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俊武的事迹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心得
年过九旬的老人,与石油炼化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只为初心不改的“石油梦”;进入耄耋之年的老者,回望成功足迹,感恩时代际遇的同时,胸中依旧燃烧着工作的激情……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陈俊武的事迹,筚路蓝缕辟海疆的拼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令人由衷钦佩信仰的光芒、信念的炙热、信心的力量。
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俊武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国家建设,还是怀揣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抑或是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催开我国炼油技术的首朵“金花”,陈俊武都以国家需要为使命,始终涵养家国情怀,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并坚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才得以开创出我国炼油化工技术领域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信仰决定价值观念,理想决定精神状态,石化管道人当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奋斗精神,把本职工作放到国家、企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才能以小我成就大我,以萤火之光照亮身下的一方土地。
信念是奋斗的罗盘。“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吃一、看二、眼观三,创新的带头人就是要不断发现和思考新的问题”……陈俊武把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牢牢地钉在他的工作岗位上,用不懈奋斗、大胆创新收获着属于他最初的梦想。在打造世界一流管道物流公司的阶梯上,梦想拾级而上,仿佛瞬息即达。但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多少个石化管道人日夜不息的脚步,蕴含了多少个日夜交替的酸甜苦辣:从第一条原油大动脉的建成到目前横跨14个省市的38条输油管道输送原油,从40年前最初的仪征中转油港码头到现如今多个30万吨级、45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投用……正是凭借管道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意志品格,常怀进取之心。时间的阶梯不断丈量出石化管道一个又一个梦想,管道事业蓬勃发展的宽阔大道上,处处都有砥砺前行的追梦人。
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多年来,陈俊武直面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自我加压、持续探索,推动了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不畏技术复杂、资料缺乏等困难,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创性地研发技术,实现催化裂化技术跨越式发展。“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奋进在漫漫追梦路,面对长程的追寻、沿途的坎坷,我们怎样去坚守初心的真诚,触摸心底的愿景?不管你是初踏岗位的大学实习生,还是在岗位坚守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员工;不论你是在企业转型发展逐浪前行的科技工作者,还是扎根基层挥洒汗水的基层干部,惟有坚定乘势而上的决心,激发攻坚克难的信心,勇往直前,方能为公司的前行助力。或许你的努力只是点滴,但涓滴努力终将形成凝聚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直抵共同的梦想。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学习
7月16日,中国石化在北京举行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6名报告团成员用切身的经历、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陈俊武坚守初心使命、科技报国七十载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现场和分会场近万名干部员工。这是中国石化通过正反面典型教育,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70年来,中国从依靠“洋油”到成为炼油技术强国,中国石化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陈俊武等老一辈炼油化工科学家功不可没。92岁的陈俊武院士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七十载,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他坚持自主创新,主持完成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技术,把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手中。他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在研究课题、教书育人,是石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代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先进典型。
报告会上,陈俊武的六位同事和学生,分享了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所具有的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忠于使命、敢于担当的风骨,精细严谨、开拓创新的精神,授业解惑、培育英才的故事,严于律己、可亲可敬的形象。青年员工代表刘倩说:“作为新时代的石化青年,我们一定以陈俊武院士为榜样,接过科学发展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92岁的陈俊武在洛阳通过视频发表了人生感悟,一是不忘初心、科技报国,二是牢记使命、贵在实干,三是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他说,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其中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一般也不过四五十年。人生苦短,对社会的“奉献”大于索取,人生活得才有意义。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表示,举办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目的是深化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对标先进典型找差距、明方向、抓整改、促提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生动实践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他要求全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不断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焕发奋斗激情,全力推进实施“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打造世界一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向着世界一流奋勇迈进,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体会
连日来,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党委按照集团公司《关于深入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的决定》和《关于近期学习宣传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要求,做到“三结合”,迅速部署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活动,营造“学先进、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结合形势任务教育,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该厂党委把学习陈俊武与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和局、分公司、采油三厂职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了解掌握集团公司党组关于“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的战略部署和奋力开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要求;了解掌握局、分公司、采油厂提质增效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展示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结合岗位开展大讨论,不断增强干部员工高质量发展意识。该厂利用厂报《远航》、微信等形式推送集团公司党组学习决定以及《中国石化报》刊发的长篇通讯,要求全体员工学习。在此基础上,该厂党委组织各支部召开大讨论,广大干部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谈心得,明确今后工作努力目标。广大技术干部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立命之本,一定要搞好油藏分析,提出有效措施,保持产量稳定; 管理干部表示要发扬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服务生产工作;一线员工表示要立足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精心维护装置设备,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结合基础管理提升年,不断增强干部员工“岗位建功立业”使命感。该厂党委结合2019年为“基础管理提升年”,开展“立足‘三基’,管理上台阶”活动,要求干部员工精细管理,夯实基础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抓好油气稳产、降本增效、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开创智能效益先锋采油厂建设新局面。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感想
神清目明、亲和平淡,7月15日,记者在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见到了他,与想象中的鲐背老人不太一样。工作70年,历经无数艰难,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走过人生千山万水,如今依然热心于国家的能源事业。
他,就是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任经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息息相关;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潜心研究石油替代能源战略,担负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以育人为己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难题不一定都是拦路虎”
1927年,陈俊武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儿时练就的心算和速记天赋再加上独立思考的习惯让陈俊武在学生时代就获得“神童”的赞誉。1948年,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来到辽宁矿务局,参加了人造石油工厂的恢复工作。 从此陈俊武走南闯北、日以继夜、持续创新,一干就是70年。
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然而彼时中国的炼油工业技术十分落后。1961年冬,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决定自力更生开展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局面。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的关键工艺技术,催化裂化装置一直是炼油厂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这类装置当时在全世界也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国外公司封锁。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一人见过催化裂化装置,面对的资料仅仅是国外的几张流程图表。而且当时我国正处在“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要攻克这一课题,何其难也。
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大量查阅近10年的英、俄等国的文献资料,反复琢磨。为了汲取国外经验,陈俊武两次赴国外考察。白天,他参观装置,仔细观察,千方百计多方搜集资料。晚上,他伏案整理,将大脑储存的数据、图表及技术上的点点滴滴一一归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在短期内学会了西班牙语,笔译了操作规程等资料,并担任口译。
回国后,陈俊武组织大家开始了施工图设计,国外的资料仅能作为参考,大部分设备必须由我国自行研制。一套催化装置,设备不下几十台,仪表上百套,大小阀门数千个,工艺管线近两万米,千头万绪,异常复杂,而设计必须实现工程的万无一失。
怎么办?
唯有迎难而上!
陈俊武在装置的设计、运转中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随后的攻关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和同事们历经四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中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攻关的第一朵金花,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8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舍弃诸多工程公司,而选择了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原因就是陈俊武在那里。期间,陈俊武五下现场,每个星期都要听一次汇报,他知道远在陕西华县的每一个试验细节,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成套技术)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在短短五年时间,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产能已占中国烯烃产能的20%,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新兴产业。
聪明、勤奋是同事们对陈俊武的一致评价。陈俊武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工作中他先后学习了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 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昱说:“我们用计算器计算的速度,还赶不上陈院士的心算速度。”
从业70年,一个个难题被陈俊武攻克。对此,陈俊武的回答是,“难题不一定是拦路虎,关键是你要有面对难题的勇气,更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一直在前进,创新思想一直没有停”
在同事们的眼中,陈俊武不仅是一位“学霸”院士,更是一位时刻充满创新思想的革新能手。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是否必要的问题。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一台风机一晚上就节省了25度电。此举开创了技术革新先河,轰动全厂,而陈俊武的创新之路从此也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上级又一次组织炼油技术攻关,陈俊武被任命为催化裂化攻关组组长,承担着两大攻关任务,一个是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六五”重大攻关项目。而另一项同步进行的任务是在上海炼油厂新建一套新型催化裂化装置。
在这之前,上海炼油厂对原有的催化装置进行改造,采纳了陈俊武的后置烧焦罐方案取得成功。时任上海炼油厂总工程师朱仁义开玩笑地对陈俊武说:“陈老总,我这人可贪心不足,你那同轴式我想要,烧罐式我也想要……”
在湖南回上海的船上,面对餐桌上的红烧鲤鱼,陈俊武却为这句玩笑话又一次陷入苦思冥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忽然,一个奇思妙想点亮了他的思维,何不把同轴式和焦罐式嫁接在一起,二者取长补短呢?一个快速床与湍流床气固并流串联烧焦方案诞生了。
1985年,陈俊武组织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在石家庄炼油厂投产成功,次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上海炼油厂新型催化裂化装置顺利投产,证明了新的再生技术具有很大特色,可以推广应用。1994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授权,成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的第一个发明专利。
这样的例子在陈俊武的经历中越来越多,也正是靠着这种永不满足的持续创新精神,陈俊武和几代人,一个目标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上层楼,引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建成催化裂化装置上百套,总加工能力上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
天资和后天的勤奋让陈俊武得以在更多领域施展才智。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现实,陈俊武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联合中科院的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还与同事们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开发,在煤制烯烃领域指导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记者问这些创新成果的奥秘,他说:“我一直在前进,创新思想一直没有停!”
“我愿在有生之年多培养些后备人才 ”
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事,在中国石化流传很广。
不是教师,却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1992年1月,离开领导岗位的陈俊武,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他找到了相关领导和部门宣传自己带徒的想法,“我的知识属于祖国,我愿在有生之年为公司多培养些后备人才。”
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陈俊武在创办洛阳工程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开办起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
问他为什么要举办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他的回答简单又让人感动,设计院和研究院的专家和人才多,用不着他去讲课,但企业的技术骨干成天在装置上转,他们最了解装置的技术状况和数据。领导视察和设计研究院的人去现场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人注意提高和培训这些骨干,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就相当于提升了催化裂化水平。
所谓“全新”研修班,主要体现在“大作业”上。学员要按照教学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这项任务被学员们称作“大作业”,一两年才能完成。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陈俊武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地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他自己演算的数据、列的表格比学生的还要多。
陈俊武对学员们说:“我教给你们怎么思考,我教你们从哪里着手思考的方法。”
研修班一共办了四期,凡经历“大作业”磨炼的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他们从陈俊武那里学会了思维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思考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问题,从而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对此,中国石化科技部原副主任徐惠感触颇深:“陈院士的高研班不仅教会我们掌握催化裂化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很好的方法论,让我们在工作中对其他技术工作也能得心应手。”
不仅在中石化系统内部,20世纪80年代,陈俊武还担任了几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培养了一批研究生。2009年至今,他帮助郑州大学开展生物运输燃料研究和开发,而且不取分文报酬。郑州大学以他6年来的相关费用为基础创建了“陈俊武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聪明、亲和、客观严谨、身体力行、淡泊名利”是陈俊武的“关门弟子”——刘昱对导师的评价。在近20年的合作中,在刘昱的心中,陈俊武不仅传授给她知识,更是教会自己如何做人。
她告诉记者:“前阵子,陈院士生病住院,他不愿意麻烦工作人员,都是自己在外面解决吃饭问题。认识他20年了,始终是这样的平易近人。”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陈俊武还为催化裂化技术著书立言,填补我国长期以来的空白。1995年,由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付梓,170万字的内容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工业实践和相关情况,不仅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在世界上也称得上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与陈俊武共事30年,他说,“陈俊武院士不仅是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而且他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境界,已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正激励我们石化人不断成长。”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有感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没有停顿。”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在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一生的事业作了总结。那一刻,不知他是否想起七十年前求学时写在日记里的誓言:“外面的世界与我何干……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
两段话穿越时空呼应在一起。七十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这位老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可鉴春秋,可昭日月。
前不久,这位年届九十高龄的老人刚刚度过自己的生日。他说:“回忆逝水年华,事业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
这位以身许国七十年的老人的肺腑之言,足令闻者动容,知者溅泪。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说:“陈俊武院士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境界也已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石化人不断前进。”
科技创新无止歇
“我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谈起创新,已是鲐背之年的陈俊武露出孩子一样的笑容:“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现状算是得天独厚,一辈子搞科研是我最大的乐趣。”
1948年7月,21岁的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几经辗转,终于1949年12月入职辽宁抚顺矿务局。从此,他满胸满腹的才华在新中国的化工事业里有了用武之地。他的一个“小点子”使车间每台风机每晚省电25千瓦时,他参考俄文资料“现学现卖”的一个新方案让装置加工能力提升20%……
1961年,34岁的陈俊武担纲设计被誉为“五朵金花”(即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之一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4年后,我国首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
1982年,陈俊武提出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同年,他主持承担了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和采用自主技术建设一套全新催化裂化装置两大任务。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1994年,该技术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
陈俊武和他的战友们引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化为满园锦绣。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建成催化裂化装置上百套,总加工能力上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
陈俊武的创新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人们看到了他一次次的成功,他却毫不避讳一路上的失败,并勇于承担责任。此外,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人肃然起敬。当记者向他请教某些领域的问题时,他摇摇头,干脆地说“我对此并不了解”,而没有片言只语的遮掩。
创新无止歇。直到10多年前,年事已高的陈俊武仍提出:“在今后五到十年,我仍可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具体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二是探讨能够胜任的宏观战略性课题,并愿意为此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能源领域拓新天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科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开展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的研究,并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共同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来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原油价格节节攀升下煤基甲醇制烯烃广阔的市场前景,促成了公司与对方的合作。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并于2010年8月在包头建成世界首套DMTO工业示范装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陈俊武还指导完成了DMTO-Ⅱ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烃分离技术、DMTO与烯烃分离一体化等新技术开发。
2014年12月,首套100万吨进料的DMTO装置在山东神达建成投产;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当年2月,首套DMTO-Ⅱ工业示范装置在陕西蒲城投产。
短短五年间,陈俊武和他的团队研发的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功地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著书育人谱新篇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陈俊武不仅将一生奉献给了化工,还一直在播撒更多的“种子”。他是这个春天里的大树,也是这片热土上的园丁。
1992年1月,陈俊武离开企业领导岗位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著书育人之中。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在先实验创办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进的基础上,又开办过了4期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要按照教课中的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进行工艺和工程计算,作出针对性分析研究。这项任务被学员称为“大作业”,大约一到两年才能完成。
经历“大作业”磨练的学员纷纷成长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培训辅导,陈俊武不但不计报酬,还为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陈俊武的“关门弟子”——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昱追忆往事,不禁真情流露。
教书育人的同时,陈俊武还尝试将他多年积累的经验著书遗世。1995年,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正式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触专著,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
中国石化出版社副社长黄志华表示:“陈俊武院士在我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以《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最具代表性,1995年出版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2015年第三版。十年修订一次,连续三版都由同一个作者担当主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