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 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被学生们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主要是他们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并且学生们还为这些记录付了一些报酬。经过汇集整理,这些记录后来就成了《论语》。从汉武帝开始,儒学被尊奉为统治思想,《论语》则被广泛运用于治理国家。这表明《论语》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受到了古人的高度赞扬。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像一座雪山,只有专业人士能攀登。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能洗涤灵魂,甚至升华思想。孔子的《论语》以简约的方式呈现,没有冗长的篇章。他认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正如他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最好地诠释了《论语》的精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子贡曰: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好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给予我人生的指引。在处世方面,孔子说:“用直率的态度来回报恩德,不抱怨;用更多的恩德来回报恩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向孔子问道君子的特质。孔子说:君子既不忧虑又不畏惧。” 司马牛进一步问:“既然不忧虑、不畏惧,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 孔子回答道:“不忧虑、不畏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还说:“内心审视自己没有悔疚之感,那么有什么优点和害怕的呢?人们以相似的特质聚集在一起,物以类聚,所以在交友时需要特别谨慎。孔子说:“有益于你的朋友有三种,对你有损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友直率的人、友善解人意的人、友善广博学识的人,这些都是对你有帮助的朋友;而友过于机敏的人、友善过于柔顺的人、友善过于冲动的人,这些都是对你有损害的朋友。” 孔子还说:“三军可以有多个统领,但平凡的人却不能剥夺志向。” 让我明白了志向的重要性。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亲眼目睹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问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谈谈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小心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施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小学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回顾原因是没有自己没有能力,一般来说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其他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或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根据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自省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假设,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政治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路子标定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并谓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绝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可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勤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后悔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内疚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中学,说好了,把投稿教诲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电话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寄。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中小学手工制片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严肃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此以后对此类事情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下会制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星期三,我和老爸一起跟着论语班去山东祭孔。
上了高铁,大人虽然坐好了,可孩子们一刻不停。玩手机、看书、玩脑筋急转弯、做作业、讲笑话……大家的声音不绝于耳,有:讨论的、背书的、抱怨的、讲笑话的、演戏的,还有打招呼的!大家总算是在车厢里度过了一个快乐时光。
终于,山东到了!我们坐上大巴,出发前往孔林。来到孔林,导游说:“这是孔家的家族陵园,孔家先祖就安息在此。”不过,孔林有许多树木,空气很清新。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孔庙祭孔了。场合庄严肃穆。我毕恭毕敬地拜着孔子像,想:伟大的孔老夫子啊!我们一定把您当做楷模,学习您流传千年的精神!我们又参观了孔府、孟庙和孟府,个个都是高大庄严、气势非凡。
在回来的高铁上,爸爸问:“你学到了什么呢?”我说:“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但是我懂得了要想做一个真君子者,要有着仁和智呀!”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喜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了解却不生气,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实践练习,难道不感到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岂不让人欢乐?别人对你不了解而你并不生气,难道不显示出君子的风度吗?”这几句简短的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等方面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所谓的“学”不仅仅指读书学习知识,还包括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都热爱学习,且乐此不疲,直到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因此被称为“韦编三绝”的美名。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极大。在选择教育对象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现代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无论背景如何都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通过启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触类旁通,建立知识的连贯性。同时,孔子也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正好讲述了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深入阅读《论语》,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孔子认为除了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仁义礼貌和社会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仁义之心的君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表达了这一观点,即通过学习和修养,成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深思今天的教育实践,发现很多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被应用,并且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例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乐趣,这与今天我们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相符。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强调学习和思考互为基础,思考可以使学习更加深入和广泛,这也印证了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此外,《论语》中还能找到许多与今天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相一致的痕迹。除了教学方面,孔子对待做人问题也有独特见解。他强调正直和诚实的重要性,曾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他看来,只有保持正直才能展现光明正大的品质。尽管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正直的人,但这只是侥幸而已,并不能长久躲避不幸。此外,孔子还强调重视“仁德”。他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最重要的品质。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表明他在做人问题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孔子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学还是做人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而不仁,如何行礼之道?人如何享受乐趣呢?这说明只有在具备仁德的基础上,进行学问与学习礼乐才能够有意义。做一个人还必须注重全面修养的发展。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复审视自己:在帮助他人办事时,是否竭尽全力呢?与朋友相处时,是否守信用呢?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是否努力温习了呢?”这强调了从个人角度出发,重视培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了做人必须注重全面发展。孔子说:“立志于道德,依据德行,根源于仁爱之心,追求艺术之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重点在于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修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实践,有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我所担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忽视了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因此,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而是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我在学习《论语》之后,深感自己的知识面十分有限。这次学习让我体会到“天下事皆可学,人间处处是师”的道理。从今往后,我决定要更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古代有一则典故称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强调了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学习《论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而孔子被认为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所以可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并且增进自己的智慧。此外,《论语》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儒家注重“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还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个人深感受益颇深,主要体会如下几个方面...
人生观。《论语》的核心是讲做人,而做人的首要问题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远”的典范,“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且坚持不懈地要去实现它,周游列国20xx年之久,力争改变无道的现实,所以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之说。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执着追求理想及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当代很多人所缺少的。
价值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即“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利”,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是物质的、自然的方面;“义”是指反映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规范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们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自觉地把义放在第一位,以道义的要求约束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还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孔子视为“浮云”,对其是不屑一顾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道德准则,当今社会那些“一切向钱看”、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的人难道不应该对照这一准则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么?
孝悌之道。孔子讲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孝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丢失。我们经常能听到老人食不饱腹,甚至被子女赶出家门等不孝之事。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了吗?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么是孝时曾说,赡养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与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孝敬父母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释什么是孝时还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不必为自己其他方面担忧,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全部。
为人处世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智慧,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达了与人相处时应保持和谐但又保留个性差异的态度。“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强调了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谐是孔子仁礼思想的核心之一,而为了实现和谐,孔子提倡“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中庸》的注释中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是阐述人际关系和处事原则,避免走向极端,而是获得恰到好处的平衡。“中”是实现和谐的基础,过度或不足都不利于和谐。有些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折中主义,不注重原则。然而,孔子曾经说过:“乡原,德之贼也”,指出那些沾染俗世、追求利益的人,不讲原则,只追求取悦众人的“好好先生”是值得反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是反对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者。因此,认为中庸之道不注重原则的观点是对其误解和偏见。
为政之道。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在它周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将政治归结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为政以德首先要求当政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第一次购买电脑的时候,寝室里突然多出了五台电脑。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电脑放在最方便、最安全的位置。由于每个人对电脑的使用时间和方式不同,寝室里经常发生冲突,电脑布局模式也不断更改,导致寝室失去了温暖的氛围,让人感到闷闷不乐。后来,大家冷静下来,开始考虑对方的需求,互相道歉并做出让步。最终,我们制定了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终于重归于好,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收获,而仅有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带来危险。《论语》中这句格言提醒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牢记。我们所处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并且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会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但是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相对较少。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的知识。
今年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归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区的孩子们在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些什么呢?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与山区的经济发展、家庭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缺乏现代化产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山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而农田劳作和临时打工成为了他们常见的选择。然而,当地的学校教育却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尽管学校资源有限,但通过学习,孩子们可以获得文化科普知识、基础数理化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这些知识无论是对他们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关注山区教育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项目,帮助提高山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捐赠图书、教学用具等方式,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此外,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学业水平和职业技能。总之,虽然山区的孩子们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关注教育问题并积极参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帮助,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前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今天听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片段的讲座,感觉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孔子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但他的思想却还在感动着今天的我们。当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知道学什么的时候,孔子给我们指明了道路。那些善意的、真实的、重要的东西才值的我们学习。当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于浮躁时,他又告诉我们要自省。在我们教育者困惑于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时,孔子提出的
“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前的教育者都是高高在上的,孔子却教育我们要不耻下问。
这就需要教育者放低姿态,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孔子却能对不同的弟子施与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时代就有了,而今天的我们还在为高考抹杀着学生的个性,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而现实生活中却上演者读书就是一切的闹剧,君不见这几年高考状元的报道遍地都是,如果孔子回到今天的时代不知作何感想。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之道,教育我们要对人恭敬,那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就这一点上看,今天我们的学生对老师、父母恭敬了吗?可能回答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对人要诚信,这看似谁都懂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得,考试作弊屡见不鲜,甚至有老师帮忙作弊的,我们的教育者都丧失了诚信之心,那未来的教育还有没有出路呢。
孔圣人的教育理念很高深,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学习。他的情怀很朴素,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与西方不同,海外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专一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可溶传导出来的饱和向心力。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悍。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意念锻造这样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平和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起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外交政策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师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人格结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元:“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那种可能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之下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作为一位教师,我已经和《论语》打交道多次了。在我的眼里,《论语》就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带来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学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处世和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量。如今,我们经常讨论什么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事是对的或者错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好与坏的辨别,而是取决于我们在何时去做这件事情,或者我们将这件事做到何种程度。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界限,就能避免出现问题。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向他请教:如何以德报怨。我们经常听说有些人,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他们,他们依然保持善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品格在孔子那里应该受到赞赏。然而,孔子却反问他:“那你要用什么方式回报别人的善意呢?”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用德行来回应了怨恨,那么他还剩下什么可以回报对方的恩惠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德报德。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的平和态度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每天面对着一张张崭新、渴望知识的稚嫩小脸,我明白他们尚年幼,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因此,我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教育他们,并且对他们充满信心,从内心中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在我职业道路上,我也将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与同事和谐相处,并尽好我的本职工作。这样,我相信能够倾注真心去教育学生,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自信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灵之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没有谁能够保证背后无人议论,也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人的指责。”在我们一生中,赞誉与谴责始终伴随着我们。越是有名气的人,越难逃避这个现实。今天你可以被捧得很高,明天却可能被踩得很低。甚至连已经去世的人也不能幸免。孔子曾说:“对于别人的评价,何必全信呢?如果有人对我赞美,那么一定也会有人对我诋毁。”所以,不必在意他人的攻讦或者吹捧。如果有人过分捧你,肯定是出于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高度推崇他,并非真心敬仰,而是利用他的学说来束缚民众的思想,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因此,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看清表面下隐藏的真相。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低,嘴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谁也无法左右他人的评价。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时,你应该保持心平气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另外一句名言是:“我们不应该困扰于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孔子还说:“我们不要怨恨天命,也不要责备他人,只要虚心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了解我的人就是天赐的机缘啊!”这些名言的意思是,即使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你也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与其浪费时间去回击别人的指责,不如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埋怨天命,也不要责怪他人,而是要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因为真正的才华终将闪耀出来!
孔子曾说过,判断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精准地射中靶心,而无需去看箭是否穿过了目标。这个表面上简单的句子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对他人过于苛刻,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
《论语》对于我个人来说带来了全新的人生观和工作热情,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宽容。在人与人之间,宽容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宽容就像催化剂,能够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就像润滑剂,可以调节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宽容就像一种清新剂,能让人感到舒适、温馨和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它是指引我未来人生道路的绿灯。选择宽容,即选择积累财富!读懂《论语》,就读懂了人生的真谛!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读完《论语》后,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同样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读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倾听朱先生的授课,我对《论语》和整个儒学产生了深刻的转变。我领悟到孔子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有着相似之处。下面是我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
二、学佛前读《论语》,是为了学术研究,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语录体著作显得琐碎,大多是一些道德教训,而且不明确其主旨和结构层次。经过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儒家学问的核心是心性,也被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将其称为良知,“无善无恶的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的是心的行动。认知善恶就是良知,以善去除恶是格物。”而在《论语》中,多用仁来指代这种心性。仁是我们最原始的面目,是真正的主宰,只是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孔子的学说就是围绕着仁展开的,他一生的使命是让众生回归仁的特性。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说:“他活着,度日如年,他的身体、岁月、人生,都在于志向学习、对学问充满热爱、对道德操守充满向往和追求的无尽中。他的愤怒、快乐也都在其中。除此之外,其他都可以忘却……因此,孔子毕生……其实只是一个志向学习、对道德充满热爱和追求的人而已。”子曰:“参呀,我的道是贯彻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的道,就是忠诚和宽容。”这个“一”实际上就是指仁,曾子之所以解释为“忠诚和宽容”,是因为仁是道的本质,而忠诚和宽容则是体现道的修行方法,由于道的本质难以言传,所以曾子从修行方法的角度解释;而且,忠诚和宽容也是进入仁的本质之门。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变得容易理解了,《论语》全篇实际上都在阐述着这个仁的概念。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
在朱先生的课上,我对《论语》的结构和层次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先生认为,《论语》的编排是根据《周易》来进行的。听到这个观点,我感到非常新奇,但通过朱先生的讲解,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基于此,我从我所研究的美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将《论语》视为一本美学书籍,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统一,也是美的本质所在。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论语》第一篇可以看作是大道的美,道即乾卦,是宇宙的本体;第二篇可以看作是大德的美,德即坤卦,是行为的准则;第三篇可以看作是礼乐的美,礼乐以仁为核心才能展现其美,如果人不具备仁的品质,那么礼何以成立?乐又如何能被称作美?第四篇则涵盖了大仁的美,第五篇强调了修养的美,第六篇关注内省的美,第七篇探讨了师道的美,第八和第九篇则阐述了德行的美,而第十篇展现了孔子气质和风度的美。而每一篇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比如第二篇从第18至21章中讨论了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责,说明了各个方面的协调对于政治和谐的重要性。在朱先生的课堂上,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讲解得非常清楚,使整部《论语》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
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在《论语》中,孔子展示了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我最深受触动的是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各异,必然存在着各种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十根手指的长度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他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快乐与成就。正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各具所长,这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果。《论语》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只有通过“温故”,我们才能真正地“知新”,也只有真正“知新”,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快乐的教师之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是繁琐而劳心的。在这个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如何寻找快乐,并在清贫中保持尊严和内心的愉悦呢?这需要我们在内心中建立一个快乐的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孔子在《论语》中告诉学生如何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未必贫穷而快乐,富裕而重视礼仪的人。”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论语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位教师,我已经和《论语》打交道多次了。在我的眼里,《论语》就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带来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学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处世和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量。如今,我们经常讨论什么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事是对的或者错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好与坏的辨别,而是取决于我们在何时去做这件事情,或者我们将这件事做到何种程度。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界限,就能避免出现问题。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向他请教:如何以德报怨。我们经常听说有些人,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他们,他们依然保持善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品格在孔子那里应该受到赞赏。然而,孔子却反问他:“那你要用什么方式回报别人的善意呢?”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用德行来回应了怨恨,那么他还剩下什么可以回报对方的恩惠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德报德。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的平和态度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每天面对着一张张崭新、渴望知识的稚嫩小脸,我明白他们尚年幼,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因此,我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教育他们,并且对他们充满信心,从内心中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在我职业道路上,我也将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与同事和谐相处,并尽好我的本职工作。这样,我相信能够倾注真心去教育学生,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自信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灵之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没有谁能够保证背后无人议论,也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人的指责。”在我们一生中,赞誉与谴责始终伴随着我们。越是有名气的人,越难逃避这个现实。今天你可以被捧得很高,明天却可能被踩得很低。甚至连已经去世的人也不能幸免。孔子曾说:“对于别人的评价,何必全信呢?如果有人对我赞美,那么一定也会有人对我诋毁。”所以,不必在意他人的攻讦或者吹捧。如果有人过分捧你,肯定是出于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高度推崇他,并非真心敬仰,而是利用他的学说来束缚民众的思想,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因此,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看清表面下隐藏的真相。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低,嘴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谁也无法左右他人的评价。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时,你应该保持心平气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另外一句名言是:“我们不应该困扰于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孔子还说:“我们不要怨恨天命,也不要责备他人,只要虚心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了解我的人就是天赐的机缘啊!”这些名言的意思是,即使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你也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与其浪费时间去回击别人的指责,不如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埋怨天命,也不要责怪他人,而是要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因为真正的才华终将闪耀出来!
孔子曾说过,判断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精准地射中靶心,而无需去看箭是否穿过了目标。这个表面上简单的句子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对他人过于苛刻,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
《论语》对于我个人来说带来了全新的人生观和工作热情,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宽容。在人与人之间,宽容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宽容就像催化剂,能够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就像润滑剂,可以调节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宽容就像一种清新剂,能让人感到舒适、温馨和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它是指引我未来人生道路的绿灯。选择宽容,即选择积累财富!读懂《论语》,就读懂了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