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

泽璇分享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1

最近有幸读了吴非老是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能感受到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有个性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体验?虽说教师不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的阅读视野都比不上学生又怎么可以引领学生呢?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的路伸向何处。如果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有学生“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你才能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使自己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使自己的风格之树悄然生长。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还要善于思考。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不邯郸学步、不墨守陈规、死守教条,不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我们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同样我们教师自己也不能“死教书”“教死书”。

“如果教师是跪着,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以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肩负起振兴中华和复兴伟大民族的重任呢?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他要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一个不愿思考的教师只能是一个庸师,思考的目的不是作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捕捉自己点滴的思维火花,逐步让它明亮起来,指引着你的实践之路。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需要学会创新。创新不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我们可以学习之,敬仰之,但那一定是经过我们的理性之光烛照的思维的精华。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如果简单的学习和复制,你只能是一个赝品。创新就是要梳理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创立自己的教学理论。

中国人已经有几千年“跪”的历史了,在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今天,我们该学会“站立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保持独特而恒久的魅力,也才能培养更多的“站立着”的公民。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2

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

这本书是《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随着深入的研读压抑感油然而生,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

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

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

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3

最近重读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书序中的两句话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教育学生做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尽”这个“责”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个“站直了的人”,能够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如果教师的课堂仅仅止于复述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见解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是“跪着教书”,学生也很难成为一个“站直了的人”。

下面笔者仅就语文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摆脱教参依赖,学会说“我认为”

备课,作为上课前的准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信对于不少教师来说,所谓“备课”就等于是备教参,而且还可能就只备一种教参。教参就是教学参考,备教参本来无可非议,怕的是慢慢地教学参考变成了教学标准答案,教师不再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教学资料,不再对课文去深入挖掘,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其结果就是,多元教学变成了一元教学,课堂本应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思维变成了指定性单一思维,批判意识没了,质疑精神少了。笔者就曾因为没有专门配套的教参,而且新教材选文中很多又是之前没教过的新面孔,一时压力陡增,手忙脚乱。因为没有教参,所有教学环节教师都必须独立去做,所以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忙于读课文、查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我不再受限于某一家之言,我会把自己的见解和诸家观点进行糅合,最后呈现给学生的是内化了别人观点的“我认为”。

二、多读书,勤反思

教师要成长,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厚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功底。充电的途径有很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沉下心,多读书。读书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可以为了某一个问题、某一篇文章读书;可以为了某一种教学理论、某一个教学技术读书;也可以为了自己整个教育修养、专业修养、人生修养读书。

与教师成长相随相伴的还有教师的教学反思。林崇德教授曾在他《教育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在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而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调控,即反思。林教授还提出著名的“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离优秀教师更接近”。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教育随笔,开教育博客,建教学档案袋等。教学反思写法也很灵活,只要能够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和体会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方式,都是可选的形式。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如此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4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读书》。这本书里并没有讲什么晦涩难懂的教育原理,都是吴非老师在这几十年的教育感受。而读完此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在此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开篇第一章《永不凋零的玫瑰》,吴非老师谈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一个教育故事——苏霍梅林斯基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摘花,就问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小女孩回答说,她要把玫瑰给她的奶奶。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非但没有批评小女孩,反而是帮小女孩摘了两朵最大的玫瑰,奖励这个孩子。因为他认为这个小孩懂得爱。

吴非老师在这文章中写到他把这个故事的前半段选出来让学生去续写,学生都续写成教育家去教育孩子不要采摘花朵,要爱护公物。吴非这个时候,感到我们的教育缺乏爱,都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反而让学生内心中的花朵已经凋零。想想,我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告诉学生不要去损害公物,好像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虽然我们种种禁令,虽然我们种种惩罚措施,但学生依然会去踩草坪,依然会去摁走廊的开关。我想正如吴非老师所说,“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花”。这样的教育才能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孩子。

在书中,吴非老师谈到了很多关于教师成长的事例。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篇就是《只要肯读书》。吴非老师在书中说到教师的成长,讲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讲到现在的老师很少去读书,这个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是经常见到的。

就在我读《不跪着读书》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看到之后,说,你还真当回事呢?意思就是,你还把教书当回事。我想,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教师如何能成长呢?一个教师都不把读书当回事,学生又怎么可能把读书当回事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生,我想读书更多的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修养。如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都不愿意去读书,我想我也没什么前途了。我相信吴非老师这句话,“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掩卷深思,吴非老师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教育专家,为什么成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我想他大概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一个愿意去读书,愿意去反思身边的教育现象。我这样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老师,人生道路还很漫长,自己需要更加努力的去阅读,也更加需要去反思,去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钻研,自己才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有所收获。

铭记吴非老师的这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做一个博学多识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做一个挺起脊梁的老师。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5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个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000字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3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

音乐老师必读书目精选21篇

读书心得及感悟怎么做(10篇)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600字左右10篇

制定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读书3分钟心得优秀模板10篇

个人课外阅读计划书

    151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