慰自己(请大家默读这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读懂了什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苦)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去体味这位母亲的苦,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自读课文,感知“母亲”:

要求:请自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四、品词嚼句,诠释“母爱”(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读出母亲的爱。)

1、一语双关的话。“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了忍住儿子的坏脾气,深受苦楚母亲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师友交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 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忍着 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再读课文 。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常说的话。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乱发完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进来,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为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幻灯片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 聚焦“挡”住儿子想死的念头 。透过这一挡,你知道母爱是什么吗?预设: 母爱是呵护,母爱是给儿子生的希望。

3、多说的话。儿子同意去看菊花后----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敏感”, 透过一个“敏感”,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

4、最后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文4--5 自然段。史铁生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吗?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预设:母爱是牵挂、割舍不下。

读文最后一段(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也可以如花般绽放;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轻声读课文,把“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 批注在合适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

的意思。作者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六、作业设计: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也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给妈妈写一封信。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在曲都小学讲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十二、三的孩子,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难度太大了。

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所以第二节课我没听课,我在这个班讲了第一课时。在第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时,读到“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有两个女生笑了,我就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母亲平时只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孩子日常生活琐事,肯定没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读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范读课文之后想找几个孩子读一读,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不过在第二课时有孩子们举手了,也能跟着老师试着有感情地读了,我心里感到还是比较满足的;还有就是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终于能反复地范读课文了(因为在“全程化跟进式目标教研中”老师们给我提议让我范读,训练学生朗读)虽然今天我可能读得有点多,学生反而读得少了一是孩子们确实不敢张嘴读;二是我也想读到孩子心里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由“扶”到“放”这一教学模式改为放手让孩子们尝

试自己学会自学。

连着四次讲课,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

    200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