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评价观后感5篇最新精选
《中国女排》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女排》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篇1】
最近一部重磅大片《中国女排》将在大年初一上映此部贺岁片还没上映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网络对这部影片存在很大的争议。影片中黄渤扮演的陈忠和采用了过分夸张和搞笑,对功勋教练陈忠和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歪曲,陈忠和弟子赵蕊蕊、杨昊等发微博对恩师表示了同情和安慰,这样看来歪曲中国女排辉煌历史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导演陈可辛作为香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人之一,他是极少数能让电影的商业票房与艺术效果实现互赢的导演,因此他坚持保留用黄渤出演陈忠和。
在预告片中,由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出现了在食堂抢鸡腿、被暴扣砸晕等镜头,这些情节完全不符合事实,包括电影中的陈忠和被队员们教训没有雄心大志等情节,更是莫须有的歪曲历史。在拍摄期间,陈忠和曾多次与导演陈可辛沟通,要求这部纪录中国女排的电影要真实、充满正能量,但是导演陈可辛异常固执,屡次沟通未果。
在这里我们观众要明白一点,电影终究是电影它不是真实历史,《中国女排》只是一部经过商业运作的贺岁片,把中国女排做成贺岁片是否已经犯了方向性错误,歪曲女排历史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某取功利和票房收入。当年的中国女排不为名、不为利、团结拼搏、祖国至上,这种女排精神激励几代中国人,这种爱国精神和拼搏奋斗精神是无价之宝,是要永久传承下去的。
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女排精神持续刷屏,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
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
女排精神会在华夏大地慢慢蔓延,振奋全国人民的心!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篇2】
30年来,中国女排始终弘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用拼搏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在状态处于低谷时,坚持;在实力不占上风时,咬牙坚持,决不后退。在高峰与波谷的颠簸中,不迷失;在赞美与质疑的嘈杂中,不信邪;在胜利与失败的摔打中,不动摇;在诱惑与谩骂的交替中,不退缩。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着困难上,为荣誉而战,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才是国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朗导指教中国女排,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创新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希望,朗导带领女排队员们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技战术水平实现了新跨越,快速多变的打法成为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打破了世界排坛的原有格局,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这就是全国亿万观众终于盼来的,等来的,这一等,等了30年。
3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走近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我几乎每场比赛必看,在为中国女排加油,几乎场场比赛都惊心动魄,敲动着我的心弦,起初的形势对中国女排不利,先后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名列小组第四,这样的成绩真让人揪心,女排姑娘们更是心急如焚,但她们并不气馁,还是那句话: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主教练郎平为队员鼓劲,要一分一分地挣;女排姑娘们咬紧牙关,场上拼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击败巴西、逆转荷兰,中国女排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精彩的比赛,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把比赛的惊险推上了极点,激动着亿万观众的心,正如同解说员所说:“中国女排在挑战观众的心脏。”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与全国观众的心情一样,是激动无比的。说实话,看着场上年轻漂亮的女排姑娘们,肩上、腿上贴着虎骨膏,在场上一分一分地争,一个球一个球地抢,有的跌倒,有的奋力扑过去,也要把球救回来,我的眼前湿润了,我的脉搏随着女排姑娘场上拼搏的频率一起跳动,每当她们发出那久违的呐喊声,我便受到无比的震撼,坐在电视机前为她们呐喊助威,握拳击掌,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吼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郎平带领中国女排以3:1战胜了塞尔维亚队,12年后重获奥运冠军,为祖国争了光,争得了荣誉。场上沸腾了,场下的中国观众席沸腾了,亿万观众沸汤了,这是中国的骄傲,让世界为之震惊。
看到这些,我不有的感叹,这不正是女排精神的释然吗?“无私奉献精神、团结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凝聚成一个坚如磐石的中国女排,一个冠军女排。正是这种女排精神成就了女排姑娘的梦想,成就了13亿中国人民的梦想。女排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我的思绪跨越着30年前后的时空,30年前后的场景在不停地跳跃。中国女排夺冠后,让我的思绪接续起来,我在想,如今的中国女排正在弘扬女排精神,续写中国女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华美篇章!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篇3】
如果说起令国人自豪的体育项目,除了乒乓球之外,中国女排必然是不二之选。从五连冠时代开始,中国女排给刚刚走上崛起之路的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激情与荣耀。时至今日,“女排情结”、“女排精神”依然诠释着国人对这支队伍的偏爱。
早年间,为看一场女排的比赛万人空巷,如今,国人再一次为中国女排血脉贲张。在里约奥运会半决赛上,中国女排3-1力克荷兰队,成功闯入决赛,距离再次登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只差一步。可要知道,中国女排从第一场小组赛开始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
奥运会前,稚嫩的女排大名单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谁也说不好这支年轻的队伍能在竞争残酷的奥运会走多远。小组赛3负2胜的战绩似乎印证了大家的担忧,主教练郎平默默地承担着压力,她在等待,等待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化茧成蝶。因为她知道,只有这些小姑娘迈过怕输这道坎,才能真正释放她们的“洪荒之力”。
淘汰赛第一场,郎平终于等到了姑娘们化蝶之时,中国女排似乎如凤凰涅槃,在巴西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嘘声中把东道主淘汰出局。赛后,女排姑娘们尽情地欢呼,压抑了5场比赛的闷气终于得到释放。里约当地时间18日晚,中国女排面对小组赛曾经击败过自己的荷兰队,落后、扳平、被逆转、再扳平,最终将胜利揽入怀中。连续两场胜利固然值得高兴,但真正令人振奋的是这支打不死、冲不垮、压不倒的中国女排又回来了。
我们总是用“女排精神”来褒奖一代又一代的取得辉煌成绩的女排姑娘,郎平却说:“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
的确,“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口号,也不是运动员胸前金灿灿的奖牌,而是融进每一位女排队员血液中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让我们为之感动。当我们看到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忘我的拼搏,不管比赛输赢,都由衷地想为她们喝彩,也正是“女排精神”让中国女排总能在低谷中触底反弹。奥运还未结束,比赛仍在继续,8月20日的小马拉塔纳体育馆迎来中国女排的终极一战,“女排精神”再次见证中国的姑娘们登上世界之巅。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篇4】
在十亿中国观众的瞩目下,中国女排3比1击败塞尔维亚,十二年之后再回世界之巅,拿下奥运会金牌!这一刻,无数人在电视机前动容落泪。
面对强队,敢于亮剑、杀出一条血路拼个你死我活。当实力不如对手时,绝处逢生、众志成城。这就是中国女排的精神,是世界三大球中永不言弃的中国力量!
女排精神是什么?老女排说,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如今主帅郎平带领新一代女排姑娘,又做了新的解读: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从1981年到2016年,从五连冠到沉寂12年再拿奥运会冠军。几代女排人抵抗住了时光的冲刷,超越过了岁月的冷寂,终再昂立于逆境险滩。从小组赛在“死亡之组”艰险出线,到逆转巴西、复仇荷兰、最终击溃塞尔维亚,这一年的女排,让我们恍惚间回到了八十年代那段峥嵘岁月。
那时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那些年里,曾经多少人挤在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面前,就如这个决赛的早晨,看着一记记重扣欢呼雀跃、感动不已。1981-1986,五连冠创造了无可替代的“女排精神“,化作了一个时代印记,刻进了一代人的人生里。
之后的30年来,女排有过辉煌,经历过浮沉,但始终如一、永不褪色的,依然是当年的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球队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永远不放弃,追求每一分”,兵发里约前,她们未曾说过什么夺冠的豪言壮语,却咬紧牙关,一分一分地在这个奥运收官的日子里,给了全国人民一个巨大的惊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中国女排不负众望,总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屹立不倒。
现如今,中国观众已经普遍能够以平和看待成绩的心态来看待比赛。这个夏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和段子手们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一届不唯“金牌论”的奥运会,这是很大的进步,或许让年轻人更享受体育比赛,但却让年长的国人难免觉得无味,失去了竞技体育的激情。想来,如果中国在里约最大的收获只是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凯的浪漫求婚,那将是一种残缺。还好,我们还有郎平和中国女排。
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球就有,输球就没有,我们的队员训练非常刻苦,不能单谈女排精神,还要看努力的过程,也可能非常努力,还不赢球,那我们也有女排精神。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
感谢郎平,感谢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为国争光,更将国人的激情重新拉回了曾经的铁血年代。即使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的我们在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女排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良药。
感谢女排,谢谢你们!
2020《中国女排》观后感【篇5】
电影春节档,兵家必争之地。
稍稍回望。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当日全国电影票房14.57亿元,大约是前一天的35倍。此后的日子里,黄渤、沈腾、宁浩三驾马车保证《疯狂的外星人》成功拿下22亿元票房;沈腾领衔主演的《飞驰人生》,成功超越韩寒前作《乘风破浪》的票房成绩,最终砍下17亿元;周星驰回归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意外不敌期待值并不高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后者成为去年春节档的最大黑马,上映10天票房就突破了30亿元,最终揽下惊人的46亿元,跻身内地票房排行榜前三。
再往前数,过往的每一个春节档,群雄逐鹿。有的从预售到开票再到春节结束,一路大卖;也有的高开低走,出乎意料地遇冷。上一期“夜上海·影音”我们介绍了三部蓄势待发的“续作”电影,这一期我们来说说从题材到演员阵容都晃眼到令人无法忽视的《中国女排》,到底有没有冠军相呢?
题材,先天有优势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中国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第二年中国女排以6连胜豪夺世锦赛冠军;1984年她们又以3:0完胜美国队首夺奥运金牌,实现三连冠伟业;1985年、1986年,分别以7战全胜、8战全胜的超凡战绩,接连将世界杯冠军、世锦赛冠军收入囊中。至此,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可以说,中国女排,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集体的精神偶像,“学习女排精神”的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影响国人至今。
期间,女排也曾陷入过困境。直到2001年,陈忠和上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他大胆淘汰上一代名将,提拔新人。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中国女排焕然一新。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2003年第9届女排世界杯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阔别了17年的世界冠军奖杯,终于回来了。
郎平接任后的中国女排更是再一次成为了全民偶像。继2016年里约奥运再夺金牌,去年女排世界杯郎平带领姑娘们再一次兑现了“每一次比赛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的承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再获冠军。可以说,38年来女排精神振奋着、激励着、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女排”四个字价值万金。
演员,“真人”齐上阵“这个背影好熟悉,看得我都有点恍惚了。真像!巩俐!”并不经常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此前用一个感叹号再加一个“大拇指”表情,激动地转发了一条微博。郎平转发的,正是电影《中国女排》“上场”版预告,由巩俐饰演的中国女排第一人郎平3个月前正式亮相。短短56秒,寥寥镜头,郎平常年伤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习惯姿态,巩俐全都已经传神复现。
其实为了演好郎平,为了做到“连背影都会演戏”,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几个月前,比赛现场,当郎平在教练席排兵布阵,巩俐就在场侧专注观察,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时记录,认真得就像一位备考学生。几个月后,参加拍摄的现役女排队长朱婷忍不住赞叹说:“巩俐的眼神很像郎导,太像了,不愧是优秀演员,那种动作,包括手指动作都很像。我第一次去参加拍摄时,一见面就很震惊,我感觉郎导就在眼前。”其实,为了进入角色,53岁的巩俐每天训练排球,她曾说:“一拿到剧本,排球就不能离手了,我要和排球过日子。”
其实,《中国女排》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像”,而在于“真”。剧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出演自己妈妈年轻时候,为了角色更加神似,也为了更深入地走近母亲,平时也打排球的白浪开拍前特地减肥30斤。片方为了还原2016年奥运夺冠,邀请到里约奥运周期内中国女排队员真人出演,朱婷、惠若琪、徐云丽、丁霞、张常宁……冠军队员时隔三年,再次集结,只为了在电影中重回奥运巅峰赛场。也就是说,“MVP(最有价值球员)收割机”朱婷,技术全面且长相甜美的队长惠若琪;不满20岁以主攻身份拿下世界冠军的张常宁;中国女排史上第一高,身高2.01m的袁心玥都是真人出演。
隐忧,故事不好讲虽然《中国女排》从题材到阵容,都打得一手好牌。但横跨38年历史的真实故事要改编拍摄成一部好看的电影,却并不容易。如何取舍,如何连接,又如何动人地向观众讲述一个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这是《中国女排》始终面临的挑战。
首先,电影片长有限,要在120分钟时间里,择选人物、故事,并且不碎片化地串联起来,这对任何导演来说都不容易。电影很容易流于交代一场场重要胜利,却没办法真实展现这38年来中国女排走过的坎坷和波折。
其次,虽然片方找到巩俐和白浪两个最适合扮演郎平的人来出演郎平这位功勋主教练,但吴刚饰演袁伟民、黄渤饰演陈忠和就没有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像”与“不像”,放在表演上并不是大问题,但由于几代中国女排太过深入人心,“不像”的吐槽和讨论,可能会让观众出戏。
再者,哪怕刚刚拍过《李娜》对体育电影已经颇有心得,导演陈可辛仍然说自己压力很大,他说《中国女排》是自己拍过的最难的一部电影。其实《中国女排》最难的部分在于在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如何满足好春节档观众祥和、喜庆的观影需求。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电影也不能为了商业诉求,而放弃对女排精神的刻画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