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

福萍分享

幸福古村是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乡村振兴,古村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原汁原味又与现代接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一

毕业时,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彷徨迷茫,面对就业不知所措。学院老师给了我就业方向的指引,“你是党员,选调生是个很好的选择,基层是锻炼和磨砺年轻人的好舞台”。经过层层测试、选拔、考察,我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选调生。2019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带着懵懂青涩和兴奋期盼,背起行囊、揣着选调生录用通知书,来到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新渡村报到。两年多的光阴已逝,从初识新渡村的陌生新奇,到村情村貌的脱口而出,我钟情于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与汗水,感慨于遇到的每位同事乡亲、每段平坦或崎岖的人生经历,都是沉甸甸的收获。

“千磨万击还坚劲”,初心如磐再出发。刚到村,由于是中共党员,被任命为村书记助理,同时也分配了5户包保的贫困户,让我顿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为了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我积极主动开展走访调研,尽力做到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认真了解村情概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基本情况,积极协助村书记抓好乡村振兴以及村级事务管理工作,并与当地村干部、驻村队员以及村民们打成一片,大家习惯喊我“小胡”,我的选调生活也从此刻拉开了帷幕。“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正在走上坡路!”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两年多,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告别了校园的宁静无忧,在基层一线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练本领,敢啃“硬骨头”,勇接“烫山芋”,始终做到坚守初心、筑梦前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真细致勇担当。2019年12月2日,组织部门安排我们到安徽省行政学院参加选调生初任培训,这21天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精神深深刻进了我的骨髓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能力。我注重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文件和规范的基层党务知识,同时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在为人民服务中挥洒青春汗水。此外,我也注重提升个人综合文字能力,努力做到静下心、肯钻研、勤练笔、多实践,在共产党员网、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学习强国等国家、省、市媒体发表信息80余篇,着力讲好乡村振兴的“基层故事”,用奋斗之笔绘就最美画卷。

“梅花香自苦寒来”,点滴认可暖人心。刚到村里时,在工作生活上都还是有些不适应,与村书记到各片的农户家里走访,考验的不仅仅是体力,更是与群众交流的真心与智慧。从事公务员这份职业,要以民意为“导航”,以群众满意度为“标杆”,以群众的认可为“荣誉”。基层事务繁琐复杂,大到政策的落实推进,小到家长里短的调解处理,我们要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干活认真,挺实在的小姑娘。”“踏实肯干,挺值得信赖的小姑娘。”每每听到乡亲们的夸赞,字字温暖着我的心,但“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只有在继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

生逢伟大时代,作为新征程下的选调生,要继续以归零之心对待成绩,以居火屋、行漏船之心对待挑战,以夜不能寐之心对待短板,以起而行之、生龙活虎的果敢姿态走好“奋进”青春路,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怀揣着玫瑰色的梦,一路奔涌而上,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二

2月27日,“博士党建指导员”聘任仪式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范家庄乡上下跑村举行。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保定开放大学驻河北省曲阳县上下跑村工作队启动“博士支教计划”,聘请南开大学博士担任上下跑村“党建指导员”;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河北大学博士担任上下跑村“红色课堂辅导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保定开放大学驻上下跑村工作队扎实做好“阵地建设、红色引领、强村富民”三篇文章,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真正把农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点燃“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增力”。

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能最大程度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聘请“博士党建指导员”,发挥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点燃“红色引擎”,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凝心聚力、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一是提升理论素养。通过“提升学历、学习理论、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拧紧村党支部书记“思想开关”,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二是增强治理能力。以村党员干部业务能力提升班为抓手,分领域开设“微课堂”,根据业务需求、工作短板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实战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党课+红色基地”“党课+专题辅导”“党课+特色活动”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党的知识,提升“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持续推进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打造“红色课堂”,为乡村振兴“聚神”。

曲阳县范家庄乡的武家湾红色革命基地,曾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晋察冀军三分区司令部、抗日曲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聂荣臻元帅也曾驻扎在此指挥领导抗日斗争。驻村工作队坚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自觉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打造“红色课堂”并请来博士担任“红色课堂辅导员”。一是开设“红色课堂”。盘活闲置用房,筹措资金配置了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开展“观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唱红色经典、读红色文学”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课堂”打造成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学习、凝聚党员力量、开展教育活动的平台。二是讲好“红色故事”。针对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了“全国劳模讲党史”活动。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采取“线下+线上”双线并行的方式,开展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党史宣讲,让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深植党员干部群众心中。针对全村青少年,开展了“红色故事会”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要求,现已开设5期“红色故事会”,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三是开展红色旅游。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新模式,让红色故事讲起来、红色声音响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联合保定市博约学堂、河北云乡居集团等开展了“红色研学游”“红色一日游”活动,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洗礼的同时,在村里吃、游、购、娱等消费,对扶贫项目和产业发展也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发展“红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是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一是坚持“党建+发展”思路。驻村工作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保定伟业澡巾厂到村里建厂,对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留守妇女等开展缝纫、剪裁等技能培训,今年又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产品种类,目前已吸收20名务工人员到工厂工作,让村民在产业链条中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24000元以上)。二是创新“党建+产业”模式。推行“支部+企业”“支部+专业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引导群众跟着党组织抓产业、调结构、增收入,“抱团”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工作队带领党员干部打造出消费扶贫的“六个一模式”,保证了扶贫项目不受冲击、群众收入不受影响,10个月销售农产品64.23万元,再创新高。三是探索“党建+项目”路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正式发起“相约i-早教”项目,通过开展“3+9+X”新型教学模式和“智慧云课堂”新型载体的示范应用,探索出城市与山区教育资源双线并行共享共建的新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21年10月,上下跑村“相约i-早教”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省仅5个),是全国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在脱贫村开展的乡村振兴项目。

创新“红色载体”,为乡村振兴“添彩”。

驻村工作队不断丰富拓展红色文化平台载体和展现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动起来。一是做好新媒体宣传。紧跟全媒体时代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传播思维,围绕村情实际深挖鲜活素材,多渠道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开通“上下跑”抖音号、视频号,生动、直观讲述“上下跑的故事”。其中,围绕“乡村振兴启动世界冠军代言”和“全省首家农村社区教育‘i-早教实验室’挂牌上下跑村”两个主题制作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0万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做好传统媒体宣传。实现了“电视上有画面、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信息”的舆论环境,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熟悉上下跑村以及沟通情况、推动工作、交流经验、树立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脱贫后的上下跑村,正奋力迈向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保定开放大学驻上下跑村工作队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以更精准、更多元、更高效、更坚实的脚步,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三

说李桥是边镇一点不为过。她是四川省富顺县最边缘的乡镇之一,大片山高林密的疆域紧挨着宜宾市的南溪区。这片区域以前匪患猖獗,现在风景独好。素有“自贡的香格里拉”之称的五条沟就在这片区域内。走进李桥镇,有一种近在咫尺,却胜似远方的感觉,因此有人说,李桥镇是盐都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今天的李桥有三美:美食香,风景秀,产业旺。

边镇美食香

有人说:漫漫人生,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李桥是一座美食之镇,古朴之镇。至今,还有幽深静谧的古巷和沧桑斑驳的民居在诉说着它悠久的过往。一般而言,一座历史悠远的古镇,往往都蕴藏着浓郁的烟火气,都会滋养出一些地方名食,李桥镇亦不例外。今天,此地的扑菜、翘壳鱼和高粱酒都是让李桥人津津乐道的三张美食名片,也是边镇人招待贵客的标配。

此处的扑菜历史久远,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女儿十八坛”。相传,当年山上的农民都很贫穷,嫁女时担心女儿到婆家后没有菜吃,因此女儿出嫁时,陪嫁之物必有其母亲亲手制作的一坛坛扑菜。有家境稍好的,又特别心疼女儿,便会给女儿制作十八坛扑菜,意思是一岁一坛,渐渐便有了嫁女要有“十八坛”的说法。此扑菜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食欲、助消化,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下饭菜。

翘壳鱼本叫翘嘴鲌。此鱼生长于深水石缝间,要在十分清澈的河流中才能长大,但出水即死,因此一般市面上很难买到。此鱼宜于清蒸,有“肉白细嫩而不散,味道鲜美而不腥”的特色。常吃此鱼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补肝益肾、泽肤养发之功效,食之者无不称绝,是世间少有的美味。当年有富顺县令慕美食之名到了边镇,在品尝了镇溪河里的翘壳鱼和“女儿十八坛”后是赞不绝口,一年曾数度而至。足见其美食之魅力。

至于李桥高粱酒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走进老酒坊还能嗅出它空气中用时间酿就的芬芳。因用纯粮酿酒、窖池发酵,故酒质特别醇厚清香,在当地极富美名。乃至有著名酒业“诗圣杜甫酒”欲求合作而不得。

李桥镇的灵山异水还滋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美食家,那就是日本川菜鼻祖陈建民。他曾受到有“五百年来第一人”之称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厨艺指点,在日本创建了“四川饭店”和中国料理学院,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和大平正芳都是他饭店的常客。如今,他的“四川饭店”早已遍布日本,蜚声世界。但边镇却一直低调内敛,宛如一位藏在深闺的迟暮美人。

边镇风景秀

边镇镇旅游资源禀赋极佳,有五条沟、黑凼口、黑龙谷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

五条沟山高林密、谷幽水清,由多条蜿蜒曲折、山崖陡峭的峡谷组成,方圆达15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前曾是土匪盘踞的法外之地,至今在她的丛林深处和悬崖绝壁上还有多处匪洞,其中庞大者,可容上百人栖身。现在的五条沟早已没有了匪气,但她的原始与野性却成为城里人寻幽探险,乃至猎奇的好地方。

今天的五条沟是未经粉饰和雕琢的,但她清水出芙蓉,天然有灵气。春天山花烂漫,醇香迷人;夏天万物蓊郁,苍翠漫天;秋天层林尽染,硕果挂枝;冬天深幽静默,孑然独立。由于四季皆美景,风景独好,2016年,由富顺籍女影星刘子漫主演的《混世女魔王》便在此拍摄。影片向我们演绎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旷世奇缘和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宝故事。

除了风光旖旎的五条沟,边镇镇还有黑凼口农场和黑龙谷景区值得关注。黑凼口农场经过有浓郁乡土情结的返乡人士十余年不遗余力的打造,今天已颇具规模。这里有“四星级乡村酒店”和正在创建的自贡市“森林公园”,是一处孑然独立于尘世的世外桃源。她原汁原味的农场生态文化和森林康养项目,备受周边城市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青睐。

黑龙谷有“崖上坝下”的独特风光,谷主正打算把此处的峡谷地貌与酒文化有机融合,利用峡谷的天然优势洞藏万坛美酒,打造别具一格的体验式旅游景点,让峡谷与美酒一起芬芳。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独具风情的原始峡谷就会破茧成蝶。

边镇产业旺

在边镇腰塘村,以前成片的荒地上现在是长势喜人的近千亩的中药材川佛手。据说四川的佛手品质在全国都是最好的,而川南又是最适宜佛手种植的地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佛手挂果后将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有力推手,必将给镇村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五条沟村,正在建设中的川南最大养兔场已经初具规模。这是李桥镇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又一典范。现在养兔场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已经饲养了数万只种兔和肉兔。据说等到第三期工程完成建设后,将年出栏肉兔300万只,独占川南养兔业的鳌头。300万只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意味着每天有8000多只肉兔从这里走向人们的餐桌,这显然是一个很震撼眼球的数字。

此外,李桥镇还有一大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他们是一群有眼界、有资金、有技术、有理念之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和产业,他们的回归可谓适逢其时,必将带动一大批农民立足家乡创业致富。一幅创业兴、人才旺的格局正在边镇悄然形成。

今日之边镇虽不富盛名,但却是一个钟灵毓秀之所,一个魅力无限之地,一个充满诗意和梦想的地方。时下,她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向我们演绎着一方乡镇的中国故事。

假以时日,边镇必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四

千年以前,有一条长河,它西入长江,东连太湖,跨越时空,奔腾不息,名曰“胥河”(今又名芜申运河),于东经119°15′,北纬31°10′处静静流淌,两岸孕育的村镇星罗棋布,我们的主人公——安徽省梅渚镇周家村,便坐落于胥河南畔。

“胥河,吴王阖庐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是现有记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星河流转,时光荏苒,2019年6月28日,定埠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运营,进一步拓宽了航道,便利了货物输送,胥河作为水上高速延续着使命,发挥着重要的航道运输作用,不遗余力。伴随着响亮悠扬的鸣笛声,数艘货船沿着胥河缓缓驶来,码头上设备轰鸣,泊位上吊机装货,南来北往,从这儿集散中转上船,继而发往世界各地。

新改造的芜申运河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二纵六横”中的干线航道,是长三角地区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周家村位于苏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紧邻芜申运河,定埠港的建设和通航,给周家村带来了发展机遇。该港口主要承担“一地六县”区域内货物运输和中转任务,设计年吞吐量255万吨,年通航能力290万吨。从建设伊始,郎溪县定埠港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若是需要劳务人员,便会与周家村联系。2019年9月,周家村在全县率先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免费对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承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劳务项目。

“我是2021年8月份通过村里劳务公司,来到码头上班的。老父亲身体不好,就近上班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很方便。”“90后”村民许哥保如是说,作为受益者之一,他在定埠港从事电工工作,一年能挣到8万元。而此前的十多年,他一直在南京、溧阳等地打工,现在终于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家人团聚,无需再度远行谋生了。

依靠着对港口劳务合作,不仅村民们能就近就业,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同样,得益于邻镇社渚“中国青虾第一镇”的辐射带动,2017年,周家村通过自筹和争取项目资金,以每亩600元流转开发闲置土地,建成了一期260亩的青虾养殖扶贫基地,按照每年1200元/亩的价格承包给农户,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15万余元。2018年,二期青虾养殖基地建设完成,当年青虾养殖基地收入超38万元,占比村集体收入71%以上。2020年,新建一个三期100亩左右青虾养殖场,与此同时,青虾交易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也已完工并挂网招租成功,每年租赁收入4万元。据统计,周家村以青虾养殖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群众20余户,养殖面积扩大至500余亩,群众增收100余万元。

同饮胥河水,共谋产业兴,为推进青虾产业协同发展,溧阳、郎溪苏皖两地联手,共探生态补偿机制,共建青虾“新型科技+生态模式”绿色发展样板,而梅渚与社渚两镇交界,密切的来往不仅为周家村刮来了青虾养殖的致富旋风,更将当地传统美味“梅渚素鸡”远销江浙一带。区域发展,交通先行,为进一步满足民间群众频繁的商贸往来、旅游、探亲等出行需求,2022年1月18日,作为苏皖合作示范先导区,梅渚镇开通了至社渚镇的首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促进两地民生领域公共资源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

对外,周家村注重产业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对内,周家村潜心挖掘文化底蕴涵养品牌魅力。

从西汉流传至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是当地村民为缅怀西汉治水英雄张渤而创立的一种民间祭祀神舞,是历史、民俗、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周家村依托辖区非遗资源优势,制订旅游扶贫计划,将“跳五猖”融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并依托项目资金,投入200余万元修缮表演基地,完善全村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贫困户通过参与非遗表演也能够领取演出费及一定的资金奖补。将“跳五猖”树立为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既传承了优秀传统“非遗”傩文化,也带动了农家乐、瓜果采摘等相关产业发展。

从最初村集体经济不到5万元的窘境,到2017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突破百万大关,贫困村一跃成为“明星村”,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周家村善于抓住机遇,挖掘文化资源,发挥区位优势,这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据成功因素首位,因为,所有的规划若是没有人去践行,都只会沦为空谈。

周家村的发展离不开党领导的指导谋划,离不开村两委的担当作为,更离不开村民间的团结配合。在认识到村里困难时,是村书记郑万富主动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带着一批有思路、有闯劲的村“两委”班子主动求变,全面核查整合老资源,发包荒山、水面,洽谈宣传,利用胥河做大做好水文章,依托定埠港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深挖非遗文化开拓文旅服务,是党群同心同德,才能聚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塑美丽乡村。

胥河之滨,土地沃沃,梅乡渚水,人杰地灵,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周家的美好生活也未完待续。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五

说起现在的土格木村,脱贫户陈贵逢感慨万千,“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会有今天的发展,真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领导”。如今的土格木村,2021年全村共种植马铃薯18188亩,年产量达6.8万吨,净利润达3000万元。全村共养羊近7100只,养牛290余头,127户养殖户年均增收近4500元。

而这仅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这座北方“小城”通过组织、人才振兴、生态优先、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正在乡村振兴中稳步崛起。

乡村振兴能否取得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一个素质作风优良、发挥“头雁”作用的好书记,有没有一支合格过硬、坚强有力的好队伍,有没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好人才。四子王旗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新一届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围绕“双强双好”选人标准,着力引导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换届后,122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不断拓宽人才源头活水,充实村党支部后备干部力量,2021年新选派312名优秀干部驻村工作,新招录57名选调生全部到村开展服务锻炼。同时,在干部调整中是择优选配38名专业为畜牧、农业、旅游、水利的干部进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使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通过整合专项资金、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入股龙头企业等方式,四子王旗探索出光伏产业型、土地承租型、林木产业型、入股分红型、村企合作型等9种模式为主导的发展路子。依托天然草牧场,在下辖所有行政村共投放杜泊羊、萨福克种公羊1767只,完成杂交改良14万只。同时,继续发挥光伏扶贫项目作用,带动111户低收入农牧户增收,每户年均分红3000元以上,12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乡村美丽宜居,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四子王旗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旗累计建成户厕5005个,其中户用旱厕1986座、水冲式厕所3019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为各苏木乡镇配发各类垃圾清扫、清运车辆410台,垃圾箱、垃圾桶1.8万余个,覆盖121个嘎查村495个自然村,初步建立了“村收集、乡集中、旗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使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

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觉,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子王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编排《“草原母亲”都贵玛》等党史故事情景剧,通过“百团千场”下基层、“七进”等形式开展惠民演出40余场。按照“不重复、广覆盖”的原则,选定30个服务点,分3支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和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以小规模、多场次的形式,开展“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累计下乡演出120多场,观众达5万余人,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四子王旗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将继续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全面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更美、更富的北方“小城”。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学习体会和收获相关文章:

观看奋斗新征程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10篇

奋斗新征程2022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篇

关于乡村振兴的观后感5篇

2020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心得体会800字最新精选5篇

传承建团百年荣光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有感5篇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悦读新思想奋进新时代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

2022乡村振兴工作个人总结(通用10篇)

《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学习心得感悟

奋斗新征程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2022

    137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