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八篇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1
为了远离哈桑,远离自己内疚的源头,阿米尔做出了无数疏远哈桑的举动,甚至将自己的生日礼物藏在哈桑的毛毯下,以此栽赃哈桑偷窃。面对父亲的审视和对峙,哈桑无言的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并主动要求离开,离开这个赖以生存的家。
至此,我们才明白:其实哈桑早就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可是单纯善良的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的相信阿米尔、深爱阿米尔、为阿米尔奉献自己的一切,正如他常常对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早已止不住的往下流,一滴一滴洒在书本上,为哈桑,也为阿米尔,更为他俩之间脆弱而珍贵的友情。面对好友的抛弃与背叛,我们还有谁能像哈桑那样选择无声的原谅、选择一如既往的奉献?看到哈桑背着破旧的行李,暗自离开的身影,我多么希望故事能够从头来过,多么渴望他俩之间还是当初那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玩伴,一起追逐儿时的梦想。
可是生活往往是如此残忍。多年之后,已是成年的哈桑为了照顾阿米尔的老宅,毅然拖家带口从相对安全的老家来到塔利班政权中心。面对外面动荡不安的时局和炮火连天的危险,哈桑衷心的守护、打理着阿米尔的宅子,并坚持住在破旧的茅草房,不愿住进舒适的客房,理由竟是“如果有一天阿米尔少爷回来,看到我鸠占鹊巢,他会怎么想呢?”。
这一句简单、纯朴的话让我的心灵为之颤动,哈桑,那个有着兔唇、地位卑贱的仆人,此刻在我们心中却是那么高贵,那么纯洁无暇,令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2
《追风筝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荐的,她说看了欲罢不能,激起她了解阿富汗的冲动,于是她又看了这个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写阿富汗的书《灿烂千阳》。
第一本我已经读完,第二本读到一半,有点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语言太贴近生活,两本书很相似。
其实读完第一本,我感受颇多,两个阿富汗小孩一起长大,其间经历了太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些故事激发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义".书中真挚、细腻的语言十分生活化,让我读起来很流利;但故事却很是沉重,读完让人忧郁,也许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了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郁产生的原因。
书中男主人公对儿时伙伴的感情,从愧疚,自责,到了解真相后冒着生命危险面对过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故事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书还没读完,感觉两本书的情节很相像,只不过是刻画了两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是译者的原因还是作者刻意的结果,书中一些场景的描写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经常把两本书的内容混了一起。
总之,两本书让我了解了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国度,了解了那儿人们的生活习性,经历的灾难和他们顽强的求生精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3
该书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所写,《追风筝的人》是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网上说它是关于背叛和救赎的书,而我认为它是一本人生成长传记,记录了主角的童年,少年,不惑之年。
它的优点在于语言简洁,叙事条理清晰,没有对情节进行太多跌宕起伏的修饰,当剧情展开其中的温情与残酷时,又会有一种冲击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故事当中。网上评论说:这部小说值得瞩目,因为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这本《追风筝的人》使我感慨,人生道路上坎坷颇多,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松手,让手里的“风筝”飞走。一旦它飞走了,想要把它寻回就不容易了。唯有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走好这条人生路,才能紧紧捉住手中的“风筝”,不让它飞走。
一本好书能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更能使读者开阔视野、坚定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找一本好书,抛开身边的纷扰细细品读,亦如书中有一情节说到“他从来不抬头看天上的风筝,一直跑着就好像一直都知道风筝会去哪”。我找到了这本好书《追风筝的人》,你呢?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4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遍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始终在追寻,到底触动我的是什么?那柔软细腻的笔触,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描写,那关于童年的跳动,那罪恶的定格,那救赎的可贵……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塔布尔,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里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和最丑恶的东西,友谊、忠诚、信任,背叛、歧视、自私……
童年,是孩子们的天堂。阿米尔和哈桑,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两个亲密无间的主仆,一起爬树、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看电影、一起放风筝,一起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我喜欢所有的这一切的描写,那么亲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尔和哈桑,"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这些"不能改变的历史",给了阿米尔背叛的勇气和借口,并最终背负着这个罪恶。在那场追风筝的比赛中,那那条小巷之中,在那打开父亲心门钥匙的蓝风筝与对友情的背叛中,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米尔眼中的澄清与欢愉。
对阿米尔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终究会自行爬上来,你会发现,原来它从未离开过你。
一条救赎之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5
花了将近一周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胡赛尼的这部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好像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震撼心灵的书了,在兴致盎然翻开前六章之后,以后的每一章都让我为此痛哭,正如书中所言,好书总是跟悲伤的故事有关,很显然,这是一本好书,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至于结局,我不知该不该称其为幸运。区别于大多数小说或圆满或悲剧的结局,这本书里在讲述作者几十年人生故事的同时,给予了这个故事一个平淡的结局,这让人惊喜。人总是下意识的希望一眼能窥探到某件事情的结局,而生活不可能这样做,它总是平静无波的流淌着,直到它让你想看到结局的那一天。这是生活给予人们的恶作剧,也是赠与人们的惊喜。
这个故事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故事,围绕极度贴近人性的生活选择展开,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其中的故事情节巧妙、惊人的交错,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名言早在我读到此书时就有所耳闻,最早由哈桑对阿米尔所说,故事的结局,阿米尔又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讲了同样的话,命运仿佛是一个轮回,哈桑对阿米尔剥开的忠诚的心,在几十年后,由阿米尔还给了他的儿子,命运同时给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们不是情同手足的兄弟,而是真正血脉相连的亲人,上天剥夺了阿米尔做父亲的机会,却赠与了他做伯伯的礼物。
虽然本性仍然怯懦,但是因为知羞耻、知廉辱,让其重新找到成为一个好人的路,找回逝去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6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小说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因为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故乡,在与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他曾经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偿还的良心债,让他恨自己。所以,当他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他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到底,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他爸爸也在救赎。因为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他背负了良心债,于是他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他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边,尽可能地照顾他。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里。还好,他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了解脱。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以为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小说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是否还有对曾经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7
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题记
风筝直坠而下,伴随着断裂的割线声音,就这样,风筝失去了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而在风筝摔下的方向,一个成年男子不顾自己的形象,不顾周围尖叫的孩童,穿过他们去追随着,那不仅仅是一个胜利的标志,更是他的救赎。
那个成年男子正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他小时候是一位富家少爷,但是他的父亲似乎并不喜欢他,认为他缺少了作为男子汉的气概,反倒很关心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而哈桑是阿米尔的玩伴,自己的父亲不爱护自己的儿子却意外照顾着他人的儿子,这让阿米尔心中埋下不忿的种子。意外总是来得措手不及,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在哈桑的协助下完胜了。就在追风筝的时候,他却目睹了一场残暴的行为,趴在水泥墙上的他,宛若溺水的人。他明明可以帮助哈桑离开,但是他害怕,害怕那个戴着铁拳套的阿塞夫,他逃了,在哈桑需要他的时候,他逃了,他偷走了哈桑获救的权利。
所有的罪恶还是爆发了,阿米尔看到哈桑,心中的愧疚便弥漫他的心,但他不敢问,甚至冤枉哈桑犯下了盗窃这个他父亲最厌恶的行为。哈桑走了,连同阿里,父亲的脸上淌着痛苦的水渍,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他的父亲哭。他偷走了哈桑在这里继续待下去的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再次踏上回家的路时,一个惊天的秘密也随之露出水面。他发现了,哈桑并不是阿里的儿子,而是他父亲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兄弟。他发现,那个敬爱的父亲,也不是那么伟大,他也是一个盗贼,盗走了他人为人父的权利,他自己,早就成为那个自己所厌恶的那种人。
对于哈桑,他已经不能再做出什么去挽回他曾经犯下的错误,哈桑走了,只留下他的儿子索拉博。噩梦好像又开始了,索拉博被囚禁了,而囚禁他的人是当初对哈桑施加暴行的阿塞夫。但是,阿米尔不再是以前的他了,他选择保护索拉博。可是时间毕竟迟了点,因为他的犹豫,摧残了索拉博的作为孩童的灵性,只有当说起风筝的时候才有自己的光芒。在结尾,正是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他看见索拉博嘴角有微微上扬,虽然连笑都有可能算不上,但是,他愿意为了这个,就如同当初的哈桑对他,千千万万遍。
于我而言,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家庭和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他没有华丽的文藻,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与宗教。这让我更加认识到盗窃所带来的伤害,如果一开始就不存在盗窃,那么是否又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是我知道,哈桑对于阿米尔的感情,是一成不变的,是让我羡慕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8
人生的风筝线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它被割断,那个漂亮的风筝就再也无法追回。——题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想来这句真挚的诺言,现今也已经被引用了千千万万遍,然我再一次细细咀嚼时,却总能品味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小巷里那一个阿富汗男孩儿灿烂臻纯的笑颜,在斜阳下多了几分朦胧与不真实,虚无缥缈又触手可及: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竹叶,眼珠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宝石蓝。长得较低的小耳朵,突出,肉乎乎的下巴,嘴唇从中间裂开——像一个中国娃娃。
我在心里呼唤着那个名字:哈桑,哈桑。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里之子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哈桑面临危险,而阿米尔却只能躲在黑暗的阴影里懦弱的瑟瑟发抖,无法营救哈桑。这件事令阿米尔十分痛苦与自责。只能栽赃哈桑偷盗逼走了阿里父子,不久后也随父亲前往美国。阿米尔成年后无法原谅自己儿时的罪孽,回到故乡想要为不幸的好友赎罪,却揭开了孩提时代的一个弥天大谎——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待其视如己出,为哈桑尽了最后一份心力。。
故事十分残忍,却又是如此的美丽,作者以细腻浅白,温暖清新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阿米尔,哈桑,阿里……仿佛就站立在我面前。文风通俗易懂,素净简朴,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做大段的渲染描写,却能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并不完美的结局反而成为了全文的“催泪瓦斯”,令人发自内心的眼眶一热,鼻头一酸,清晰地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每一次读完这本《追风筝的人》,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自私,恐惧与懦弱,成为了阿米尔最大的一块心病,也是我们心中一个难解的结。其实生活,也是一场风筝比赛,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而精致的风筝,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人生,那根风筝线,叫做人性。
一旦人性泯灭沦丧,那么锦绣人生又何尝不会失去飞翔的能力?与风筝比赛不同的是,失去了人性,人生就无法追回,风筝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
人性是最宝贵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风筝更加重要。
阿米尔挽回了人性,我希望我们亦是如此,最好,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别失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