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
教师之美
第一个是教师的自我修为,倡导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尊重。我们见过听过很多不修边幅的老师,似乎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该随意洒脱,其实不然,教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未来之美。气胜则是教师要注重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高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考,探索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教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学生提供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好的教师自身既是。每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熏陶和濡染,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第二个是关于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积极工作、快乐生活。似乎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教师尤其是好教师就应该永远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积极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妨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
学生之美
作为教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郑英老师的聪明与睿智,让学生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快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教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张,“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始,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园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学生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欢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学生促膝长谈,善于在学生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指点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个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定。”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教师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未来美好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好的将来。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2
本书主要为两辑,第一辑主题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看到第一辑的标题,不禁想到了李镇西老师关于好的教育中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老师就是好的教育”。尤其记得李镇西老师对如何成为好老师给出了“四个不停”的建议,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而郑英老师的第一辑的主题——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与李镇西老师的观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如何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人呢?郑老师首先给我们提出了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
始境,形胜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次数特别多,我们的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形象传递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品位、修养和审美。作为女教师,今后我也想要做到像郑英老师那样:慎重挑选每一件衣服,无论工作日还是假日都能细致地化个淡妆,神采飞扬,荣光换发。我相信修饰形象这个过程既是悦纳自己、发现自己又是滋养自己的过程。
又境,气胜
关于“气胜”,郑英老师建议的意思是气质上的赏心。美好教师的气质里,当有书卷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师者,因书香而致远,也因书香而动人,这一观点与李镇西老师的建议中“好的教师要不停地阅读”不谋而合。其次,美好教师的气质里,当有生活的气息。的确,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既要工作,又要生活,只有把对工作的进取心和对生活的悠然心恰当安排好,让生活充满诗和远方,我们的气质才会向着从容、优雅发展。
至境,格胜
最后,对于美好教师的最高境界,郑英老师建议我们要格胜——灵魂上的高贵。如何做到灵魂上的高贵呢?柏拉图告诉我们“至善方能至美”,教师的内在华彩,立足于其心地的善良。一位善良的教师必定有悲悯之心,这样的教师才能想学生所想,对学生有同理心,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教师的内在华彩,取决于其思想的丰富。对于教师来说,其思想的高度不仅决定了自己的高度,还会影响多学生的思想高度。我们要多读、多思,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精神的主动成长。教师的内在华彩,根植于其灵魂的高贵。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坚韧不拔,一日三省吾身。
总而言之,对一个教师的内在美好,郑英老师提出了四个维度:追求上,不断探索价值,做教育的行者;学识上,精进专业素养,做教育的学者;思想上,学会哲学思考,做教育的智者;灵魂上,提升人格修为,做教育的仁者。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每天面对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她们的可塑性极大,要始终站在“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职业高度,教好每一个孩子,尽心尽责关心每一个孩子,春风化雨般的点滴浸润,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美好,把平常每一天的教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一、美在发现
教育从了解学生开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做到知根知底,方能百战不殆。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书中作者介绍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始让她痛苦万分,到动员他转学,到最后唤醒一颗柔软心。其实作者就是给予时间的等待,暗地里对他时时留意、处处留心,捕捉一些他身上的优点,逐步地放大,适时地表扬。
问题生需要抓反复,反复抓。相信每一个小宇宙都有爆发之时,需要我们找到那个点燃点,善于发现,美就在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都有可能让人觉得云淡风轻。
二、美在关爱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关爱和关心,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够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自然而然上课就会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成绩也不会差哪去。
书中作者介绍自己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定向上向善的信念。从点滴的话语里感受到关爱:“你也是别人的环境”、“你是一块发光体”、“你有能力改变”、“你很重要”,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找到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关爱在于一句鼓励的话语,在于一个赞许的眼神,在于一次真诚的谈心,比如:早上老师站在本班级门口迎接学生相互问好,给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一次握手,给深受打击孩子的一个拥抱,陪伴着她们的成长,自己慢慢地变老,感受岁月的静好。
三、美在坚持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有了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做任何一件事,贵在开始,难在坚持。坚持可以让你变得不一样,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事坚持,便是成功。
作者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填空”,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
坚持不光对教学专业成长上的孜孜不倦地追求,还对教育的热爱顺带着那份憧憬和情怀。面对着单调乏味的重复工作,她丝毫没有懈怠,反而更加的坚定,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四、美在思想
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知识若干年之后可能会遗忘,但留下的思想却可以深远。
教师的内在华彩,取决于其思想的丰富。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
一个思想丰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从而使自己思想熠熠生辉。教师要努力做精神的巨人和思想的富者。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用热爱欢迎每一个孩子,过好每一个日子,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带上自己的初心,行走在教育人生路上,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热爱变成喜爱。
教育可以如此的动人、有趣而美好,我心向往之。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4
这个学期拜读了郑英女士的《教育,向美而生》,受益颇多,感慨万千。教师最大的使命,是力所能及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好的环境,美好的环境包括教室、校园以及教师本人对教育的热爱。这与我们学校王校长提出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真是不谋而合,可见教育的真谛是一样的。教书育人,培养真善美的心灵,成就他人亦成就自己,还有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人率先垂范,做一个美好的人,要成人之美。师者,范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的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专业技能。毕竟像我们高中学校,把学生送入高等学府尤其是名牌学校学生之期盼,家长之希望,社会之认可。因此要成人之美,老师要不断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为他们成功打基础。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遇见,万千人中相遇并且成为师生,这是无上的缘分,要彼此珍惜。要成就学生,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早操、课间操,运动上学生时刻能够看到自己的身影,那便是对他们最大关心爱护。教育无小事,要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关爱,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留守儿童、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关爱他们,要关注他们的新变化,他们更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和大家交往,更需要树立自信心。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她是一个孤儿,以某乡镇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一中,爷爷奶奶年迈,靠国家助学金上学。在孩子入班的第一天我就了解到这一重要信息,在做她的工作时就有的放矢,平时我开班会或找她谈心,就特别考虑她的情绪,同时给她更多的关心,关爱,给她更多的资助,让她在生活上没有困难同时心理上没有负担,和她交流谈心,让她树立信心将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资助她的人。在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我想我和她的这一场遇见,也算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要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灵的美善,知识的渊博。
老师要有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有眼界、格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高中学生处于叛逆期,自我意识增强,表达欲望强烈。要正确引领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用各种活动来凝聚人心,团结人心,班内要创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尤其是是网络时代不要跟风,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少一些打击挖苦的语言,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成人之美也是成就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声的环境和舞台,要让学生有表述自己愿望和心声的空间和时间。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班会课,运动会上各班用年轻人自己喜欢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内涵多样甚至内涵抽象的入场式,如今年秋季运动会上各班独特而不是统一的入场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培养孩子一颗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心。“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这无异给社会树敌”,要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培养孩子们一颗美好善良的心。信息社会,人心浮躁,各种诱惑层出不穷,要让孩子们在这花花世界中保持一颗美好的心,要用各种实例激励他们,要崇拜科学家,平凡的劳动者,要多给孩子们讲科学家奋斗的故事,而不是让学生崇拜流量明星、各种网红,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幻想一夜成名。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成功者都经历过一段沉默、艰苦的日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没有捷径。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这几年我们学校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作报告,让学生深信伟大来自平凡,成功源于基础,让学生知道成功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用历史名人感化学生,梵高27岁时开始学画,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才真正被世人所熟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57岁那年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受到欧阳修的重视和推荐,以后才名大起!
高中阶段就是人生的扎根阶段,要懂得吃苦,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超越自我,不要被懒惰打到,失败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懒。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如果他不勤奋、不努力,最终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成功似乎很难,但事实上,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我们也能做到。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很多人无法抗拒孤独、诱惑,很多人都走失了,能够撑到最后的人没有几个。每个人能力不一样,各有各的水平。只要你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超越昨天的你,你就算是进步,成功。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美丽。然而它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没有捷径,脚踏实地、勤奋是最好的捷径,它将带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要让孩子们明确,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困难,战胜别人是强者,战胜自己是智者,要做智者。要战胜自己惰性,当早上不想起,当学习中遇到困难,当受到委屈等等。在这些关键的点,尤其是要战胜自己,培养优秀品质。这时往往需要老师的帮助提醒。在这些教育的关键点,老师要及时出现,正确引导。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个人见识过美、经历过美,就不容易被不美的或者次美的东西所诱惑,就会拥有一种力量,本能的去对抗世俗的粗糙,永葆内在的生趣和审美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拥有美,用爱的力量来塑造孩子的美,从而成人之美。真正使教育向美而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5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荐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非常激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且慢慢品味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积极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6
读了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读出了美的教育姿态,温暖的师者仁心,读出了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感悟: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仪式感有人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尤其跟我们的教学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这种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在传承文化和滋养灵魂的同时点亮生命,怀一颗虔敬之心有意识的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种教学姿态让我对她肃然起敬,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美好,教育可以这样有情怀,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透过文字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是啊,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突然发生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郑老师的教育意识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哲学的智慧。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郑英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在应对的过程中,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细细一想,当我们面对大量琐碎的、令人不快的教育小“问题”时,要学会缩小,而不是夸大问题的难度。正确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不值一提的,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当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时,永远不要忘记:生活就是机会,当我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到失败时,在另一件事情上却很有可能是顺利的;要相信“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完全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而智慧就在于要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
同样,面对资质平平的学生,无论有多少种办法,若想看到效果,关键在于坚持。而能否坚持,虽离不开老师的智慧、方法的改进,但说到底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偶有的叹息可以舒缓内心的压力与急躁,是必要的,是情有可原的,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们都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干扰。要做到莫急、莫燥、莫烦,这样才不会轻言放弃。当然,若能在细致的观察中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做人上的,都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因此,在工作之时我们要学会笑,每天要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以利学生学习中信息的积极反馈。正如乐观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请记住: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最后,我想用书中最喜欢的话作为结束语:在时间的流产中,许多东西会消亡,许多东西会退化,唯有一样东西永恒不老,那就是“美”;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今后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7
第一个是老师的自我修为,提倡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老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同学的敬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敬重。我们见过听过许多不修边幅的老师,好像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当随便潇洒,其实不然,老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将来之美。气胜则是老师要注意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索,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名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索,探究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老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假如说“教育即生长”老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同学供应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妙的老师自身既是。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同学产生长期的熏陶和濡染,同学是老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老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同学朝着美善的方向进展,老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其次个是关于老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乐观工作、欢乐生活。好像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老师尤其是好老师就应当永久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乐观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阻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同学之美
作为老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盼,追慕美妙。郑英老师的聪慧与睿智,让同学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同学带来由衷的欢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老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见,“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头,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好玩、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觉美、观赏美、制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内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妙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共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端详四周的世界,去发觉世界的美妙,或是制造新的美妙。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沟通,犹如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观察了更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同学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爱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学问,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同学促膝长谈,擅长在同学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教导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共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同学,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决。”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老师同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将来美妙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妙的将来。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8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昨天上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的时候,我就发现拥有一颗诗心真的很重要,我们讲缘景明情,如果没有一颗诗心,又怎么去领会那些意象,置身那样的诗境,与诗人达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9
近期学校组织了全校老师阅读《教育,向美而生》,阅读后也真实体会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给教育效果带来的差异。特殊是郑英老师提到的“老师的意义在于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对我启发很大,做为老师要阳光欢乐的工作、健康充实的生活,同时引导同学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心,润吾细无声”。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将读书体会与班主任实际相结合,谈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鉴郑英老师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级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过班会课,我常常给同学播放与当前社会契合度与热点比较高的励志视频,比如“最强大脑、一站究竟、非你莫属、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果发布时我给同学讲,今日肯定有很多欢乐很多泪,并且泪水要比欢乐多,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并再次让同学回看了20xx年诗词大赛冠军上海复旦中学的武亦姝的精彩视频。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华高校,当年夺得冠军后武亦姝便谢绝一切采访,用心致志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高考她以613分(总分660分)被清华高校以“古今贯穿、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清华试验班新雅书院录用。由此激励同学要想胜利先要有远大志向,然后还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拼个青春无悔。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高一分层教学后,各班同学重新组合到一起,许多同学对原班级满是美妙的回忆与留恋,而对于新班级的一切都带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将他们尽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开班会时,我让同学将教室里讲台前拉出一片空地,摆上八个凳子,然后找一个宿舍同学,指导他们坐好,然后沿一个方向依次躺到另一个同学腿上。这时问他们,若将凳子抽掉,他们会怎样?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过几组同学的尝试,最终支撑不倒时间比较长的接近三分钟。并找参加的同学谈体会、谈感受。通过活动既能使同学尽快融合,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的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有段时间我发觉部分同学对于上高校的重要性熟悉不到位,认为上不上高校对人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某次开班会时,我请全部同学闭上眼睛,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想象出一个必需是以前没有听过、看过、见过的全新的事物。结果同学们越用劲想大脑里越是一片空白。这次想象体验,让同学意识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个人的学识、经受、环境息息相关,没有凭空而来的好创新与好办法。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善人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成为同学生活、学习的一个指导,激发同学的潜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已最好的幻想。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班内按时进行每周一期“感动班级人物”的评比,在班会上要进行致颁奖词、领奖、发表获奖感言,并将其照片、事迹、颁奖词撰写人、获奖感言张贴在教室外宣扬栏内公开表彰。通过有仪式感的表彰过程,让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应有的敬重,对未获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班级多些正能量,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布满活力与激情。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根据学校对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学业、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内外做了醒目的班级文化主题标语展现,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善的人生”、“静下了筑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彩”、“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等。并通过教室外的宣扬栏与荣誉室对活动、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准时的宣扬、表彰。回顾这两年,也可以发觉校内内外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内景致越来越美了,校内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生活在校内内的同学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笑脸多了,见面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老师好,让人感觉无限满意。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为了同学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同学,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同学的教育,能让同学成长、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同学信服的方法,最好的沟通就是笑脸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与心的沟通。我信任随着学校“静以修身、志以成学”教育理念进一步的落实,校院内的笑脸会越来越多,师生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学校育人的幸福花朵会遍地开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
教育涉及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经常被忽略的是人性的美。让教育向美而生,以人性美为基础,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向。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验到,让教育向美而生的实践过程中,承载着我们从教育中获取美的机会,进而成长为更美好、更完整的自我。
第一段。
一方面,美好的教育环境是创建人性美的前提条件。这个环境需要学校、教师等各方协同作用,共同营造。在我多年的在校经历中,我深刻领悟到,教师的育人热情、对学生的关注与鼓励、校园文化的塑造等,都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轨迹。充满美丽色彩和温馨印记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的情感、洞见、价值观逐渐获得成长,将美好体验转化为人格素养。
第二段。
另一方面,让教育向美而生还需要注重课程建设的美。这种美并不是诉求抽象的知识服务,而是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与丰富的生活阅历。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世界观、判断力、人际关系,以及内心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在秉持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下,提供更多具有人文特色,注重实践与经验的课程,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段。
作为学生,更能够深刻感受到实践培养姓名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通过实践探究美的过程中,内心产生的转化与成长。在实践中,我曾经参加过不少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如和社区老人聊天、帮助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经历这些活动后,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温暖与战友友好,开拓了我视野和人生。这种实践,不但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更深刻,也能培养我们的同情心、爱心,从而更好的感知美的存在。
第四段。
最后,让教育向美而生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重视和追求美。美好的学习生活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创造,需要从日常生活琐碎的瞬间开始。在实现让教育向美而生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美感官,如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等等。同时,在美的道路中,我们也需要为身边的朋友传递更多美的力量,让他们也享受到美的幸福。美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挂在教室里的招牌,而应该成为教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育成为放射美的温情光束。
总之,以人性美为基础的教育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完整的人格,并将美好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为美好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基础和应有的贡献。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1
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拥有灵性高雅、积极阳光的品质,让教育向美而生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目标之一,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更快乐地成长。本文将从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让教育向美而生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发生的故事。
在我的一个朋友圈里,有一个小学老师写下了一段小故事,让我觉得很有启示,这个故事讲述了班里的一位孤僻学生因为被同学排挤而自卑、敏感,总是不爱说话,但老师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贴近孩子的生活,给予他关爱和鼓励,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成为了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中的美好,一个老师的用心和关爱,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二段:“美”的表现。
让教育向美而生,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世界的美好。美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每个人心中的美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自然风光,有的人喜欢文化遗产,有的人则热爱艺术。因此,教育向美而生就是要让学生多感受美,从美中汲取知识,从美中获得思考方式,从中展现个体独特的美。
第三段:美的推动力。
教育中最为强大的推动力是灵魂的呼唤、道德的感动,美的力量便是其中之一。美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做出好的道德选择,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在美的启发下,学生可以成长得更加优秀,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充实。
第四段:结语。
让教育向美而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也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关注和付出。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还要教导他们珍惜自然、尊重历史、欣赏艺术,让他们有更多美丽的经验、体验和感悟。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加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创造条件培养个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因此,让教育走向美好,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努力实现的共同目标。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2
农人耕田,力求土地柔软,柔软的土地才能带来丰收的希望;师者教育,亦需柔软的内心,柔软的心地才能培养出温暖、良善与光明。
——题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斑驳的时间光影里,回味或深或浅的记忆。
儿时,常随父母下地劳作。印象最深的除了父母劳作时疲惫不堪的身影外,就是他们在劳作中朴实的言语。
每年秋收后,家里的田地总会进行一番“革新”:一方硬实的田地总会在父母的犁、耙、平、整下,变得松软而簇新。这时我总会赤了脚,在软绵绵的土地里撒欢。身后是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母亲总是嗔怪道:“踩实了不长庄稼!”。父亲也常常说:耙好的田地庄稼好。
于是从此明白,柔软的事物最能给人带来舒适,也更有韧劲,像水——为其柔软才有了滴水穿石;为其柔软才有了积水成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至柔,上化而为云,下滋养万物,服帖于地面,聚集于低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无闻不与万物争辉。
教育似水,接纳百川有容乃大。
善于接纳学生的一切,是教育之本。上周周末收到毕业学生小恩妈妈发来的短信,眼眶在碰触到短信的刹那间湿润。短信内容是两张可爱的卡通画和孩子的几句祝福,小恩妈妈发来特别强调:孩子说一定要转给您......
与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从记忆深处缓缓流出:小恩是班级里内秀且文静的一个孩子,尤其善于画各种卡通画,是班级许多同学学习的榜样。似乎是青春的叛逆作怪,这个一向内敛的孩子在初三那年突然间变得大胆而“不守规矩”。于是,我请来了家长,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这似乎都未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换种方式吧,我对自己说。于是试着走进小恩的内心,了解她的想法,与她倾心相诉,慢慢地,小恩打开心底的防线,与我交流。我理解了她的想法,知道了孩子“不守规矩”背后的原因,于是不再纠结,让孩子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基本的信任,也是我的一种接纳。
换一种方式,我有了收获:我能理解小恩的一切“与众不同”,她亦能敢于向我吐露真心。
教育于我,是让心柔软似水,善于接纳。似农人耕田,师者也要“耕”心。
教育似水,明净之境创设高雅。
教育向美而生,一切诗意的所在应该是教室。环境,有一种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者改变一个人。
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为底子,干净,永远是美的第一要素。
每年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我们都是以“美”为始。从桌椅的摆放整齐有序,到班级角落的点点书香,我们都精心设计,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每天清晨,走进教室,看着整齐的桌椅,摆放有序的工具,感觉连空气都清新许多。确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会乱扔垃圾,乱说脏话呢?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于一个人影响是熏洗,是濡染。
干净的环境是基底,丰富的文化是本质。从入校时的“个人成长小档案”到“最美男生最美女生”的竞选活动,从“一对一的传帮带”到“小组的组成与竞争”;从“感恩父母的系列活动”到每周“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展示,从“每日一言”的分享到“整本书”的推荐......这些源于我们的班级理念:善良感恩,阳光积极,温暖有爱,向善向美。
教室不只是一个空间,还应是一个诗意的所在,它充满美感与质感,更赋予形象与理念。
教育,向美而生。师者用心耕耘,收获环境的高雅,收获内心的良善!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3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年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一、调整心态,教师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自身垂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成人之美,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许祁峰)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4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激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
教育在于发现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现,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始让她痛苦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后终于唤起一颗柔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给予他时间的等待,善于捕捉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教育者应力求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能力改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帮助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平等的交流,在于一个温暖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有了坚持才会看到希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成功。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遗忘,但我们给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未来。教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因为,教师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唯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温暖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热爱变成喜爱。我愿意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5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老师、全国优秀老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许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举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特别感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专心观赏且渐渐品尝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才智的总结,具有有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特别喜爱。盼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详细的教育问题时,能赐予我启迪和关心。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受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同学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很多胜利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教导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专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觉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关心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微小处专心。说起来简洁,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很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才智来勾兑。这些微小处体现在与科任老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同学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嘉奖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嘉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判,多鼓舞。有时也会来一点嘉奖,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嘉奖的误区,没有真正把握嘉奖的艺术。嘉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同学乐观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嘉奖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嘉奖方式,最终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嘉奖要留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同学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要留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共性都强,简洁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需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峻又包涵,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有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需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同学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同学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同学爱上劳动?同学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如同一面反光镜,它能打算一个同学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同学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共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喜爱本职工作,喜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老师就是我儿时的幻想,我亦是一个喜爱生活之人,喜爱做公益,喜爱走走拍拍,喜爱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妙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视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阔,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专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