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龙王历史传说概述
南海龙王被认为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南海龙王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南海龙王基本介绍
南海龙王,名字是敖钦。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信仰,各地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
南海龙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龙王的职责是管理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统帅无数虾兵蟹将。唐僧西天取经,南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
二、南海龙王概述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王「兴云布雨」之说,唐宋以来,帝王多次下诏祠龙、封龙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龙王致雨之说,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封神榜》∶东海龙王名为敖广,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乾隆17年《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至于其名讳见于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龙在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龙王有为民造福的,也有与民为害的。在神话小说《封神榜》、《西游记》,戏曲杂剧《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龙王出现。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描写以及龙的故事。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中国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在这以前,龙王的印象大体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开始兴盛后,龙王的地位开始下降,在《西游记》中已变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的就是大家熟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四海龙王面对孙悟空时也无力反抗,只能颤颤惊惊地献上金箍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成为了唐三藏的白马的龙王,正是另一个大家熟识的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 《封神演义》中的四海龙王除了在《西游记》中提及过四海龙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亦有龙王的出现。《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叶至晚叶时期,由许仲琳编定,亦有一说法是由扬州道教思想家陆西星所改作。《封神演义》是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为主干,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创龙传》中,田中芳树多番提及到四海龙王奉玉帝的命令,协助周朝讨伐商纣,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亦的而且确有龙王的出场。但在《封神演义》中,四海龙王在周武伐纣的战争中并没有担当任何重要角色。事实上就如《创龙传》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学作品和典籍中,并没有提及过四海龙王曾参与周武革命的战争。龙王在《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游记》中一样,变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角色。顽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带着的肚兜和腕镯是仙人的宝贝,在九河湾洗澡时将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东海震动,连水晶宫也震动起来。东海龙王敖广(亦有一说法称敖光)派人调查,但派去的人却被顽劣的哪吒以宝贝打死了。敖广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调查,但三太子也一样被哪吒所杀,更被哪吒剥皮抽筋。最后敖光向哪吒父亲李靖大兴问罪,并声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里不服气,追回在路上的敖广揍了一顿。最后四海龙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着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审判。而且声称要大水淹城,这时哪吒一人担当过错,剖腹剜肠、剔骨肉还父母,这才平息了此事。最后哪吒在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复活,并担当了武王伐纣战争中的先锋。在这以后,在《封神演义》中便没再提到龙王。由此可见,四海龙王协助周朝讨伐商纣的说法,确实纯粹是文学的创作,并无确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景支持。 先民对南海的潮起潮落、碧波万顷以及水患,当时不能作出解释,于是有海神一说。关于海神,先秦的典籍里面,即有许多记载。比较准确地说到四海海神的,是《礼记·月令》,这是对海洋里的海神祭祀的最早记录。唐代的东、西、南、北四个海神,每一个神都有他的特定名号,南海神是广利公,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南海神庙碑》说,四海海神中“南海神为贵”。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进一步加封南海海神为洪圣广利王。这不仅是在政治上国家对疆域控制范围的象征,而且也是中国民间广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标帜。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海神的传播。这正如唐胄在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琼台志》所描述的,海南岛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虑危之道,方称保民”。当然,官府有“保民”的职责,但海洋辽阔无崖
岸,“沧海之旷也,人将以为险”,人们要化险为夷,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龙文化,于是南海广利王在海南的中国民间即演变成海龙王。据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又据成书于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久圯。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又说:“清初,知州曹世华增建中座及头门,中座祀龙王,故称龙王庙。匾额有曹世华增建中座小引。”
其实,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渡海。唐朝贬官王义方,到儋州任吉安县丞后,为黎族子弟讲经授学,是岛上传播中原文化第一人。当他行至南海时,写祭文与舟人一同祭祀海龙王。明谊修、张岳崧纂《琼州府志》卷二十九载:“时当盛夏,风涛蒸毒”,而当他向海龙王祷告之后,“既而开霁,南渡吉安。”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六《218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风波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诸如此类的奇异传说,录于古籍中或广泛传于中国民间。这足证海南中国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的久远普遍。中国中国民间传说早有龙的许多故事,如果联系到上古时代的元典《周易》爻辞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的时空动静观念,知道龙是阳刚进取精神的象征,又是在时空变易中时刻有对老百姓润物广利的功迹。所以说中国人都是龙种,龙的传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人祖太昊帝伏羲就是龙和地母所生。远古的时候,中国这片地方叫华胥氏之国。有位叫华胥氏的姑娘,她就是地母。有一天,地母华胥氏到风景优美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正走之间,突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现在眼前。地母心想这是谁的脚印,这么大,可比我的脚大得多了。心里想着,就伸过脚去踩住这个大脚印,想和它比一比。可这一踩不要紧,只觉得心中一惊,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伏羲。地母踩的是谁的脚印呢,是龙神的。这个传说,恰好证明,《易》中的内卦曰贞,外卦曰悔,“贞”的涵义是“正”,“悔”是变动。所以龙是调节阴阳、润济民间万物的正神,又是在时间移动中专事拯救灾难的善神。海龙王护佑平安的功能,在海南可以区分为对在海上往来牟利的商家以及聚居海岛的黎族同胞。 为利润所驱动,宋代的商人知道海南的香料品质高且价格便宜。据《宋史·食货志》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宋代的外商频繁来到海南,有的定居下来,形成番浦、番村,建庙祭祀,为往来求平安。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昌化在黎母山之西北,即古儋州也……城西五十余里,一石峰在海州巨浸之间,形类狮子,实贞利侯庙,商舶祈风于是。”“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土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古儋州的贞利侯庙及万安军的舶主都纲庙,是不是如上文说到的早期龙王庙有承传关系,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庙都设在海边,是海舶商人所建,祭祀的为商舶祈求海航顺风的南海海神,而且“祷卜立应”。宋代商人祈求平安的祷祝,一直绵延不断。
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龙王的保护之中。清代屈大均写道:“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这类传说,后面还有因海上飓风四起,雾雨迷朦,船上的人都涕泣呼号求祝融保命;片刻之间,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度衽席。”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中国流传,在黎族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
广利众生与“除国蠹”、“去民蟊” 有润物广利品德的海龙王,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海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对于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是随着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达而日益兴盛。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所谓“广利”,是“广徕天下财利”之意,也为“广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后,南海贸易日益繁荣,中外海舶互相往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丝绸、茶叶及手工艺品等,外国运来的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对外贸易的国家沿海一带有数十个,如占婆(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频频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的时候,海南岛是南海航行必经之地,一些港湾也成为往来商船避风的场所。海南岛与南海诸国地理相近,贸易便利。《宋会要》刑法二之一三五载:“海南四州黎峒地与南蕃相望。”《岭外代答》卷一载:“琼州、万安军、吉阳军……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诚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宋代来海南贸易的外国商人显著增加。宋人楼钥《送万耕道帅琼管》诗写道:“流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他在《玫瑰集》卷一九《代谢知琼州表》中说:“今琼管邈在万里之外,颛居一海之中……而贾胡遥集,实为舶政之源。”“舶政之源”,说到底是获利之源。祀奉海龙王,在海南,人们所要达到的是“神人致喜”以及“佑我家邦广利”。南宋高宗,曾经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过的一句话:“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这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确认“是国家大得济”,即国家受益。国家财源广进,老百姓也随之获利。
然而,关于宋高宗的“阜通”一说,海南的贬官另有议论。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也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其诗有小序云:“元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川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李光赞扬海外贸易的繁荣,“万货来从徼外舟”,外国商船停舶海南已呈繁荣局面;但他诗中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
现今,南海之滨的三亚、惊涛拍岸的大小洞天处,建造了“南海龙王”别院,安座南海龙王原身像。这是中国龙文化又一次在南海岸边的传承、发展,是中国民间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的形象的艺术再现,也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与海南民间的边缘文化相结合的体现。这将会丰富海南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是海南岛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旅游区背靠鳌山,面向南海,鳌山属南方山脉之余脉,传说为海中巨鳌化成,鳌为龙子,负重载物,定海伏波,居有洞天更具福佑。山海相连,缘不可分,南海龙王给予了这块神仙福地无限恩施,备受慧泽。本地的原住民对南海龙王更是敬畏有加,祈佑共供奉,世代相传。为了从道家文化体系发掘南海龙王信仰的文化蕴涵,表现南海龙王广利天下、福泽黎民的主旨,大小洞天旅游区内修建有南海龙王别院,别院位于鳌山腹地,正对南海。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以护卫国土,威镇海疆,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
三、南海龙王历史传说
南海龙王,即南海之神(祝融、中国民间称洪圣爷)的化身。清雍正之前,四海之神均为五行四方之神,雍正别出心裁加封“龙王”二字,而後才有龙王为海神一说。现为道教神祇之一,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有信奉。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的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龙王形像多是龙头人身。
南海龙王历史传说概述相关文章:
★ 关于龙的神话故事
★ 关于龙的民俗传说
★ 大理民间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