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钦容分享

语文教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的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恰当,学习过程有效,评价准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优质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效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谈一谈。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指读。正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再指读。“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诗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聚焦作者吕岩。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指说。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弄”字感受随意自在。“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9、齐读诗歌。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出示诗。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2、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3、指读一二句。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收”和“停”的动作。指读。

4、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5、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另一个说?

6、为什么这样?读三四句,读懂了吗?说说。

7、怪生的意思?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指读。(老师仿佛看到杨万里,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老师似乎看到杨万里眯着眼睛,颔首微笑。老师觉得,你也很想成为这样的小孩子……)

8、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指读。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无雨张伞,张伞使风)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你说羡慕的是什么?(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背诵。

四、背诵积累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清平乐村居》,选择喜欢的古诗词写一段话。

一、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所以也称七言诗。出示《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联系旧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齐背。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两段。)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二、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集体交流:翁媪、吴音、亡赖。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亡赖,通假无赖。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指说末句意思。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陶醉?沉醉?酒醉?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为谁而醉?(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5、还为什么而“醉?(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淘气而让人欢喜。指读。

6、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提升朗读。齐读。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指说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2、“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小结: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

4、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你最喜欢哪一首?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吧。

3、交流点评。

4、上网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繁体字。

3、将句子加点的词改成重叠式,再读一读。

4、将关联词语分别选用到3个句子里。

5、熟记12个成语。

6、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7、学写毛笔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

⑴指导学生读句子。

⑵让学生说说比较难写的是哪个字,难在哪里?

⑶教师重点指导“唯、装”这两个字。

3、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指导。

⑴让学生把简化字和繁体字一一对应起来读一读。

⑵让学生观察相对应的繁简字,说说它们的异同。

3、练习。

⑴学生繁简对照,自读词语,并找出较难认的多读几遍。

⑵男女生对读。

⑶教师打乱顺序,任意指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⑴出示句1,指名读句。

⑵要求学生将“认真”改成重叠式词语。

⑶把改后的句子读一读,比较它和原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重叠式词语有强调语意和丰富表现力的作用)

⑷能否将“认真”改成“认真认真”这样的重叠式?为什么?(通过诵读比较)

⑸教师归纳做该题的方法:一想(想可换成哪种形式的重叠),二换(换成重叠式),三读(以读来检查这样换是否合适,并和原句比较)

3、练习。

⑴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变换并验读第2、3句。

⑵交流。

4、补充练习。

⑴只要下狠心,肯定能把情况摸个清楚( ),弄个明白( )。

⑵不知过了多少个冬夏,经历了多少风雨( ),玉兰树依然郁葱( ),充满生机。

四、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单独完成练习。

3、反馈。

⑴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⑵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⑶让学生大声朗读加关联词语后的三个句子。

4、补充练习。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⑴广玉兰幽香、纯洁,充满活力。我爱广玉兰。

⑵明天下雨,我喊叔叔开汽车送我去上学。

⑶秋天到了,许多树都落叶了,玉兰树还是那么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学生自由读成语,试着理解成语的意思。

2、交流:说说理解的成语意思。

3、教师讲解。

嫣然一笑:形容笑的样子很美好。

曲意逢迎:违反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

胁肩谄笑: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谄媚的丑态。

4、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习。

⑵同座位练习背诵。

⑶指名读;集体背;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⑴谈话揭示话题。

⑵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指导。

⑴你们经常看的电视栏目有哪些?(相机板书)

⑵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栏目是什么?

⑶你为什么喜欢它?它与其它栏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把喜欢相同栏目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讨论)

⑷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要说的意思分点有条理地说清楚)

⑸这个栏目中哪一期的节目或哪一个片断你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同学间相互启发回忆)

⑹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回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述一下吗?(先自己对自己说,然后同学间互说)

⑺指名说或小组推荐。

⑻教师让学生根据要求中的三个问题列好说话提纲。

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

原因:

印象深刻的内容:

3、练习。

⑴学生列写提纲。

⑵四人小组练说。

⑶指名汇报,师生评点。

4、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向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投稿。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__”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音乐有关的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2、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吧?它的作者是?(阿炳)。

3、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他是20世纪响彻世界的盲人音乐家。广为传诵的《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对咱们无锡人来说更是一道风景。想聆听这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吗?好,听的时候老师向你们提一个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聆听。

4、琴声悠扬,你在这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语文说起来是简单的,师生中轻松的对话,自然和本色是时时刻刻在浸润和成长的。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聆听、体验,以求在共鸣中达到心领神会。)

二、初读感悟:

作者沧桑的生命历程都融汇到这一曲《二泉映月》之中,那为什么阿炳这位盲人,这位民间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体会二泉之美

1、二泉这道风景美在哪里?找出相关段落。

生: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齐读,指名读)

2、说起这“天下第二泉”这几个字,还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墨宝呢,这里有山水环绕,树影婆娑,怪不得那些诗人和音乐家们在这里驻足流连,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李绅的诗真是说的一点不错,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教学反思:这一段环境描写似乎较为突兀,课后我结合课堂反映再次回顾这一设计,若放进下文赏月中引出会更自然顺畅。)

3、不光这泉很美,这里的月夜更美。请在文中找一找描写月夜的字词,读一读。

根据回答出示: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师: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也有一轮明月,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相机理解。

5、如碧玉一般晶莹润泽的月儿真美,你还有哪些美好的字词来形容 这美好的月色。

指导读好这些词语。

四、体会经历之坎坷

1、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这一切,对于阿炳,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对那个盲人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

2、是的,只能是黑暗,无边无际,铺天盖地,这二泉,这月光,他再也无法看到,而只能用心去“听”了。比起第一次的赏月,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依托语言进行活化。)

3、是的,二泉依然那样清澈,月色依然那样迷人,可物是人非,连他最亲近的师父也永远的离开了,陪伴他的只有无边的黑暗。此时他内心的感受如何?你能体会吗?

4、松风吹动泉月,一阵悲哀袭向心头,在这样一中秋之夜,这个团圆之夜,阿炳在想些什么呢?自读第四小节。

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

5、让阿炳产生这样的感受,只在短短的十多年,而这十多年却又是那样漫长,因为这是怎样的`十多年?

生:坎坷的……

6、课文哪里告诉我们的?找到关键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7、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你见过卖艺的情景吗?

8、阿炳卖艺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发挥想像走进阿炳生活的那段岁月。

场景一:当春寒料峭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二,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三,当( )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四,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自己选择一组画面,写一写。

交流。

(教学反思: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需要抓关键点,使其融汇成一个有机体。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发言也多有精彩之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9、阿炳的经历是那样坎坷,(板书)当同学们所说的一幅幅画面在阿炳脑海中接连不断闪现的时候,渐渐地……齐读。

指导朗读。

10、我们听到了阿炳伤心的哭泣,但他倒下了吗?

师:什么也泯灭不了!那些苦难和坎坷,比起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来说,算的了什么!再来读。

五、体会景情交融的音乐之美

他的愿望那样强烈,那样执著,他多么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如愿了吗?他深沉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他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琴弦倾吐给茫茫的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小学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学会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4.引导学生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淄

指导书写: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理解词语: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了解三个故事。

(一)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二)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1)写动作的:____

(2)写神态的:____

(3)写外貌的:____

    20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