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决胜时刻》真情实感观后感5篇_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心得体会

家锐2分享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作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决胜时刻》值得大家去认真观看!以下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决胜时刻》观后感一

  首先说明一点,我这里不分析演员角色啥的,就笼统的谈一谈对影片整体镜头以及剧情的看法。

  看到很多人吐槽这电影剧情流水账,除了最后没啥看的等等的话。

  没错,这话确实没讲错。影片是讲的抗日结束后,解放前夕的一个片段。没有那么多交代故事背景,让观众提前知道信息的镜头。但是影片全长近两个半小时,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

  所以,看这部片得提前做预习功课。或者上历史课的时候好好听讲,这样你才会格外有感触以及感动。不过,经受过9年义务教育,甚至于上了大学的我们却是应该有这些共鸣和情怀的。总不能说,看了这么一部影片,唯一感触就是应该呼吁我们爱党爱国爱人民。这只是个大前提,最重要的共鸣不在这里。

  讲个题外话,我曾有次去首博参观,碰巧赶上一层展厅的复兴展(全名是什么记忆太久远,记不清了,大概主题是中华民族复兴一类的)。展厅里有些实物,也有巨幅的画作。因为个人爱好原因,我对那些挂在墙上的油画关注比较多。那种带有历史色调的暖黄色,较高的饱和度,鲜艳明亮,或者昏暗。很多画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教科书某一页上有过插图。

  那么,让我最为震撼的点究竟是什么呢?

  在影片播放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内心也莫名的升起了熟悉感。所以当我意识到,它的构图,它的色调和人物站位等等,是完全比照这那些油画进行复原的时候,那种感动无法言喻。

  我简单列举几个镜头,估计大家也会有印象。

  毛主席端着杯子迎着光站在窗前。

  在战壕上几个人一起立起五星红旗。(这个教科书上就有绝对不会陌生)

  更多的我就不多说了,自己发现会更加惊喜(其实我也记不太清了,但是这种镜头应该不下两位数)。影片中无缝接入了这些画面,让历史书中的无数场景动了起来,有了延伸和追溯,是真的令人眼眶一热。这就是这两个多小时给我最大的震撼。

  除此之外,导演的镜头很会讲话,影片整体镜头很舒服,角度非常好,有很多细节镜头。升格镜头和全景放的非常直击人心。尤其是渡江那一段,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一个小高潮。

  让我唯一有点跳戏的就是。。。小女孩哭的时候。这么讲有点不太好,但是本来很伤感的事,小朋友一嚎我瞬间想到了自家妹妹,半点伤感都莫得了。

  大家都会感动的点,我就不再多提了,这些小小的感动和共鸣,一点一点汇聚成了最后我们一起看到片尾复原镜头的深深感触,最终的一个情绪高潮,然后影片就戛然而止莫得了。我就一口气提在嗓子眼给闷回去了。。。

  《决胜时刻》观后感二

  影片讲述的这段关键时期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陌生,却罕有影视作品像这部片子一样深刻而细致地刻画。作为文科生,我之前接触到的教材里对其着墨相比其他并不算多,这次影片也让我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受益良多。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对伟人物、大时代的细刻画、小塑造,比如毛主席的形象在影片中就很细腻,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恢弘场面,也有与女儿捕捉麻雀,助攻警卫员追女孩,街边品尝小吃,学说英语等很多生活中的温暖细节,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领导人,很容易就产生了极强的亲切感和共情。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黄景瑜扮演的警卫队长陈有富,作为主席身边的警卫员他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塑造的很成功,查人办案时的严肃谨慎,跟主席相处时的呆萌可爱,面对播音员时的青涩却又热烈,战友牺牲时的强忍悲痛,每一面都演出了每一面的特点,小表情小动作小眼神拿捏的恰到好处,使陈有富这个人物生动立体,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片中像陈有富一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也穿插了属于那个时代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情感历程,极大地丰富了影片。主席和梅兰芳先生的交谈第一次让我有流泪的感觉,是战火纷飞中对文化艺术来之不易的尊重惺惺相惜。田二桥护旗牺牲和任弼时同志拉琴的场景是两大泪点,不同人物用不同方式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自己,令人热泪盈眶。

  最后彩蛋呈现修复后的珍贵影像足以给观众惊喜,宏大的历史叙述与国家情感令人热血沸腾,相信观众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更强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纵然影片确实有些瑕疵,但在我看来《决胜时刻》还是一部好电影,期待二刷,祝票房大卖。

  《决胜时刻》观后感三

  记忆中第一次进影院看毛主席影片,是自打略懂事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毫无兴趣甚至心有抵触的一种类型片。原因大抵是这类影片从来都只是一张张黑白分明的脸谱,以及对人物被过于神话的反感。

  但这部片子我愿打八分。基本消灭了我之前对此类型片的顾有偏见: 看见了人性而非只是面具,看见了平易近人的伟人们。

  最深刻的两个感受: 1.此片结合之前的影视作品,感受到一条明确的脉络:从以前到现在,对KMT形象的诠释描述逐渐从深黑到黑到深灰甚至灰中有白,强烈感觉到一种随着国家牛逼了带来民族自信的提升。不再需要靠简粗的形象刻画来做自信洗脑,而是开始尽量挖掘呈现立体的形象,交由观众自行判断 2. 看见人性。常凯申取消轰炸,人凤与美龄通话透出人性的一角,文白兄的通透,德邻拒签的无奈。这样的描述更让人信服,更吸引人去一部电影背后来了解更多的历史。

  期望某天开始,我们有信心对CPC的描述从耀眼到纯白到素人白到带点灰......我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也相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与“真实”的历史越来越贴近的新中国类型片。

  《决胜时刻》观后感四

  总体来说很好,比《建军大业》好,离《建国大业》这样的神作还差一点点的水平。

  光线运用的很好,双清别墅里人们的身上仿佛有一种温暖的光,金色的光柔和而温暖,让我想起了《重生》里光线的运用。

  里面有很多主席生活中的小故事,帮助身边工作人员解决感情问题确有其事,《红墙内外》里提到主席让人帮身边的卫士介绍对象,那个纸条也是有原型的,有一次列车员因为工作错过了和男朋友的约会,主席就写了个纸条给她,让她给男朋友看,这样两人就不会闹矛盾了。

  虽然我喜欢历史,也读过不少介绍开国领袖的书,但片中也有些我也不知道的细节,比如任弼时会拉小提琴,其实拉小提琴那一段刚出来时我还觉得有些突兀,但后来转场到宋庆龄住所时琴声不绝,如泣如诉,顿时觉得这个片段真是太棒了。

  还有,之前的电影中都没有主席说英语的情节,我也只是知道主席懂些英语,在批示学绘画的人体模特的时候用过model这个英文词,这次电影中主席强调学外语的重要性并说了好几句英文,可能是为了纠正有些人的旧观念,就是主席是代表中国本土的,和“留洋派”有所区别的,甚至于排斥西方文化的,这甚至于在《建军大业》里都有体现,就是主席不会用刀叉,小平教他的情节,但实际上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人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生活环境艰苦,形象灰头土脸,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胸怀全世界,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世界最先进水平,排斥西方事物更不知从何谈起,说是排斥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还差不多,不过这几年有些人已经意识到这种观念的错误,比如我在微博上曾看到一张延安窑洞里的照片,墙上的图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武器,考虑到八路军当时武器的简陋,足见中国共产党人眼界的广阔,志向的远大,这条微博下面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叹,也因此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

  电影中还有主席看梅兰芳唱戏的情节,其中主席对梅兰芳十分尊敬,对京剧艺术十分欣赏,我觉得这个情节是在隐晦地回击之前的一种误解或抹黑,即建国后传统高雅艺术受到革命文化的冲击,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只有刻板单调的革命艺术作品,《霸王别姬》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但实际上旧社会艺人地位低下,而且社会环境混乱,赌博盛行,兵荒马乱,何曾有一日安生日子,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艺人社会地位提高,而且艺术也拥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片中周总理虽然还是不够帅(不是批评刘劲啊,他演的挺好的,只是至今我还没有见过哪个扮演周总理的演员能赶得上总理的风采的),但片中有几处总理怒斥对方的情节非常好,总理不应该只是传统影片中兢兢业业的忠厚长者,也是中共数次起义领导者,是中共特科创始人和长期领导人,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中共军事重要领导人,理应有威严的一面。片中周总理派人把张治中家人接来北平的片段不禁让人感叹,这工作简直做的太到位了,想不留都没借口了,笑。

  李讷太太太太萌了,萌化了,是全片的亮点,田二桥牺牲的那一段容易拍的俗套,但以李讷的哭泣结束这个故事线的剧情安排简直完美,我看的时候也忍不住掉眼泪了。1949年李讷9岁,片中演员7岁,实际这时的李讷会比片中的感觉稍大一点。顺便提一句,主席三个儿女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景象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似乎也不多见。

  影片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情节,比如田二桥将红旗插在阵地上时一个子弹打中了他的胸口,但他坚持着没有倒下,后面的战士陆续涌上来,共同护卫着红旗,田二桥看到红旗没有危险,才慢慢的倒下,看到这一幕时很多史诗般的片段在眼前浮现,充满了艺术震撼力,这样的情节能让人感到编剧导演的用心。

  影片最后开国大典彩色修复镜头一出来就让人激动不已,那些历史人物如此鲜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与前面的电影片段无缝衔接,它们不再是历史书或黑白片中已逝去的身影,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太好,好的简直不真实。

  如果说不足,我觉得情节高潮部分不够突出,如果把开国大典当做高潮,那我总觉得情节的推动不够细致,不够层层深入,还可以提高,和《建国大业》比还是有差距的。铲除国民党特务的这条线有点虎头蛇尾,前面铺垫了很多,让人期待会有一场恶战,但最后抓了几个特务就马上解决问题了,似乎问题解决的过于简单了。有些情节交代的不够清楚,比如宋庆龄走在路上被特务跟踪,那么按理说她到北平是很困难的,要想办法躲开特务,但从后面的欢迎仪式来看似乎她又是非常公开的到达北京的,这里前后情节照应做的不够好。

  选角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有些小问题。黄景瑜的演技还可以,但也差点火候,片中扮演的陈有富不能让人相信是非常老练的老牌特工,感觉还没有国民党的特工人员有经验,这种对比在影片中是很不应该出现的。王丽坤饰演的孟宇作为播音员,但片中声音比较普通,并没有像专业播音员那样悦耳,她虽然在片中一开始不在广播台工作,但也是播音员,声音应该比片中好一些吧。秦岚饰演宋庆龄还是显得太年轻了,《建军大业》的许晴就好一些。张涵予饰演毛人凤不够有说服力啊,这张脸一看就不像反派。

  想到一件事,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领导人群像中似乎刘少奇的形象很少被突出表现过(当然了解任弼时的人更少,但他毕竟去世的早),其他几人我们大概知道他们的脾气秉性和重要事迹,但很少有人知道刘少奇的性格和主要功绩,以后的影视作品是不是可以弥补一下这个缺憾。

  总之这个片子很值得一看,现在热度还不高,希望宣传能上去,票房能高一些吧。

  《决胜时刻》观后感五

  《决胜时刻》刚刚打开豆瓣打算看一下评分,果然如我所料,这种片子是不让评分的,哈哈,默默给打个9.5分。本是冲着陈有富而去,看到四五十分钟的时候已经基本忘了初衷完全被剧情吸引。大概在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要改名儿叫《决胜时刻》呢,明明叫《香山之春1949》会更符合剧情,因为全片都是毛主席在香山时发生的事情,直到后一个小时才get到点。也是完全没有想到看这种片子居然会有泪点,出影院去洗手间一照镜子发现睫毛膏有点糊了😂。三个泪点 1.田二桥牺牲,众多战士用身体将红旗插在了南京的土地上,渡江战役胜利了。 2.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拉小提琴后一个镜头说他在一年后病逝时(在看这个前一直只记得五大书记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唯独记不清任弼时…以后能记住啦) 3.这可以算是《决胜时刻》一个很大的卖点吧。1949年苏联派了17个人来到中国,用彩色胶卷留住了许多珍贵的开国大典的高清影像。整整70年后的今天,决胜时刻剧组修复胶带使我们看到了4k画质彩色的开国大典,看到了真正的毛主席。当毛主席用他带有浓重口音的不标准的普通话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相信所有去看影片的人都会泪目吧(我的后面坐了一个大爷带着他的孙女(应该是孙女,我猜的)在说着“新中国成立啦,真好”)除了这三个应该是大众都会认可的片段,接下来会说几个让我感触颇深的细节。 1.在英国紫石英号攻打南京国民政府边防最后紫石英号军舰上飘起投降的白旗是内心的激动。 2.张治中和周恩来打赌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想要渡江起码要七天但是解放军仅用一天便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在战中因为风向船无法过江,战士们拼死抗帆。 3.毛主席女儿李讷与小战士田二桥的友谊,因为父母陪伴的缺失只有二桥陪着李讷玩耍,在二桥牺牲后留下的小鸟玩具。 4.在南京国名政府被击败,蒋介石等逃往台湾后,周恩来总理力邀张治中留在北平为四万万五千名中国同胞而奋斗,张治中最终选择留下。 5.戴鹏程的饮弹自杀(好像也不是很重要,但我就是影响深刻。)最后有一个我不是很理解的bug。选角好像有点问题。秦岚(1979年,40岁)饰宋庆龄周涛(1968年,51岁)饰宋美龄在只看到宋美龄出场还没感到奇怪,直到秦岚饰演的宋庆龄出场我就想这个导演怕不是有什么毛病吧,周涛怎么看都比秦岚显得老吧,她俩角色互换一下不会更好嘛。

    14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