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
乡村振兴如星星之火,点亮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绽放梦想,乡村美丽,国家才能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一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要怀揣梦想投身新征程,以执着之心践行使命、扛起事业,以奋斗之心干事创业、凝聚力量,有坚守正道的定力、拼搏到底的毅力、勇于创新之力,在青春的赛道上凝聚青年之“力”。
铸牢理想信念,有坚守正道的定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百年赶考路上的“领路旗帜”,是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热血战斗的“精神支柱”,在高山大川前无所畏惧,在分岔路口知步所向,对党忠诚的一颗红心融为不懈拼搏的行动力量,愈战愈勇、不胜不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筑立于心、坚如磐石,为忠诚为党、报效国家注入了磅礴力量。广大青年干部要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在实践磨砺中加强党性修养,在行进之路上能辨黑白是非,能知善恶之别,始终坚守本心与正道,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或是考验,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在疾风大雨来袭时顶得上去,在大风大浪在前时稳住船舵,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锤炼顽强意志,有拼搏到底的毅力。
“充实的日子”从能吃苦开始,“沉实的步子”从能担重开始。青年干部切不可当“温水里的青蛙”,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躬身“战斗场”,在千锤百炼和摸爬滚打中锻造本领。“寒彻骨”中有“梅花香”,“百丈冰”中有“花枝俏”,青年干部当如“凌霜之菊”,无惧风霜之大;如腊月之梅,无惧冰雪压枝,在实践中沉下心、躬下身、迈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之长。具有拼搏精神,才能厚积力量、奋斗出彩,艰苦的环境能克服、艰巨的挑战能战胜,青年干部当以顽强拼搏之心向前向上,不断加强实践的历练,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招商引资等一线工作中,把实践作为最好的“大课堂”,在一堂堂“课”中学好知识、学成本领。
秉持奋斗之心,有踊跃创新的活力。
24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来自900多个日夜的精心钻研,“一飞冲天”的速度与风采来自10余万航天人的矢志攻关,这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让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飞行任务取得优秀的“战绩”。在我们的工作中,一样也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唯有善于创新,才能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注入的是思维的“活水”,投身实践、注重积累汲取的是经验的“热流”,青年干部在工作中要及时梳理思路、善于总结方法,查阅理论书籍、请教身边同事、求教广大群众,集聚众人之智开凿“创新之水”,以“滴水石穿”之功提升创新之能,提升干事创业效率,把群众的事情办得实、办得好、办得快。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二
青年干部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把广阔无垠的乡村作为散发光热的“大舞台”,也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作为“大课堂”,在奋力拼搏中增强奋斗之志、磨砺能力本领,在新的征程中当好“时代先锋”,在“新赛道”上跑出新风采、开创新业绩,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淬炼成金,以不懈奋斗、开拓进取攀登高峰,用好乡村振兴“三种密码”。
乡村沃土“扎得深”,下好赋能“平日功”。办好农村的事情、提升事业的成效,首要的就是要“深扎根”,“根”扎得够深,精神动力才能更足,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才能更实。青年干部要在平时多练习“基本功”,在思考积累中练好创新功底、在实践锻炼中练好解题功底、在勤学书卷中练好理论功底,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练就扎实的本领和过硬的身手,方能在乡村振兴“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担得起,在事业发展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得出来”,更能够“干得出彩”,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当好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建设者”。青年干部要以高度的干事热情投身乡土,一次次实践是技能的“加油站”,是干事的“训练营”,青年干部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当好能干事、干成事的能者。
为民实践“融得进”,凝聚闯干“攻坚力”。要想事业旺起来,为群众办成一件件实事、好事,就要融入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在做,群众在看;我们争着做,群众积极做。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青年干部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困难重重,越是要冲破阻碍、突围困难;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勇于拼搏、持久攻坚,直至抵达目标。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考验,我们要做“闯将”,打响冲锋的鼓点、打好奋进的鼓声,拿出铁打的意志、坚定必胜的决心,把久久为功的耐力拿出来,跑完一程再跑一程,把勇毅与魄力跑出来,把决心和意志跑出来,带动群众一起“跑”,凝聚干事创业的最强力量。
勇走前列“干得好”,激发赶考“精气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一颗恒心、一股恒劲,在奋斗中砥砺志向、激发豪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紧盯“靶向”,以时不我待、不负韶华的激情融入事业,在“淬火熔铸”中锻造力量,在“摸爬滚打”中砥砺斗志,在基层这片大天地尽情发出光热、发挥所长,始终把使命记牢在心,不松劲、不懈怠、不止步,朝着奋斗的目标一往无前、昂扬奋进,把敏捷活跃的思维力、善作善成的行动力用在乡村振兴发展上,积力之所举去奋斗,以走在前列的自觉、以勇立潮头的风范、以使命必达的信念创造出更大的事业业绩。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三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已美满收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她以温暖为主题,虽折射出生活的艰难甚至苦难,却总能让人看到希望、得到力量。作为基层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更应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初心,在稳扎稳打的每一个脚印中笃定前行、向阳而生,为百姓创造更强的时代幸福感。
“茫茫沃野开金堰”,要有“一马当先”的勇气。
周父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在西南支援“大三线”几十年。身为党员的他以身作则,勤于奉献,甘于吃苦,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牺牲小家为大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辈青年做出了榜样。基层干部也应争当农村发展“急先锋”,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去最艰苦的地方,解决群众最困难的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放下自己这个“小我”,扛起人民这个“大我”,用真情和实绩来赢得群众的认可,换取乡村振兴事业的“腾飞”。
“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有“傲雪凌霜”的气节。
周家长子周秉义一直怀揣着入世情怀,组织需要绝不推诿不退缩,时刻不忘改善“光字片”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哪怕被人诬告误解仍然坚守初心一身正气,描绘出了党的干部应有的模样。基层干部来自人民,更应以最强的力量、最大的决心投身于基层建设中。在工作中应笃学不倦,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扎根基层,要奔着问题去,找出方法来,“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业无高卑志当坚”,要有“咽苦吞甘”的恒心。
周秉昆的生活经历更能清晰看见时代的故事,他从木材厂、酱油厂一路奋斗到出版社后勤部,再到出意外后自己成功创业,人生的起伏跌宕并没有让他放弃生活,他和妻子郑娟不论多难都坚守道义和良心,携手为生活努力奋斗,在时代浪潮中脚踏实地、坚韧勇敢,努力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工作的“排头兵”,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唯干唯实为先、苦干实干巧干,在新时代农村广阔的舞台上不断谱写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四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如何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这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青年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希望,必须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要勇当乡村振兴“急先锋”。青年干部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在广阔农村大有作为。要走出办公室,去到田间地头“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投身乡村振兴。要争做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弘扬移风易俗理念,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要争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打响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枪”,在攻坚克难中冲在前、挑重担,高质量完成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尽责,加快创新发展绿色高质量乡村,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面对荆棘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脚踏实地、勇于奋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个战场上、事业中。
要勇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青年干部创新能力强,思维十分活跃,能为乡村振兴赋予蓬勃能量。要深入乡村一线,学会说“群众话”、沾“泥土气”,在扶贫产业开发、村集体经济增收上带领群众实干、苦干,做乡村振兴的奋进者。从乡村的实际出发抓产业、引项目、拓资源、强发展,引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干部要以扎实的工作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做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更要用心琢磨、真心付出,发扬实干肯干、埋头苦干的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乡村振兴中再建新功。
要勇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干部的历史机遇,青年干部要担起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要带头苦干实干,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带着群众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要善于用新潮的思想理念,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和法制宣传,让乡风更加文明,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也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为乡村制定产业规划、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成为乡村产业的“合伙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选调生作为青年人才的储备军,要吃透国情调研这项“入门必修课”,就必须在基层的锻炼中快速成长、贴近群众、了解农村、锻炼才干、锤炼作风,将基层情况摸实摸透,才能为日后的成长,打下牢牢的根基,不负基层好时光。
先明“目标”再“身入”,不做四处碰壁的“基层小白”。
无论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选调生到了乡村,面对乡村振兴、农村治理、基层党建等基层工作,我们都是“小学生”。要保持“空杯”的心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研不是旅行,不能“说走就走”,必须心中有数。要心中有数明主题,调研的成果是为了总结经验、反映问题还是为了推动难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要在“身入”之前明确调研目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选调生是“面对面”接触群众的“话语人”,要做到脚踩泥土、身入院落。想要将国情调研做得好,就必须一步一步走出来,拿出“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踏实和谦逊,耳听八方“察民意”,眼观六路“知民心”。
从“人在身在”到“心在情在”,不做“没有下过基层”的选调生。
驻村的第一步就是“人在身在”,选调生在基层要达到“住村”时长,基层是锻炼能力的大舞台,选调生刚刚走出象牙塔,有着自身的优势,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新事物快。但是,没有经历过基层的历练,在面对复杂局面,尤其在群众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因此,选调生要保持“空杯”和“归零”的心态,实事求是的干出事业、学到本领,不做上行下效的“演员”。“心在情在”就是要用“真情”办事,将自己当成“村里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我们干过的每一件事,百姓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底,无论是在驻村服务百姓,还是完成国情调研,都要“人在、身在、心在、情在”,不动“歪脑筋”、不搞“花心思”,在新时代的“民生试卷”中答出群众满意度的“最高分”。
从“走进家门”到“边聊边问”,打造国情调研优质成果。
国情调研离不开走街串巷,如何贯彻群众路线成为一项难题,一开始下乡走访,我还不敢进百姓的家门,每次进门前,心里都非常忐忑。“进家门”看似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一个陌生人的“突然造访”总会让人感到不适,一开始,每次进门都需要很大的勇气。随着走得越来越多,再加上村书记的四处宣传,村民也对我有所了解,这个时候的工作也就顺利地进入“查实情,听民声”的阶段。这个时候,语言上的转换显得十分重要,学会善用农民群众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这种朴实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可以迅速地拉近距离。交谈的时候也要考虑受访村民的家庭背景,对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都要先摸清情况,再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他们把话匣子打开了,才能写好国情调研报告,如实地反映基层情况。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提到,青年习近平在延川农村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语言关”就是其中之一。不会讲方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疏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许多选调生上岗前最担心的事。不过,自2021年8月份上岗以来,最新一批的选调生也已在基层工作了将近一年,相信大家的语言库里,都已有了不少“土言土语”“土腔土调”,当初对“语言关”的忐忑和忧虑,也早已变成畅通无阻的沟通。然而随着基层工作的横向延伸纵深推进,我发现要真正跨过“语言关”,远远不是学会方言那么简单。
作为基层“小白”和乡村“新鲜人物”,选调生是语言学习者,更应是语言传播者。听懂方言、学讲方言是选调生顺利推进工作的基础,而不是目的。作为基层干部,选调生是政策解读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化身各类专业名词“翻译器”。“监测户、结对帮扶对象、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如何把这些词语说清楚讲明白,把老百姓从“小学生”变成“政策通”,让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同样考验着选调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农村的新生代力量,选调生还需传播青年声音,带去创新语素,激发乡村语言活力。语言交流承载的不只是信息互通的功用,更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碰撞,选调生应多讲乡村调研、讲发展规划、讲政策帮扶、讲资源盘活,要让乡亲们从这些新鲜的语言中,找到乡村发展不一样的灵感,看到乡村振兴不一样的未来。
身着“高学历人才”和“地方父母官”标签,选调生不仅要把话说得好听,更要说得暖心。三句一引典,五句一押韵,这种穿靴戴帽的书生气话语,乍一听高深莫测,仔细琢磨却空洞无物。群众的鲜活思想和生动语言是座富矿,工作中的切身所见和所思所悟更是最有血有肉的素材。选调生说话、写文章,应多多汲取群众语言“营养素”,用好身边事例,讲好基层故事,活泼有趣的同时贴近百姓生活,做到言之有物,站得住根基。应认识到“政策要求”“上级指示”的官方腔调看似无可辩驳,实则软弱无力,说不到群众的心坎里去。只有放下“知识分子”包袱,抹开“政府官员”面子,以真心换真心,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态度,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说出来的话才能暖心窝子,管用有效。
怀揣“八斗之才”和“大赢四方”之势,选调生更需用实际行动成为“最佳辩手”。施展才华展现自我,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基层青年干部的共同追求。努力上进的积极性和突出的自我表达欲望,很容易让选调生迷失自我,误以为能说会道,谈笑风生间便足以指点江山。选调生并非天然的领导者,必须先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业务员”,做行胜于言的实干家。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调生要从基层基础业务入手,做好每份台账,写好每份材料,在信访一线、抗疫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让群众看到选调生的付出与拼搏、实干态度与工作实绩,才能无言胜有言,赢得民心,打好群众基础。
相较于学好方言,选调生在基层讲什么、怎么讲,是基于自身价值体现、释放青年能量、增强群众认同、以实践振兴乡村更严格的语言选择。要真正过好基层语言关,选调生必须先把好乡村特色的“脉”,摸准老百姓的问题“症结”和基层治理的病痛源头,并开好用心用情用力为民的“方”,对症下药,讲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话,才能如鱼得水,与群众打成一片。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学习心得和启示七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对农村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村干部必须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笔者也认为,村干部处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线,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除了必须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外,还要集中精力和力量到乡村振兴上来,既当指战员,又当“急先锋”。
思想认识上强引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好乡村振兴的“魂”就在于村干部要解放思想,带头干,树立思想旗帜和行为标杆,自觉带动党员群众发挥作用;激发百姓新时代的主人翁意识,主动为乡村发展出“点子”;激活群众文艺创造活力,提振村容村貌和人文精神。但是,当前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干部缺乏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思想意识,广大群众不知晓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参与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还是村干部带头作用不明显,自身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缓慢、发展意识不强。因此,村干部要以学习为基础,转变发展理念,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带领广大群众主动谋发展。
谋事干事上下功夫。村干部何以在乡村振兴中当好排头兵、做好“急先锋”?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谋事决心,和“钉钉子”的干事恒心,敢想、敢做、敢当,自觉把乡村振兴的使命记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正所谓“决策在顶端,贯彻在中间,落实在基层”,村干部当仁不让地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挑大梁”,主动学习领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参与谋划,争取一批符合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利于全域绿色协调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增收的好项目,吸引更多人才回乡置业,真正实现以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
担当作为上做表率。“一名党员一盏灯,一名干部一面旗”。村干部理应发挥好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争做行动上的“急先锋”,就是要率先垂范,以上律下,做好表率;就是要敢于担当责任,主动作为;就是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出步子,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争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了解群众的“贴心人”,反应群众意愿的“发言人”。村干部还要自觉在自身队伍中相互扶持,拧成一股绳,做到补台不拆台,形成村干部队伍的合力。
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遍地开花,绝不是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完成的,需要村干部以永不放弃的精神状态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敢于先行先试,勇做“急先锋”,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在乡土中国生根发芽,才能让自己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