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

晓芬分享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篇2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篇3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篇4

《济南的冬天》能把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冬的世界里。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绿草物气息,有笑脸,有蓝天,有灿烂的晚晴……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八、课后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篇5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教案12、济南的冬天。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教案《教案12、济南的冬天》。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199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