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心得感想5篇_学习李大钊精神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一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撰文号召全国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今天是李大钊诞辰130周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大钊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心得
缅怀先烈,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李大钊革命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青年时代,多灾多难的祖国激发他忧国忧民之心。辛亥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他发出“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益于吾民也”的感叹,下定决心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求学日本期间,恰逢日本军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的“二十一条”,他弃学归国投入反对复辟封建帝制的抗争,毫不后悔因此而被学校除名。他认为国家强大是人民幸福的保障,爱国就应是“智者竭其智,勇者竭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成城。”热爱祖国是他的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是他自觉的思想和行动。
在探索如何解救危难的中国的问题,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得以树立的第一位奠基人。李大钊认定: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因此,他最早昭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光明缉熙之运,惟待吾民之意志造之,惟待吾民之辟之。”李大钊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大钊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充分体现在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他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坚定地信仰使他从容地为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诚如陈独秀所说,李大钊“是一位坚贞卓绝的社会主义战士。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好好先生,像个教私塾的人,从实质上看,他生平的言行,诚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真言实语,毫无虚饰。”
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坚定地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创新思想。他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了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多次使用“与时俱进”、“与进俱变”、“与时俱化”这样的词语,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和检验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把握其时代性、科学性和规律性。
二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的高尚品德。
李大钊把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中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改写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书赠友人和亲属,后来,人们正是用它来表述李大钊的人品。
李大钊的道德和操守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风质朴,俭朴清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在北京大学任职图书馆主任、教授,当时每月120银元的收入足可以养活四、五十口人的家庭,但李大钊却经常倾家纾难,大部分收入用来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致使夫人赵纫兰难为无米之炊,校长蔡元培不得不指定学校发薪水时要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赵纫兰居家度日之用。《晨报》报道说:李大钊死后,“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益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李之乐亭原籍,家业毫无。生前唯知努力学问,不事生产,平素又极俭朴,故境状萧条。”李大钊就义后,当时的急务是收殓、安放,仅仅一元钱的全部家当根本无法承担,还是北大同事梁漱溟、蒋梦麟等和友人章士钊、吴弱男夫妇相助,集资置办了棺木,将烈士遗体装殓入棺。
李大钊的高尚品德还体现在他的宽厚和包容,他主张不同观点的相互包容。他说:“一面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衡量一切事物的发展,“不必从同,且不能从同,不可从同”。这种包容是扬弃,经由鉴别而实现的包容,才能“有容乃大”。包容就是理解差异、认同差异、保留差异,求同存异,采取宽厚的心境、宽容的态度、宽松的环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念和文化,在“存异”中“求同”。李大钊发起、参加、指导、顾问的社团活动很多,他总是以大气,温和,包容,自由,平等的态度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全面地体现在他如父亲仁爱般的对青年群体人生观的启蒙、如导师般的对进步社团的关怀和对青年的引导与指点之中。李大钊的风范和作风,正如陈毅同志的赞誉:“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刘半农在为安葬李大钊撰写的碑文这样写道:“君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的伟大的人格风范,永远是一切革命者学习的楷模。
三
今天,我们的国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继续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梦想,谱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就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奋勇前进,努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要学习李大钊树立坚定信念。李大钊为中国寻找到了一条“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解决”和“直接行动”构成李大钊思想的核心理念,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富强中国。我们要传承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学习李大钊理论结合实际,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与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国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要学习李大钊时刻关注百姓疾苦,认真解决好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民的期盼,实现政府意识的这种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李大钊提醒我们,融入群众之中,才有高尚生活,人民满意,人民高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过程。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更加关注民生,让全国各族人民分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9李大钊诞辰130周年体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6月14日,在庆祝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之际,唐山市人民医院在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弘扬李大钊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张丽娜教授应邀授课。
张丽娜教授以“弘扬李大钊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将党课内容分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质是永葆革命精神”“崇高的李大钊革命精神”“学习李大钊精神,做勇担职责使命的共产党员”三部分展开,并对李大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民请命的精神”“对信仰矢志不移的精神”“不断探索的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进行了详细讲解。张教授通过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一段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故事,刻画出一位伟大党员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课宣讲生动,内容立意高、寓意深、指导性强,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党课,使与会者受益匪浅。特别是“李大钊精神”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国为民精神给予了很好地阐释,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唐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于广秋出席活动并讲话。于广秋表示,张教授的讲座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很好的一堂党课,使与会者受益匪浅。特别是“李大钊精神”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国为民精神给予了很好地阐释,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已经展开,根据医院党建工作和党员队伍思想状况实际,此项教育活动统抓思想、指导实践,尤其在当前医院发展进程中,使全员思想得到提炼,意志、品质得到升华,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大家凝心聚力,为把医院建设得更好不懈努力。在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之际,抓好一系列党建工作,是全院党员的重要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使命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空洞的。今后,医院要围绕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及爱国、爱党、爱院、爱岗为中心开展一系列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各支部要按照党委安排,抓好工作,推动医院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接下来,该院将围绕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及爱国、爱党、爱院、爱岗为中心开展一系列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各支部要按照党委安排,抓好工作,推动医院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医疗事业增光添彩,造福患者。
2019李大钊诞辰130周年感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先生的这幅对联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先生是慈爱的父亲,是一流学者,是杰出的教育家,是勇敢的革命家。
9月18、19日,在东郊记忆演艺中心,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将在成都首演。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音乐剧《大钊先生》以全新的戏剧结构方式,重述历史,重返梦开始的地方,重申青春的意义,重构历史、梦想、青春与新时代的关联。更是深情演绎了李大钊先生为劳苦大众奔走、为理想信念奋斗牺牲的壮志情怀。
据了解,该剧为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而这次作为“2019年第25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中的重要剧目,也是首次在成都举行演出。
《大钊先生》用热血谱就壮丽诗篇
《大钊先生》由北大师生编剧、导演和出演,以全新的戏剧结构方式,选取李大钊面对绞刑架这一时点为切口,重述历史、铺陈情感,串联起李大钊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与思想,以北大人的视角解读出全新的大钊先生。
据了解,音乐剧分为三幕,在审判、行刑的叙事过程中穿插李大钊对北大学生的言传身教、与妻子儿女的脉脉温情、给工友伙伴的无私帮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在绞刑架前,李大钊从容地选择为他所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用热血谱就了一首壮丽诗篇。
该剧导演、北大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周映辰介绍,这部作品在创作中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先后修改了10多稿。“大钊先生用热血谱写了一首关于青春的诗篇,值得永远吟诵。我们希望能把他对时代的奉献完美展现给观众。”至于从李大钊就义前的刑场来做切入点,引出各色人物,回顾大钊先生革命而壮烈的一生。周映辰强调:“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处理好这个主旋律题材,如何在革命历史和艺术表达之间寻找到合适的艺术性表达,让观众平稳接受而不是生硬说教,是我们每一个主创时时需要思考的命题。”
“通过这次演出,我觉得自己真正走进了大钊先生的内心,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崇高和对信仰的坚定”。李大钊的扮演者、北大艺术学院音乐剧研究中心学生蔡鹏说,“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多看看这个民族来时的路,就会在今天更有担当和责任” 。
用音乐剧呈现李大钊精神
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从历史与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片段,用艺术化的手法提炼、创作而成。
据了解,《大钊先生》剧组建成初期,全体成员到李大钊故居和李大钊纪念馆采风,对人物进行深入了解。第二幕审判中出现的紫丁香,就是导演周映辰看见大钊先生故居旁边的丁香树,产生灵感,增加了李大钊夫妇的爱情主题。
李大钊的孙女李乐群女士从音乐剧的启动仪式开始就全程相伴,她表示:“通过音乐剧来呈现李大钊精神,这是一种形式创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既然是音乐剧,音乐方面自然很重要。据了解,《大钊先生》词曲方面特邀作家李洱、作曲家舒楠创作,舒楠曾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等影视作品作曲。“看到《你是一个樵夫》这首歌词我很激动,能打动我的主旋律歌词很少,李洱先生创作的这首歌词就是我想要的。”舒楠感慨道。
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孙鸣笛看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本土化是需要努力的方向。而音乐剧《大钊先生》的创作方向、创作思路对于音乐剧“中国性”的探索就具有代表意义。
“该剧有音乐剧的基础,但又是用中国故事、中国语言、中国音乐完成的。虽然它并不是完美的,其中也有需要进一步调整的地方,但是它已经为中国音乐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式,它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理念,可以看作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一个方向。”孙鸣笛坦言。
2019李大钊诞辰130周年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正是李大钊一生光辉足迹和心路历程的写照。李大钊短短38岁的一生,不但用他的铁肩担负起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道义,还用他的一双妙手撰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不禁要问,李大钊在其短暂的38个春秋里为什么能够问鼎知识的峰巅,铸就人生的辉煌?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李大钊是如何认识和判断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的呢?他认为20世纪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世纪,是包括妇女解放在内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的世纪。他在1919年1月5日的《新纪元》中说:“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应该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如何解放自己呢?解放的主体是谁?他在《真正的解放》中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后的人人》中说:“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做专职皇帝的奴隶了。”
李大钊所理解的解放就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说的“彻底的解放”。这首先表现在,他说的解放是包括妇女解放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1919年10月15日他在《妇女解放与Democracy》中说:“有了妇女解放,真正的Democracy才能实现。没有妇女解放的Democracy,断不是真正的Democracy。”
其次,他所说的解放是一个包括“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在内的人的全面的解放。他在1919年10月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说:“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等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李大钊所理解的解放实质上就是人类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基础是经济解放、物质解放。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提出了“两种文化运动”的主张,“一个是精神改造的运动,一个是物质改造的运动”。他说:“共产主义非只主张政治的改革,其中尚含有经济的革命。社会革命为整个的革命,非部分的革命。”
李大钊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是对时代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李大钊对时代大势的认识,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践履,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具有“与时代共进退的革命担当精神”。
李大钊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李大钊精神包含五个方面,这就是与时代共进退的担当精神,与劳工大众共命运的平民精神,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使命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解放,其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阅读李大钊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在李大钊的思想中具有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地位。李大钊在1920年12月写的《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这就坚持了群众史观,反对了精英史观、英雄史观和宗教史观。在这样的视野下,世界就是群众的世界、平民的世界,历史也就是群众创造的历史、平民创造的历史。所以,他说:“现在已是我们世界的平民的时代了,我们应该自觉我们的势力,快赶联合起来,应我们生活上的需要,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
他认为,孙中山的失败就在于他一度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找不到革命的依靠力量。在与《莫斯科工人报》记者的谈话中,李大钊说:“如果南方政府不寻求工农的支持,敌人可能不费什么力气就把它推翻。”和孙中山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工农群众看作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李大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向工农大众解释国内战争的起因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将把这些群众组织起来,以进行阶级和民族的决战。”
为说明工人和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李大钊在1924年九月、十月间又写下了两篇文章,《中国内战与中国农民》和《中国内战与工人阶级》。
李大钊还对工人阶级做出了考察,可贵的是,他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他提出“全国的革命者联合起来”,但联合起来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他在《中国内战与工人阶级》中说,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农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已经日益觉醒。“在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懂得了谁是他们受苦受难的罪魁,谁是他们的敌人;它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中国民族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责任。”“中国工人团体、共产党同全体工人一道,应当成为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斗争中的先锋队。”
李大钊还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早在1920年他就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做民众的先驱,民众做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做民众运动的先驱者。”这就是“知识阶级的胜利”!
李大钊在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时,把眼光首先投向了工农大众,认为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中国工人团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先锋队,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他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开始于谁,在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我认为,最早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该是李大钊。
早在1919年8月17日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已经较为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李大钊所讲的社会运动,就是要用“理想的主义”作指导,来“研究实际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理想和主义是共性,但其应用则表现出特殊性,因而会因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不同而不同。他说:“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的两面。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此。”“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一个学说离不开“环绕着他的实境”,离不开“时代环境”。学说会随着时代和实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针对胡适把学说说成是“死的”的观点,指出:“材料虽是死的,若是用当也未尝不可把他变成活的。”把死材料“变成活的”内容,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在1921年1月27日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反对简单地发展“实业”,认为“在现存制度下不可能发展实业”,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旧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实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大钊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的方法”。这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作为“共性”的社会主义与作为“个性”的各国实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主义会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的思想,李大钊早在1914年就提出来了。他于1914年11月10日在《甲寅》杂志第一卷第4号上发表了《国情》一文,主张“宪法”要依据中国“近今之国情”,而不能依据“往昔之国情”。
这都表明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同时也表明他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发展理论的求实精神。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李大钊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更重要的是践履了自己的学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中,李大钊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上街散发传单,并积极奔走联络社会各界营救被捕入狱的陈独秀,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系统地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他说:“因为有了假冒牌号的人,我就愈发应该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就种.种问题研究实用的方法,好去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免得阿猫阿狗、鹦鹉、留声机来混我们,骗大家。” “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在李大钊的影响、引导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
李大钊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他所具有的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在狱中为了保护同志而包揽了全部责任,身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奉系军阀不顾社会各界的谴责和社会名流的呼吁,于4月28日使用“三绞处决”法残酷杀害了一代英华,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40分钟。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李大钊生于天下无道的时代,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身体力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忠实地践履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是李大钊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李大钊创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使得他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成为20世纪初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李大钊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担当精神、平民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革命精神,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李大钊诞辰130周年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也是对党忠诚的重要体现。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担当精神既是他高尚道德情操和伟大人格力量的凝聚,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勇敢前行的精神动力。李大钊为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矢志不渝地努力于民族解放的事业。李大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勇敢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艰巨使命。他不怕流血牺牲,投身于救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的事业中。“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影响和感召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担当精神表现为深切的忧患意识、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深邃的历史使命感,这在李大钊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为了民族的复兴,他“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炼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李大钊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的信仰和价值观,是他终生不渝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他把救国救民这一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大钊等同志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他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拯救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紧密联系,并为之积极践行、矢志不渝。
李大钊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不遗余力地操劳奔波,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誓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才能够“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实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他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以大无畏的精神舍生取义。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李大钊的担当精神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对人民具有无比深沉的大爱情怀和牺牲精神。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他认为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就要付出牺牲。他曾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怀有广济天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他生活俭朴,反对奢靡。他济贫扶危,仗义疏财。当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倾囊而出,拿出工资进行资助;当贫困的青年学生需要帮助时,他慷慨解囊进行扶助;当同胞和国际友人遇到困难时,他热心捐助以解危困。正因为如此,使得自家的生活难以为继。在他牺牲后,家里的物品只值一元钱,“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令人垂泪。他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高尚风范,崇俭戒奢、俭朴清廉的廉洁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弘扬担当精神,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