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霹雳娇娃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2)
2019《霹雳娇娃》观看体会
二十一世纪初,《霹雳娇娃》横空出世,在好莱坞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老版的《霹雳娇娃》作为以多个人物担当主角的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对片中三个女主人公清晰、明确的定位。
身材消瘦并拥有大长腿、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的娜塔莉,在片中被定位为傻白甜的形象,
而对于身材较为丰满、面庞看起来较为成熟的狄伦,则以性感的面貌出现在影片中。
而有着小眼睛、黑头发,看起来就比较犀利、严肃的Alex,则在片中担当起科学狂人的角色。
聪明、美丽是这三个女主人公共同的特点,在共同特点之下,确定的则是不同的角色定位,这使三个人物形象在片中都相当的出彩,或者就银幕和影院观众来说,这三个人物形象无比的具有基于男性视点的诱惑力。
老实说,《霹雳娇娃》这一IP,将之放置于整个好莱坞的IP市场而言:它本身的存在感,并没有特别的突出,或者换句话说,这一IP本身就没有多少所谓的粉丝基础。
《霹雳娇娃》(2019版)的上映,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无非是奔着女性观众群体而来的,目标性十分的明确。
21世纪,女性随着消费能力的逐步提高,出现了所谓后消费主义下的“她经济”时代,在“她经济”时代下,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个体消费者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多。
或者换句话说,早年间,电影基于男性观众所建立的“观影机制”正在逐步被瓦解,伴随而来的则是“新的观影相互关系”的发展,具体的表现则是电影银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的角色,而这些女性角色也开始摆脱了片中“男性意识”的压迫,或者出于男性意识对于女性角色的臆想。
比如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形象”、或者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她们便是最好的关于早期好莱坞电影的女性的最佳论证,当然,老版的《霹雳娇娃》当然也不例外。
基于电影心理学的层面,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一直以来,男性在电影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或者说,在旧好莱坞时代,电影中的男性和女性都以其固化式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之上,男性或英俊、或潇洒不羁、或荷尔蒙爆棚、或以英雄形象示人,而女性则多被冠之以“花瓶”、“蛇蝎女”的形象。
而“她经济”时代来临之后,这一固有的模式,逐步被以一种新兴的观影关系所呈现,为此,好莱坞电影市场也相应地做出了改变,因此,出现了诸如最近的《霹雳娇娃》(2019版)、《神奇女侠》等迎合女性观众的电影。
于是,《霹雳娇娃》(2019版)一方面将女性主角引入了传统上为男性的侦探故事,这就与前些年的《神奇女侠》一样,成为了第二波美国女权的旗帜,而另一方面,动作/侦探类型,或者说现存的绝大多数商业电影依然是以男性观众为主要收看群体,富有魅力的女主们和花样翻新的变装元素,依然保持着具有时代特点的物化女性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一开场,萨拜娜即用某种诱惑式的,带有某种挑逗的行为降低目标的警惕心,从而将之制服,而在女性特工的训练中,一直以来,“女性的身体便是最好的武器”的经验观念便一直存在、作用于整个的女性特工的训练之中。
而《霹雳娇娃》(2019版)的开头无疑是验证了这一点,另外,这一电影的开场无疑也是为整个电影将“男性”视为所谓的“对手”、或者说是某种“恶魔化”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对于“男性中心”的一种冲击的尝试,导演试图通过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向世界,或者说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传递一种“女性已然崛起,不再屈居于男性之下”的一种信号。
同时,透过片头片尾的字幕,我们可以得知,无论电影的导演,还是编剧,伊丽莎白·班克斯皆有参与其中,而电影的故事也是以女性角色为主,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电影。
但这是否就已是“大女权主义”,红颜秀影在这里不置可否,但就个人而言,电影已然是越过了上个世纪,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人造的女性”的概念之后,所催生出的女性主义批判研究所界定的女性作为第二性与男性之间的“不平等”,但尝试“平等”的关系。
事实上,自女性主义诞生以来,其本质就是一场结束于性别、剥削、歧视和压迫,从而促进阶级达到“平等”的运动,但是一直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却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作为第二性别与男性中心的某种二元对抗。
红颜秀影之所以用“对抗”这个词,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者之间,在某种社会的推动力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识层面的拉锯与抗争,或者说是“非暴力”的权利的对抗,并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相应的电影,这些电影均以某种特定化的视点来审视另一性别。
比如那些为了彰显女性的电影:《末路狂花》、《三个孤独无助的女人》以及《霹雳娇娃》(2019版)、《惊奇队长》等等。
在上文中,我们说到,在《霹雳娇娃》(2019版)中,整个故事被引入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为中心的侦探动作故事类型之中,却将女性和男性的位置做了明显地互换,将女性引入到男性的位置之上,由此我们看到,在电影中,由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所饰演的博斯利自以为一切计划天衣无缝,却被作为演员的伊丽莎白·班克斯所饰演的博斯利看穿并算计,而“博斯利”作为一种组织代号,在电影中被意化成了一种“模糊性别”的符号化的存在。
此外,作为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特意作了一个很俗套的反转,也就是让萨拜娜和简误解伊丽莎白·班克斯所饰演的博斯利是作为幕后黑手的存在,但是这样一个反转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里所明确的意义却是“女性不再是之前所谓的‘蛇蝎的’或‘被拯救’的固有的‘物化’形象”,女性同样可以作为正面的形象来示人,那怕是处在一种‘见不得人的特工’形象之下。
另外,在埃琳娜被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所饰演的博斯利带走之后,在办公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被片中效忠于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所饰演的博斯利的职业杀手故意套上颈项圈来加以羞辱,这里有意无意所对标的正是在社会现实中,女性在“爱”的话语权中一种屈从的指涉,而作为代价,那个职业杀手最后的结局是被简推下楼,被冰锥穿透身体而亡,在这里,这根冰锥在某种意义上所喻指的正是男性一直以来作为“权力中心”的、特有的“器官”,这无疑是女性主义对男性中心的最好的“宣战”手段之一。
其实,作为观众而言,在看完了全篇“酣畅淋漓”的对女性的展现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如何达到“两性之间的关于性别/话语权的构建”,而并非是对着满屏的“肉色”尽显遐想!
2019《霹雳娇娃》观看感想
新版《霹雳娇娃》既像是顺应《超能敢死队》和《瞒天过海:美人计》这类女性阵容重启电影风潮的结果,又像是与这一趋势平行存在的产物。因为在《超能敢死队》和《瞒天过海:美人计》中超自然捉鬼队和抢劫罗汉团都发生了性别转换,但查理的天使们显然一直都是女性。不过,编剧兼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的颠覆性在于改变了老版的男性凝视定位,呈现了一部娱乐性十足,偶尔依然轻佻的动作片,不仅口头上宣扬女权,但确实赋予了角色女性力量。
很大程度上,新版《霹雳娇娃》就像今年索尼的另一部续集电影《黑衣人:全球追缉》一样,与其说是重启,不如说是对该系列的延续和扩张。如今,“查理的天使”隶属于机构庞大、分部遍布全球的汤森侦探社,这次的三位主角萨拜娜(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简(埃拉·巴林斯卡饰),和新手艾琳娜(娜奥米·斯科特饰)只是其中一个三人特别小组。影片重新解释了天使的职能,不仅从事卧底间谍活动,执行暴力行动,而且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女性团体,无缝地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时刻关注着其成员。
年轻有为的工程师艾琳娜为扎克伯格式的科技狂人亚历山大·布罗克(山姆·克拉弗林饰)设计了一款清洁能源系统,但她发现该系统存在隐患。警告无果后,她决定揭发该装置可能会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致各路杀手和黑市买家都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天使简和萨拜娜受命前来接洽,尽管她们两人之间还存在隔阂,但依然有能力确保艾琳娜不会成为这场高科技武器争夺战的牺牲品。
这几位聪明伶俐的年轻天使的直系负责人并非帕特里克·斯图尔特饰演的博斯利(这个代号相当于一种职称),尽管他和蔼可亲,像父亲一样,而且是神秘的查理的代理人之一,但他马上就要退休了——影片借以回顾了从1970年代电视剧到2000年代电影至今该系列的演员变换。既然这次由全女性主导,那么天使的上司也顺理成章换成了一位女性博斯利,由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亲自饰演。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性别转换,这部电影同时还展现了汤森侦探社由在世界各地指导着各自的天使小队的众多博斯利所组成的全球网络。此外,班克斯的角色还是第一位被提升为博斯利的天使。
在博斯利的经验指导和他们的私人厨师兼心理治疗师兼武器专家圣人(路易斯·赫拉尔多·门德斯饰)的悉心照料下,天使们拥有了对付坏蛋所需的一切资源和技能。但由于这是一部起源电影,所以这支天使小队此次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在从汉堡到伊斯坦布尔,先后潜入科技公司和名流舞会,争夺武器化设备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
一开始时她们彼此不搭调,自然难以实现有效协作,不过看起来很有趣。以她们不同的服装为例。70年代的剧版《查理的天使》因为过于挑逗性的装扮而饱受诟病, 2000年《霹雳天使》三位主角的造型像天命真女组合一样变幻莫测,而新版《霹雳娇娃》三人组合并非简单的时尚混搭。每个成员的穿着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在赛马场那场戏中,简进行战术准备,艾琳娜活出了梦寐以求的新风采,萨拜娜则伪装成身着粉红色制服的骑师,尽显令人愉悦的中性美。
这些天使相互补充,但也都习惯于追求面面俱到——或者至少足以独当一面,同时仍然能够意识到各自的缺陷。萨拜娜承认自己很麻烦,但她的潇洒气质和即兴发挥的能力无人能及。(斯图尔特本人在电影中非常抢眼,轻松饰演出了萨拜娜古怪的酷爽个性,就像本色出演一样。)简作为前军情六处特工,与萨拜娜的阳光率直形成鲜明对比,行动起来专业而高效。但是,她一板一眼的作风往往会使团队合作的时机落空,导致她经常跟不上新队友们的节奏。
一旦她们成功找到了相互合作的默契,情况就明显改观了,而这也具体反应了这部电影在处理男性凝视问题上相比老版电影的先进高明之处。新版《霹雳娇娃》没有用牵强的借口让这些天使换上比基尼或内衣造型,但不可否认她们仍然很火辣。当简最终面对那个把这次任务变成个人恩怨的冷血杀手而愤怒反击时,当萨拜娜因为任务最终发生转折而欢欣鼓舞时,当艾琳娜一边用一只手操作电脑远程遥控,一边用另一只手挥舞数据线抽打坏蛋时,无疑都很有魅力。她们都没有被物化,凭着个人魅力充满活力地使自己给彼此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像《瞒天过海:美人计》中在百货商场偷化妆品、在慈善晚宴上抢劫珠宝的情节一样,《霹雳娇娃》也很善于铺陈女性更敏感的细节,例如,伊斯坦布尔的旁支情节涉及到了未婚妈妈偷渡和足部水疗(以及中国快递品牌)。与同样迎合女性观众的《魔力麦克》截然相反,《霹雳娇娃》并不是将女性观众带进一个秘密俱乐部,而更像是揭开一层面纱,让她们喜悦地发现自己熟悉的面孔。片头世界各地的小女孩生龙活虎的蒙太奇,和结尾大量名人客串的彩蛋,似乎都在断言,每个女孩都可以很强大、每个强大的女人可以成为(或可能是)一个天使。
不过,尽管这部电影在宏观上传达了这种非常有价值的正能量信息,但在细节上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三个天使的个人弧线。虽然有一些精彩瞬间巧妙地凸显了男权社会对于哪些女性受关注,哪些女性被无视的偏见,但天使们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动力付诸实际去改变这一现状,仅仅是利用了这种偏见。他们的老板也是如此;虽然汤森侦探社已经扩张成了国际组织,但依然固守着长久不变的家长式结构。
但愿接下来能够顺利推出续集。不管怎样,这场嬉戏狂欢的喜剧冒险为我们呈现了四个完全不同的女性,见证他们学习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将信任交托在队友手中。更重要的是,影片鼓励年轻观众不要照搬这些金发女郎,黑发女郎,红发女郎,黑人女孩,酷儿女孩,天才女孩的模样,而是从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当仁不让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新天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