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和理解各类文本背后的逻辑和观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习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4)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