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古代没有暖气靠什么

梓炫分享

古代没有暖气靠火墙,翻开历史会发现,古人过冬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的取暖方法更是比今人想象的更多、更妙。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秦朝时,在贵族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

古代没有暖气靠什么

古代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靠“火墙”来实现房屋采暖。“火墙”就是一种内部中空的墙体,冬天的时候可以在里面放上柴火,然后把墙烧热使得整个屋子都变得暖和。“火墙”诞生于秦汉时期,西汉武帝时期就有一座建有“火墙”的宫殿。因为这座宫殿的墙上还涂满了捣碎的花椒作为保温层,所以称为“椒房殿”。

到了明代营造紫禁城的时候,工匠们为了保证冬季紫禁城内的供暖,特意设计了四通八达的火道。这些火道隐藏在地底下和墙壁内,天气一变暖就可以为各个宫殿供暖,每年冬季都要消耗巨量的煤炭,因此只有皇家才能享受这种供暖系统,民间多数是用火炕这种“火墙”的衍生品来实现房屋采暖。

古代取暖神器有哪些

1、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火盆也是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条件好的用精致的火盆,条件差一些的用简朴的泥盆。这个经济实用的工具在古代给无数家庭带去了冬日温暖。

2、汤婆子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ǎo)”、“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3、手炉

白居易的一首诗《问刘十九》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描写的是当时相对富裕的人家,已经用上精致的手炉。

明代时期,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也更加小巧,可放在袖中。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古建筑取暖措施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这样的记述:“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房屋,建筑外观厚重庄严。”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房屋坐北朝南,各个房屋围合而成的院落,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

门窗皆朝向内院,均在南面,这样迎合了太阳光入射方向,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采光面积,充分增加了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西面也会设窗,等日落西斜也可以得到阳光的照耀。

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古建筑,便可在冬季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可避免寒风的侵袭。

古建筑采用木构架结构,即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具有优良的保温效果。屋顶通常都是层层铺设的瓦片,可以有效地阻挡冷风的入侵。

墙体内部除砖砌还灌注灰浆,这样的墙体不但保温性能好,而且蓄热能力强,避免了建筑对外过度导热,使其即使有数个洞口与外界相通也冬暖夏凉。

古建筑主要的取暖设施还有火炕、火地、火墙。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火炕是用土坯或砖砌而成,炕下有用砖砌成的烟道可以生火,生成的烟火顺烟道排出。火炕为在建筑内取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火地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在平地上向下挖出烟道,烟道上分设出若干出烟小孔到散热层从而达到取暖的效果。

火源不是煤,而是烧热的炭火,这样不仅热效率高,热气持久且没有烟尘,还省去了在室内占地安装烟囱。冬天将烧好的炭推进烟道,人在屋子里就像在暖炕上一样。

根据火炕和火地的原理,满族人还创造了火墙。火墙就是利用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采暖的设备,和火炕类似。比起火炕,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空间更加立体,而墙体的构造也要求更高。


    18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