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案中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具和资源的利用、课堂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安排,帮助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如“活、死、不朽,摔垮”。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人都有生死,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你所知道的人,哪些人死重于泰山,哪些人死轻于鸿毛?
2、学生举例,教师评估、小结。
3、进入课文,板书课题。
过渡:我们知道鲁迅的死,在那个时代是可惜的,因为他是革命是文坛中的核心人物、先驱者,这样的人死去时可惜的是重于泰山的。那我们现在大声读文章前面的导言,看这篇文章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有的人》的目的`是什么?那会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呢?现在我们学习文章的内容。
2、学生大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几种人?看第1节内容,并理解内容。
①有感情齐读第1段。
②理解部分字词含义。上句:“活”————鄙视,“死”————痛恨;下句:“死”————怀念,“活”————歌颂。
③上句“有的人”—————像x一类的人第1类人下句“有的人”—————像鲁迅一类的人第2类人过渡:既然文章写了这两类人,那我们先学有关于第1类人,他们做了什么,才会让人们痛恨他们,当他们活着也认为他们死了呢?齐读2—4节的前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歌感情。
1、学习有关于第1类人的内容。
(1)生齐读2—4节。
(2)生小组讨论。
文中“骑”体现了x什么样的嘴脸?——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可能吗?“我多伟大”“不朽”可以看出作者对x有什么样的感情?——反语、讽刺过渡:这样的人对人民作出这种让人痛恨的事,那人民的反应是什么呢?看5—7节。
(3)学习5—7节。
“摔”可以看出人民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憎恶、痛恨。 “下场”可能是是什么呢?————遗臭万年。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过渡:既然像x一样的人对人民做出的事实让人痛恨的,人民也反抗了。那么鲁迅一样的人会怎么样对待人民呢?人民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2、学习有关于第2类人的内容。
(1)读2—4节,看看像鲁迅一样的人对人民做了什么?
“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的精神写照—————出自《自嘲》。
“情愿做野草,等着底下的火烧”———出自《野草》。
像鲁迅一样的人对待人民是怎么样的?关心,爱护,奉献。 这样的人死后会怎么样?—————流芳百世,精神永远存在。
过渡:像鲁迅一样的人对待人民是这样的,那么人民对他们的感情会是什么样呢?看5—7节。
(2)读5—7节,并回答,人民的反应时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过渡: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于两种人的事,那么文章是怎么样来写这两种有着不同品质的人呢?
四、学习对比手法,体会作用。
1、迅速浏览全文,看结合板书,看看文章是怎么写有着不同品质的两类人?
2、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作用。——————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那么这篇文章是使哪两种感情造成强烈的冲突的呢?
五、 总结。
1、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想想,臧克家写纪念鲁迅13周年的文章时,题目不是《纪念鲁迅》,而写的是有的人呢?
2、学习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精神,关心人民,热爱祖国。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后课后相关练习。
2、背诵《有的人》。
七、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x————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有的人————鲁迅————重于泰山————流芳百世
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
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四、三读古诗,升华情感。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
(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此时,于谦后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4两句。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3、这样的古诗就叫言志诗,诵读古诗,并试着默写。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小结古诗意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深化对古诗及诗人的认识。
2、补充阅读于谦的《入京》以及郑燮的《竹石》。
六、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击不怕磨练
烈火焚烧清白留世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勇于献身
附: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牢固;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
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3】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领会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领会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过程:
一、引题由四季诗开始引入冬天------说说冬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冬天最特别的是雪-----上节课学过松坊溪平时的景色,今天来看松坊溪冬天的美景。出示课题。
二、观赏冬天美丽的雪景(幻灯片)让学生直观的欣赏雪景。
三、间接欣赏松坊溪的雪景-----听课文录音。
四、自己欣赏,读读“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到最后-----找找让你感到特别的句子(特别美,特别迷人,特别难读懂的.,特别让你感动的……)
生自己读课文----------交流
分析几句重点句:
A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感受雪花轻、柔、美的特点)
B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此处,设计一个小高潮。教师画图---学生模拟写句
C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山上。
由远及近地写松坊村的白雪世界。
D雪后溪水映照着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发亮的白雪世界。
现出一派洁白素雅色。
E溪水中的鱼,它是那么多,“有一群,又有一群”;它是那么美,“彩色的”,它是那么活波,“一下子都散开了,忽地,又都游出来了,又都集合起来,它们穿过倒映在水中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这种静中有动的写法,暗示着即使是寒冬,这里仍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意味。
……
五、松坊溪的冬天美的如诗如画,我们家乡的冬天有美的如诗如画。
欣赏我们家乡冬天的照片(幻灯片)
六、再次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景。配乐齐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从本组四篇课文谈起,提炼写作方法
1、在我们第六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
2、文中的哪位父亲或母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说为什么。读、画课文相应的段落。
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找寻来自父母的“爱”,提升学生对爱的体会和理解
1、生活中,父母的'爱多不多?父母是怎么爱你的?
2、你是否曾像小巴迪那样,曾经对父母的爱不理解?
小组讨论:
⑴ 曾经不理解,现在已经理解的是什么?
⑵ 曾经不理解,现在还不理解的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认识
三、升华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1、升华亲情,在歌曲中进一步深入体会来自父母的爱:
不论是慈父严母还是慈母严父,父母的心都是相通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歌曲《母亲》的欣赏中,进一步体会母爱,升华亲情。
2、弹性习作,形式不限,抒发真情实感:
⑴ 体会来自父母的爱,相互沟通理解。
⑵ 自主命题,形式不限,抒发真情实感。
以采用书信、读后感、诗歌、随笔等多种形式。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的冲动?老师相信并预祝你们写出好的习作。
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深母爱。
教学难点: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创作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指名说
板书: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戴 故乡的明月
二、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同座的为一组 再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说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开始!
a 、读 b 、指名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
2、师小结: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是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讲解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诗)(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5)师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2、小结学第一节的方法。(出示)齐读:(1)自由读诗 (2)找出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3)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4)将你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朗读出来。
3、运用以上方法学习以下(2——5小节)中自己喜欢的小节。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四、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老师提示:伞、碗……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4、喜欢整篇课文的同学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吧!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美和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想象美。)
5、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来自故乡母亲的爱。
6、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 7、评价。
五、即兴创作,表达感情,实现创造美
提示:(假如你就是那“孩子”,会用什么样的诗歌来回答“母亲“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用文字的形式告诉老师吧!)(拓展延伸)
1、学生创作诗歌。 2、展示作品
六、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斗笠》这首诗。它是特殊的斗笠, 不舍;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圣洁无私的母爱。让我们大喊一声:“妈妈,我爱您!”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吧!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 感 故乡的温暖 }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看 故乡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