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范文最新5篇

自畅分享

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务必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

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即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体制长处为什么能够有机融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融合的实践方式和具体内容有哪些?其实现的路径和机制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难题和挑战? 政治经济学必须给予学理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在这方面探索过程的梳理,找出其演变的逻辑,并以“规制市场经济”的范畴,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中国经济改革经过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交互影响、逐步深入的演进过程。

(一)改革的启动:经济体制从经济制度的剥离

中国经济改革,是从一个概念的剥离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发现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尚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时,我们党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从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剥离出一个经济体制的新概念。在理论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模式,同一种制度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模式,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经济体制这一概念的剥离,破除了苏联社会主义单一模式的教条和迷信,开始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胆探索;同时也解除了人们的疑虑,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但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虽然,最初对经济体制的实质并不清晰,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但毕竟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二)认知的深化: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择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控方式。这个时期,还只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认识阻碍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时,遇到了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障碍。理论界也为此争论不休, 核心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属性?在这个历史关头,邓小平一锤定音,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1993:373)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体制实质认识的深化和完成。即,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择定。同时,也就把计划经济从经济制度的范畴转划归经济体制的范畴。之后,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开始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进一步探索。

(三)作为复合概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合成。如何解释这个复合概念呢?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根据邓小平的论断,显然不是前者,因为我们实际上对市场经济做了中性化的理论处理,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概念只能理解为后者,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这样一个内涵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两个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体制长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正是这个优势和长处的共同作用和优势互补的合力,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体制回归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把改革初期从经济制度剥离出来的经济体制,又回归为经济制度。经过40年改革又回归到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已经与原有的制度特征有了根本的变化。

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本来就是成熟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为了与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形成鲜明对照,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概括为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公有制与私有制、按劳分配与资本主导的分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一对应的鲜明特征。所以,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就成为不变的信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收入分配方式始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影相随,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分配。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就使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表述为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不动摇,同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增加了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摆脱了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束缚,开始了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大胆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概念转变为内在统一的专有概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已经有机融合为一体,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市场经济有着社会主义的规定性;社会主义也找到了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我们搞的市场经济已经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自然就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的探索已经完成,作为经济制度实现方式的经济体制已经定型。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与经济体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2】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

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呢?其中一定有其能够共生的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斯密、再读马克思,发现能够与社会主义融合的市场经济基础属性。

(一)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 市场经济是私利经济,几乎是人们的共识,无论是何种学术主张。这个认识来自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强调市场上每个人都出于自己私利的打算,由此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就成为市场经济的信条。虽然斯密也指出结果使社会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但由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的,经济学家对这只手也就视而不见了。我们仔细品味斯密的这个论断,不难发现,市场主体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假,但商品卖的出去,必须同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商品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 ·斯密:1972:14),而能说出“对他们有利”,一定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同时说明自己出售的商品是按照他人的需要提供的。斯密对于“交易的通义”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揭示出利己的同时也必须利他,否则难以完成交易。所以,说市场经济只是私利经济是片面的,私利公益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定是来自公共利益,来自经济整体结构对价格的引导;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恰恰是公共利益。我以为,马克思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揭示了看不见的手的功能所在,而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正是探索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融合的锁钥。

(二)马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的新启示 马克思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属性入手,进一步确立了商品内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内在矛盾,其背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而商品交换一旦实现,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随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马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的学说,深刻揭示了商品交换对人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内在矛盾转化的深刻意义。而这个学说,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新启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总劳动直接的按比例分配和时间节约,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浪费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市场经济可以提供社会劳动通过价值运动实现的可能性,但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对异化的防范和纠偏。中国的实践,以 “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行性。这一可行性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得到理论支持。

(三)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共通原则 按劳分配学说的基本条件是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个人提供的只有劳动,得到的只是个人消费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具备这样的完全条件,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市场运行实现,笔者为此进行过理论探讨,认为按劳分配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文魁,1995:97-113)其主要的理论根据,是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有着共通的原则。

(四)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动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马克思的重要经济思想,影响着他对人类经济生活和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他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1972:368)那么,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笔者曾经在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基础上,引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许多论述,概括出:平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内在的基本机制。从马恩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挖掘出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行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么平均的过程事实上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是个特别有趣的问题,马克思本人对此谈的不多。”(恩格斯,2976:577-579)对这个“特别有趣的问题”,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平均化的运作方式和成因。(文魁,1995:92-95)今天,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五)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大同理想 天下大同是人类社会美好的愿景,无数文学作家和理论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笔墨。人类大同也是共产主义者的最高理想,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为人类大同打下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 2009b:35)正是有了世界经济的基础,才能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战斗口号。所以,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只有顺应这个趋势,才能开辟新路。正如《共产党宣言》预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2009b:37)。如今首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军事装备,却逆经济全球化而行,片面强调本国优先,破坏国际合作,难以担当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马克思,2009b:24)如今,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又奔向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有机融合的内在机理。

【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

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呢?其中一定有其能够共生的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斯密、再读马克思,发现能够与社会主义融合的市场经济基础属性。

(一)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

市场经济是私利经济,几乎是人们的共识,无论是何种学术主张。这个认识来自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强调市场上每个人都出于自己私利的打算,由此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就成为市场经济的信条。虽然斯密也指出结果使社会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但由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的,经济学家对这只手也就视而不见了。我们仔细品味斯密的这个论断,不难发现,市场主体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假,但商品卖的出去,必须同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商品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 ·斯密:1972:14),而能说出“对他们有利”,一定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同时说明自己出售的商品是按照他人的需要提供的。斯密对于“交易的通义”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揭示出利己的同时也必须利他,否则难以完成交易。所以,说市场经济只是私利经济是片面的,私利公益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定是来自公共利益,来自经济整体结构对价格的引导;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恰恰是公共利益。我以为,马克思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揭示了看不见的手的功能所在,而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正是探索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融合的锁钥。

(二)马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的新启示

马克思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属性入手,进一步确立了商品内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内在矛盾,其背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而商品交换一旦实现,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随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马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的学说,深刻揭示了商品交换对人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内在矛盾转化的深刻意义。而这个学说,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新启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总劳动直接的按比例分配和时间节约,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浪费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市场经济可以提供社会劳动通过价值运动实现的可能性,但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对异化的防范和纠偏。中国的实践,以 “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行性。这一可行性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得到理论支持。

(三)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共通原则

按劳分配学说的基本条件是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个人提供的只有劳动,得到的只是个人消费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具备这样的完全条件,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市场运行实现,笔者为此进行过理论探讨,认为按劳分配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文魁,1995:97-113)其主要的理论根据,是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有着共通的原则。

(四)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动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马克思的重要经济思想,影响着他对人类经济生活和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他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1972:368)那么,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笔者曾经在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基础上,引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许多论述,概括出:平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内在的基本机制。从马恩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挖掘出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行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么平均的过程事实上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是个特别有趣的问题,马克思本人对此谈的不多。”(恩格斯,2976:577-579)对这个“特别有趣的问题”,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平均化的运作方式和成因。(文魁,1995:92-95)今天,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五)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大同理想

天下大同是人类社会美好的愿景,无数文学作家和理论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笔墨。人类大同也是共产主义者的最高理想,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为人类大同打下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 2009b:35)正是有了世界经济的基础,才能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战斗口号。所以,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只有顺应这个趋势,才能开辟新路。正如《共产党宣言》预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2009b:37)。如今首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军事装备,却逆经济全球化而行,片面强调本国优先,破坏国际合作,难以担当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马克思,2009b:24)如今,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又奔向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有机融合的内在机理。

【4】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

市场经济弊端的客观存在,特别是惟利是图对公共利益的背离,必然要求对市场主体行为加以规范,切实保证市场运行的秩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规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然要求规则和制式

所谓规制,是指人们行为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制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行为管理或制约的制度安排。为了确保市场秩序,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必须遵循各种行为规则;为了使市场交易更加顺畅,各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制式,以及全社会通行的一致标准。规制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克服市场经济短处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有规制作为制度保证,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

(二)政府是规制制定和执行的责任主体

规则可以以市场主体共同认同的合约方式形成,但主要的责任主体是由政府承担。实现公共利益的制度创新,由每一个公民参与的充分谈判形成合约的方式很难实现,而由政府充当创新主体则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正如卢梭讲过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真正的民主制从未存在过,也永远不会存在。”(雅克·卢梭,2016:71)市场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经济充满活力。但市场不是一个责任主体,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宏观的不会,微观的也不会。人们都说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但出现价格上涨、失业率提升,本来是市场的必然现象,但谁也不骂市场,而是骂市长。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所有问题承担责任,因此,政府首先必须保证市场的秩序,政府要对市场负责。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主体的动力和动机是个体的利益;而政府是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从这点上看,政府不但有作用,而且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三)国际组织制定的各国都要遵循的规制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规则,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而且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随着市场交易跨越国界,形成世界经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形成了各国必须共同遵循的国际规制。如WTO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裁决贸易纠纷,国家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各国都应该遵循的国际劳动标准。

(四)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弊端的出现和暴露,除了形成以强制为特征的政府规制外,还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文化软规制。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其实就是一种市场经济文化。马克思在揭示剩余价值来源时,在理论上也是排除了贱买贵卖的可能性,遵从等价交换原则的,因为背离价值规律,交换难以持续。所有市场主体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认同,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

来自外部的强制性规制难以消除背离市场经济私利公益原始属性的惟利是图。正如马克思辛辣讽刺的:随着利润吸引力的提高,资本的活跃程度也随之提高,从铤而走险、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直至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因此,人们呼唤道德情操、呼唤公平正义、呼唤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始终与市场经济同行。当灾难来临时,某些商品的提价,按市场供求规律本来无可非议,但涉及治病救人商品的涨价,却一定会遭受全民一致的强烈谴责和鞭笞,贬之为“发国难财”。可见,私利一定要符合公益,至少不能损害公益。众怒不可犯,市场经济的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必须由规制来保证。

(五)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自由

自由,确实是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但市场经济的自由是社会人的自由,而不是自然人的自由。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论述:“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人类本身也进行了一场瞩目的变化。在行为中正义代替了本能,道德由此产生。只有当责任的呼声代替了行为的冲动,权利代替了贪欲,此前仅仅考虑个人私利的人类就不得不开始按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他失去了自然赋予的诸多便利,但他也从这里重新得到了巨大的收获:他的能力得到了开发与锻炼,思想得到了拓展,他的感情变得更高尚,他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只要不是滥用这种新处境致使他堕落得比原来的出发点更糟糕—人类会进入一种社会状态而永远脱离他的自然状态,从此他成为智慧的生物,而不再是愚昧、局限的动物。”(雅克· 卢梭,2016:19)他认为,社会契约使人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国家越大,自由就越小。市场经济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规则下的自由。

虽然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特性,但西方国家仍然愿意自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标榜自己的自由是虚伪的,只是反对其他国家正当规制的借口和理由。在贸易战中,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但对自己国家的企业发号施令,而且跨越边界,实行长臂管理,对其他国家的企业直接进行制裁。他们的所谓自由,是强者的霸凌自由,弱肉强食的丛林自由。

【5】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

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尽人意的短处,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是暴露出不符合人类进步历史趋势的种.种弊病,这已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短处和滋生的弊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也多有出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这些弊端是市场经济的天然短处,我们同样应该深刻认识。只有理论认识到位,才能有效治理。

(一)货币没有臭味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值有了独立的表现,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另外的后果,从货币上看不出它究竟怎样落到货币占有者手中,究竟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来的,“货币没有臭味,无论它从哪里来”(马克思,2009c:132)。货币没有臭味的特性部分改变了市场经济私利公益的基础属性,导致私利与公益的分离,惟利是图成了市场经济的唯一动机, 而公共利益则成为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概念。货币没有臭味还导致一系列丑恶现象的滋生,从价格欺诈、缺斤短两、假冒伪劣到偷税漏税、洗钱抢劫,直至一切使用货币的角落的丑恶,无不滋生于货币这一特性。

(二)利润追求导致经济脱实向虚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可以只卖不买,破坏了卖与买的时空平衡,使得商品经济三对矛盾难以完成转换。虽然由此而生的金融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和国际化,但也生成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矛盾,导致经济的脱实向虚和产业空洞化。

(三)市场经济的事后调节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行,具有经济最终归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功能。但其调节的自发性和事后性必然产生周期的经济危机,带来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四)存在市场失灵区

市场经济存在失灵区,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提出的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很多都在市场失灵区,离开社会主义规定性的作用,仅仅靠市场机制是很难实现的。

(五)垄断破坏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产生效率的基本机制。但市场的自由竞争必然产生集中,而集中必然导致垄断,垄断反过来又破坏竞争。这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必然产生的自我否定。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竞争优势,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了反垄断法,以法律的强制力维护市场经济的竞争优越性。

(六)异化和分化

异化是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的弊端。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马克思,2009a:158-159)刘易斯·芒福德甚至认为“就资本主义对城市的关系来说,它从一开始就是反历史的”(刘易斯·芒福德,2005:430)

市场经济的异化似乎不可避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异化为对货币的追求、利润的追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金融拜物教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偏离人的原本目标。等价交换的原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侵袭并污染着公共权力、公共事业以及教育、卫生、科学研究等非经济领域。

货币转化为资本后,市场经济更是会带来收入差距拉大和阶级分化。异化和分化,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蜕化,作为个人,可能会冲破做人的底线;作为国家,甚至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价值法则也可能倒退回丛林法则。

市场经济的弊端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会因我们的良好愿望而消失。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不能只看见其长处,而且也要学会与市场经济的短处为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能与市场经济的长处相融合,也要有效抑制其短处、防范其弊病。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精选5篇2020相关文章

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精选5篇2020

...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5篇最新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精选大全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个人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下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观后感范文

    45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