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

旸旸分享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诞生了无数发明,这些发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创新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您。

  鲁班发明锯子

  鲁班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说锯子是他发明的。传说鲁班一次造宫殿时,取用木材比较多,但以古代的技术,木材供应不上建筑所用,他根据茅草的齿状叶片边缘,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以下我们就来看看完整的故事吧!

  相传鲁班接受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需要很多木料,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徒弟们用斧头砍伐,效率低下。工匠们天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鲁班甚是着急。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时,他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手被划伤了。

  鲁班觉得很奇怪,一根柔软的小草为何能割破手?于是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鲁班了解到就是这些小细齿划破他的手。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也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口部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

  由于这两件事,鲁班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若做成一锯齿状的砍伐工具,是否同样锋利?于是他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试锯小树,成果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有者折断,有者变钝,需要更换竹片。

  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让铁匠们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锯树木。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大大提高了工效。

  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从东汉初年到汉和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纸张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毕昇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

  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一个名为乌泥浸的小镇,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养活自己,她后来被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黄道婆白天须下地干活,回到家又得干没完没了的家务。如此劳累,她却还屡遭公婆和丈夫的指责辱骂甚至虐待。后来,黄道婆实在忍无可忍,于是逃了出来。离家出走后,黄道婆躲到了停泊在黄埔江边的一只海船上,之后她随船漂流,来到了海南岛。来到海南岛后,黄道婆遇见了当地善良的黎族人,被他们收留。海南岛的棉花种植历史很早,当地人的棉纺织技术也更先进。在黎族姐妹的传授下,黄道婆很快掌握了当地的棉纺织技术。

  三十多年后,黄道婆从海南岛重返故乡,回到了乌泥径。此时,棉花已经成了松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植棉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几乎户户纺织棉布的地步。但是,当时人们的纺织技术仍然十分落后。松江一带,大多数人仍旧使用传统的脚踏纺车,少数人甚至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手摇纺车。看到故乡落后的纺织操作后,黄道婆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故乡人民,并决心改进纺织工具。为提高纺纱效率,黄道婆借鉴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创造了新式纺车。该纺车由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三部分组成,故此又称为“三锭棉纺车”。该纺车的原动机构是一个和手摇纺车绳轮相似的大圆轮,脚踏起来更省力。此外,轮轴装有曲柄,纺纱的时候只需一个人边踏车便摇曲柄,另一人往轮轴之间填籽棉便可。新纺车只需两个人操作,且能同时纺三根纱,比老式纺车减少了一名劳动力,纺纱效率却提高了两三倍。新式纺车深受大家欢迎,不久便在松江一带推广开来。

  除了改革棉纺工具之外,黄道婆还在织布工序上进行了创新。她汲取黎族人民的织造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纺织特点,进一步改良了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工序,“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梁然若写。”元朝诗人曾赞曰“千轴乌径夺天造”。黄道婆改革后的纺织工序争相被人们效用,松江地区织出来的被、褥、衣服等被转销到其他地方后大获好评。一时之间,“乌泥径被”驰名全国,有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棉纺织的发展使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也成为了当时全国布商的云集地。之后,松江附近的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松江的棉纺织工艺。直至现在,松江及其附近一带仍保持着纺织业的昌盛。在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下,元朝政府更为重视棉花生产。到元朝中后期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棉纺织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黄道婆创造出的一整套“揪、弹、纺、织”的纺织工艺,比欧洲1765年由纺纱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珍妮机”早了500年。故此,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棉纺织家,中国纺织业的始祖。黄道婆在棉纺织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提高了当时农民的劳作效率,同时也为当时的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史书记载,黄道婆所创的纺织技术,“人既受教,竞相作为”,“仰食者千余家”。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径以及附近一带,至今传颂着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相关文章:

1.关于友谊的故事:朋友

2.感人的古代友谊故事

3.有关风雨同舟的历史典故

4.知己知彼的历史典故介绍

5.关于尽忠职守的历史典故

    6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