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

新华分享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1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我被一种力量和精神感动。这是一部心灵读物,它可以带领你走进内心,了解自己,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部书是能轻松阅读的通俗版,但请不要因此而轻视它,它可以健全您的心智、改善您的生活,让您更快地走出困境、渡过危机。

这部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前三本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在美国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南战士兵提供治疗,其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的一系列伟大著作。第四本作者托马斯.摩尔,也是美国人,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问题,坚定地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部书英文一本,翻译后中文版是有四本:

第一本主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用沟通与理解的语气,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引导我们去享受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派克告诉世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第二本书的主题是勇敢的面对谎言。派克大胆地揭露人性深处的谎言,也直指自己国家的弊病。由于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懒惰和恐惧,所以面对问题和痛苦,人们常常会选择逃避,用谎言来麻痹自己的意识。被压抑进潜意识的痛苦,则会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纠缠我们。所以,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谎言,依靠爱的力量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

第三本书的主题是与心灵对话。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要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处在不同层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小心而灵活的对待它们。

第四本书的主题是心灵地图。正像书的副标题一样,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作者告诫要让心灵得到关怀,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最终会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相信通过努力的心灵迟早会凝聚成那块神秘的“哲人之石”,成为人格的坚实核心。

这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表达的方式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读了这部书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心理的治疗更不是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就象作者所说:“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书中能作为勉励、自省的言语很多。每个人看后的收获都会有所不同,我毫无保留的推荐,希望更多人走上心灵成熟之旅。

这部书从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考虑尽量原味的问题,所以有些语句读起来会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优美,但我觉得不影响阅读的效果。

受此书的影响,引起我关注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早在两千年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对心理学的注重。三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刘劭著有《人物志》一书中,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懦,并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美国学者施罗克曾将它翻译成英文,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出版,向西方介绍了刘劭的思想。南北朝时期学问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十分关注儿童的心智发展,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做有详细记载,这种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婴儿发展量表的先导。

我国咨询心理学由于抗日战争和“”的影响,发展几次受到摧残,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学的教材和心理咨询和治疗用的测量表都来源于西方。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将更有自己中国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越来越多。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2

周末参加了花生妈妈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悦读。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在育儿方面也看了不少书,基本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看什么。有些教育经典也看了几遍,结果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何育儿圣经所说的从大的道理,比如爱、放手、信任,到小的细节,比如不要陪孩子写作业等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屡战屡败,挫败感倍增,从而怀疑自己的情商和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育儿书,是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最后深入到哲学宗教信仰层面的探讨自我成长的书。

多年三代同居的温馨和纠葛,过渡到夫妻二人独立养育,从全职后初期的忧郁、彷徨到现在的坦然和积极的面对,回首过往,虽然前路漫漫,却已经看到了自我个性的多面,那些被光彩掩盖多时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正是我从孩子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现在重又慢慢开始关爱,就如我要不断地学会呵护那些弱小的性情。这个过程可能是披荆斩棘、困难重重,也许是我从此书中收获最大,也是走此道路的意义所在。

和各位妈妈交流,一个话题一句话就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育儿的方法也都不是放之四海的经典,不要迷信什么虎妈羊爸的道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只有找到你们一起协调的频率,自会奏出属于你们的旋律。这旋律中除了悠扬的曲调也会有如暴风骤雨般的强音,时而的忧郁时而的欢快,唯有这般,才是丰富的变奏曲。

别人驭儿之“术”可以借鉴,但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旋律——不能失“道”。缺少爱的“术”是功利主义的操纵和控制,而盲目的爱又会导向束手无策的迷茫和放纵。所以虎妈和羊爸也都是别人家的爸妈,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都会有看到“别人家孩子”时的自责,转手就把压力放在孩子头上,殊不知孩子和自己身上都背负着大大的包袱。我们一直在前行,拉着孩子的手,直到放手目送让他去远方。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3

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看到一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我的意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生孩子,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想被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去爱别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去爱人;我们爱孩子,是因为自己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如果我们常常对人说,你看看我对你多好、看看我有多爱你,那么,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爱这个人,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我们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这个人有多好!我这样还不值得你来爱我吗?!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学生说,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因为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话。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对学生“好”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好”,让学生考得更好、做得更优秀,然后我们也会被认为是优秀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好”,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想被人认为是“优秀”的需求。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评价你的教学,你还会对学生“付出”那么多吗?你还会对学生那么“好”吗?发自内心、对学生无条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好,不用我们多说,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学,只是因为觉得地理教学还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如何将一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会不愿意听课、会捣乱,会没人听课,我的心情就会很差,我在课堂上就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断研究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将课上得更精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难道不是吗?当我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吗?当我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中获益。一个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老师,是很难教出一群快乐、幸福的学生的。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别再说“我怎么怎么努力,是为了你们”这样虚伪的话了。说实话,现在的我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脸红。

对儿子,我也要慢慢进化成绝不说这句话。是为他好、还是为我自己舒服,不用说出来,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4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开篇的一句话,如果你能领悟这句话并有自己的感受的话,你的人生必定已经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当我们了解人生艰难背后的意义,我们也就会体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开篇第一部分讲的是自律,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讲到父母的过错,父母的关注与重视,将给予孩子自尊自爱,也就是建立良好的价值感。一个有强烈价值感的人才会去更好的约束自我,实现自律。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都有轻微神经宫能症和人格失调,所谓神经宫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都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这里面还提到了,缺少关爱的孩子自惭形愧,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神经宫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而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地图,才能循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

人不仅对别人撒谎,也对自己说谎。但很多时候我们又需要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实也就成了压抑,所谓自律其实是一种弹性的应对方式,正如对孩子的教育,惩罚性引导和关注同样重要,这样才可以建立正确的规则。万物无不是一种柔性平衡。也许《道德经》中的无为才是一种最高境界,没有控制与被控制,不强加个人的偏见,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扬要过简单的生活,但是,你体味过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简单么?这种无思考的吃饭、睡觉、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种无知呢?你无知,又怎知这种简单生活是最快乐的呢?这种选择仅仅表明你没有选择吧了。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难重重”,派克先生在开篇先点明了这句话,意味深长。作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生涯的心理医生,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我很赞同。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5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后感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忙,因此写下读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务必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明白这样不好,但是一向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构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好处的成长。那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职责,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务必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明白“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忙。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好处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齐,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明白前面的路之后怎样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6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

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7

一直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面对饿,面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待成长就要面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对,然后接受。

作者说过,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任何的放弃在一定高度上说都是放弃自我--放弃速度、放弃情感、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面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对然后接受,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观后感)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 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 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面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面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温 暖的陽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面对,才可以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500字篇8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客观存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是我们唯一可选的路。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很大的助力。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许多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灵的痛苦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则是最好的人选,他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决定。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下做决定,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譬如说,两位将军各带一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位将军眼里,一万名士兵不过是战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将军看来,士兵不仅仅是作战的工具,他们个个都是独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临生死关头,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策呢?也许你认为心智成熟的人,绝不会成为前面那位将军。但很明显,答案就是前者,因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经历的痛苦。类似上述情形,也会发生在企业主、医生、教师、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学会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19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