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观后感6篇精彩影评
《徒手攀岩》讲述的是亚历克斯·霍诺德在2009年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目标,徒手攀岩酋长岩,为此他先后做了1000多次的尝试和准备,在借助绳索攀爬了接近60次的酋长岩之后,他追求卓越的完美,在无绳索保护下爬上酋长岩的故事。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徒手攀岩》观后感一
印象深刻的地方:
1,真实, 全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2,风险极高,基本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如果这是一项奥运项目,拿到不金牌就会死。
3,Alex也会害怕,也会怂,可他也还是去做了。
4,摄影师在期间不敢看,害怕,我感同身受。光看就让人胆战心惊。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
5,成功后Alex说自己此刻很emotional,可是他的激动在凡人眼里平静到翻不起哪怕一点浪花,最多就像某个心血来潮的早晨,只不过观赏了一场美丽的日出而已。淡定到变态。freak!
6,他眼里真的有星星。克服重重困难,既实现目标又活着,真让人开心。
7,成功没有捷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思路变化,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克服恐惧,他都做了精密的准备,不断重复,反复练习,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困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害怕,直到全身充满兴奋,直到成功。
8,他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摄影师团队和陪练的朋友。
《徒手攀岩》观后感二
在《走钢丝的人》获得第81姐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整整十年之后,今年的奥斯卡又把最佳纪录长片颁给了另一部记录极限运动的《徒手攀岩》。
标题Free Solo,即无保护攀岩,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赤手空拳地攀岩。片中的男主人公亚历克斯就试图一口气爬上高达900多米、岩壁几乎垂直的伊尔酋长岩之巅。在影片的前八十分钟,他几乎都在反复测试、训练攀爬这座高峰。片子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的在生理和心理上作出的准备。
片尾,亚历克斯终于越过极限平面和怪兽大裂缝,一个长焦镜头对准攀上岩间的他。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中,没有人可以忘记这一幕:在航拍阔远的视域里,一半是苍翠的峡谷树林,一半是垂直岩壁的顶端。脚步轻盈地跃上山顶的平面,亚历克斯的身体像一个黑红的微缩点,和被他征服的山峦相比如此渺小,但又因他的渺小让人更感震撼。
影片结束后,我和朋友说:他爬的这个优胜美地,不就是我们四年前一起去过的那个国家公园吗?她回道:是啊,你不记得了吗?当时我们爬的那座山,就在伊尔酋长岩对面,爬上去就可以看见了。可就算是那一座更矮的,我们也半途而废。
我想了想那个下午精疲力竭的日落,只有长叹一口气,觉得人比人气死人。
看完电影,大多数观众都会和我在前文中一样,生发出对极限运动者的钦佩。他们是孤胆英雄,是不服输的追梦人,是赤诚和伟大。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除了亚历克斯的冒险之外,另一样始终无法被我忘怀的存在,是始终凝视着他的摄像机。
纪录片导演金国威早前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有着丰富的户外经验和户外运动的拍摄经验。此番要拍摄一个攀岩者,他要求所有的摄影师也同时要是资深的攀岩者。唯有如此,才能最清晰地记录下这场峭壁上的冒险。
在影片中,摄像机很多时候是隐形的。大多数时候,观众只能看见亚历克斯一个人在岩壁上攀登,而看不见拍摄团队的存在。只有在幕后花絮照里,被悬挂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大显神通的摄影师们才一一显形。
这种“隐形”的跟随对于亚历克斯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把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摄制组始终跟随着亚历克斯的攀岩训练。在他渐渐摸索出伊尔酋长岩的轮廓的过程中,摄制组也逐渐找到了最合适的拍摄角度。在最后的攀岩当天,我们看到的镜头,是由5位岩壁上的摄影师、3个留守地面的跟拍摄影师和1架负责航拍的直升飞机提供的。
然而,极限运动的性质,让摄像机的凝视始终暗含伦理学的隐忧。虽然用亚历克斯的话说,他喜欢区别风险与后果两个词。即当他攀岩的时候,他会倾向于想,他摔下峭壁的风险几率,其实很小,而不是想他摔下去的后果会十分严重。但无论如何,作为无保护攀岩者,他失手的可能都无法忽略,更不用提片子列举出的他许多已经遇难的前辈了。
于是影片记录的,其实是一个有高概率死亡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镜头的注视是否道德?或者说,怎样的镜头注视才可以是道德的?
早在1959年法国新浪潮的先驱就讨论过影像和伦理的关系。吕克·慕莱说:“追踪镜头(track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随后是戈达尔更著名的宣言:“横移镜头(travell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这些宣言主要和当时电影对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处理相关。他们认为,横移、特写镜头消弭了观众和主体,也就是屠杀遇难者间,本应存在的距离,因此既失去了对主体的尊重,也失去了观众对历史事件形成自我感知的自由。
镜头的选择之所以格外需要审慎,正是因为电影所展示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看过《天堂电影院》的人都会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小男孩多多从放映师那里得到了一些电影胶片。他把胶片存在盒子里,但胶片易燃,差点引发了火灾。
这是一个再显而易见不过的隐喻:正如菲林易燃,电影确实可以危及现实,即它展示的主体。
尽管摄像机大部分时间保持隐形,《徒手攀岩》里也承认过这一点。影片到中段的时候,亚历克斯曾尝试过一次无保护攀登,但半途而废了。随后,镜头记录了摄制组成员间的一次对话。其中一位成员忧心忡忡地说:“只有当亚历克斯真正有自信和安全感的时候,他才能自如地应对摄像机和其他人在场。而这正是拍摄的窘境。这窘境从未被突破:只要我们有人在,就必定有所不同。”
然而意外的是,金国威说:“去年他回心转意(指放弃攀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说明,我们的在场没有给他硬着头皮上的压力。这真的让我放心不少。”
这是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对话。正是这段对话减轻了影片在剥削纪录片主体,或把他的探险和可能的死亡用作奇观和卖点的嫌疑。导演不因亚历克斯的放弃而失望,因为比起作为纪录片主题的攀岩是否能在短期内完成,他更如朋友般关切亚历克斯的生命。
影片进行到亚历克斯最后的历险。留守在地面的摄制组和他们的长枪短炮第一次集中出现,与岩壁上的亚历克斯穿插对照。多数时候,摄影师沉默地注视着镜头里的亚历克斯,但在后者要以几乎违背人体工学的方式通过怪兽大裂缝的时候,摄影师也忍不住要背过身去。他摇着头对同伴哀叹:“真不敢相信你们还敢继续看。噢不,我不想看,我不能看。”
当亚历克斯终于有惊无险地通过最后一个关卡时,一个摄影师感慨:“今天是亚历克斯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天。”另一个已经被吓到虚脱的同伴回应道:“这绝对不是我最精彩的一天。我受够了,这是最后一次了,我们再也不要做这个了。”
在这过程中,导演金国威则完全缺席了。他的声音只在画外通过通讯设备出现,小心翼翼地向自己的同僚确认:他通过极限平板的时候,请告诉我好吗?
与亚历克斯一往无前的孤勇相对照,导演和摄像这种设身处地的宽宥、紧张和不忍看,更让旁观者心生动容。他们对于攀岩产生的反应,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范例:不是置身事外的路人,不是视觉奇观冷漠的消费者,不是感知到血腥味闻风而来的嗜血的鲨鱼。只有在一种“不忍看”的态度里,相机的“看”才成为道德的。
虽然影片的标题叫Free Solo,而solo是单独、独自的意思,但令人欣慰的是,亚历克斯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冰冷的峭壁之上。
《徒手攀岩》观后感三
叙事平缓且随意,真实就是如此,没有特别多的戏剧色彩,老实说片中我一度要睡着了,但依旧能够呈现出了一个内心孤僻、沉郁、不太会拥抱的人物,他大脑中的杏仁体需要异与常人的刺激才能兴奋起来,或许这也是他不断追求高难度目标的生理原因。
全片最精彩的当然是攀登酋长岩的片段,当遇到难点的几个阶段,我整个人屏住呼吸,夹紧菊花,身体每一个细胞高度紧张,担忧、害怕以及刺激的情绪贯穿始终。直到亚历克斯成功攀顶,全场传来掌声,em...... 好的吧,向勇者致敬是言不由衷的。而成功者亚历克斯大声说着我太高兴了,脸上浮现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与松弛而非亢奋。我的内心对白立刻跳出来,你的杏仁体是睡着了嘛?但无论他是生理的正常反应还是主观的情绪克制,我都感觉到自己的眼眶有了一点点湿润。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为了舒适的生活而感到幸福的,至少他就不是。
《徒手攀岩》观后感四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
从小到大那么多爱好,唯一坚持下来的,只有打游戏。
其他半途而废的爱好,多得跟米一样。
回想我小时候,也是学过不少东西,舞蹈、钢琴、日语、吉他……
除了还不错的气质,和积灰的乐器以外,就没留下什么了。
可为什么像郎朗这样,学琴学到被父亲逼着跳楼,也没就此一蹶不振,反而还能重新找回对钢琴的热爱呢?
是天才比普通人更有毅力吗?
真的吗?
当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之前,往往习惯在大脑中提前设定一个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的值。
以学吉他为例子,假设在学习之前,我设定的目标是一个月后学会弹《那些花儿》,结果一周后我连《小星星》都弹不好,那么我会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在音乐方面毫无天分,并认为3周后学会弹《那些花儿》的可能性低于10%。
最后在挫败感和自我苛责中,渐渐地放弃了。
由于我们将关注点放在尚未发生的事情上,便很难专注于当下。
而经常判断那些“未完成”的部分,会浪费掉我们许多的精力。
那么,“天才”们精进技能的过程,又有什么不同呢?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最佳记录长篇片,《徒手攀岩》,介绍了站在Free Solo Climbing世界顶端的男人——Alex。
影片的叙述也很直接。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Alex在本片里要达到的目标是,登上酋长岩。导演也在片中铺垫了,要达成这个目标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Alex有没有关注目标?当然有!他的一系列行动都在为攀登酋长岩做准备。但这不是喊着“坚持就会胜利”的一部电影。
目标虽然在Alex的脑中,但他的眼睛,只是盯着自己的脚而已。
“我要走出的这一步是什么?”
“这一步,走得稳吗?”
练习的过程因为队友的疏忽摔伤腿,筹划攀登酋长峰结果屡屡碰壁……在这些失败的过程里,你能看到Alex“失落”的情绪,但转瞬即逝的是,他从失败的方案中调转车头,重新开始。
每一次的失败,都只是像在平地上摔了一跤这么简单。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会发下,Alex并不执着于得到目标本身,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里,尽情地活在当下。
这即是一种,“有觉知的练习的心态”。
在这些多花费的时间里,你的每一次无用功,每一回失败,其实都是一种进步,名为“试错”的进步。
我们的成长过程,很大程度上,建立了我们“分数决定自我价值”的这样一种感觉。拿60分是及格,80分是不错,90分是优秀,100分是成功。
但人生这个课堂,却告诉每一个人,不管方向,只要你好好走出了这一步,就是一种“进步”。
有胆量试错,灵活纠错,用每一步的“成就”来肯定自我价值。
这三点循环进行,让能力不断上升。
我想,这才是坚持的意义,也是区别“天才”和“凡人”的关键点。
Alex在“试错”前进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一些事情来让自己越来越靠近目标呢?
第一,练习。
在身体上,Alex因为自己长得比较瘦小,所以多年来,他见缝插针地练习悬吊,让身体强壮到足够完成整段旅途。
在精神上,Alex做瑜伽,使大脑对当下更敏感。这样一方面能提升专注力,培养“直觉”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辅助身体,获得更高的平衡力。
第二,调整。
Alex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调整饮食,从挑食转变成接受素食。
Alex能快速调整着自己的心态。不管是面对同行的死亡,还是在风险的威胁下,不激进,不冒险。伺机而动。
如果说成功是一只狐狸,那么他展现了一名优秀猎人的风范。
第三,协作。
虽然是Solo,但Alex从不是个自大的人。
他不是孤独地埋头做事,而是会寻求团队的帮助,一步一步地完成目标。
尽管我们没有像Alex那样的极限目标,但他的行动还是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用过程作为行动导向,而不是遵循结果导向。
保持耐心,肯定每一步付出的价值,不苛责,享受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体验。
最后你会发现,“坚持”很容易,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徒手攀岩》观后感五
他的大眼睛像一口深井,他的言语总是平静。Alex Honnold是世界上最好的攀岩家之一,他身轻如燕,并非妄人,没有英雄主义的包袱。
片名Free Solo,意为徒手攀岩,或者叫自由独攀,即不使用任何绳索、安全带或其他装备,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巧进行登山。唯一的装备是腰间用来干燥双手的镁粉袋子。如果可以的话,很多观众大概也想把湿热的掌心伸进袋子里搓一搓。
“I was perfect.”
Alex说自由独攀是最接近完美的事情,因为不能够犯错。
山不在高,陡峭则名。这次他要徒手攀登的,是「酋长岩」El captain,位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他已经为其着迷很久了,他同是登山家的朋友Tommy说,他完全理解Alex为何着迷。而我只知道那看上去绝逼是一块是直上直下的绝壁而已。
Alex当然登过这座山,但没有保护措施地去登顶,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其结果关乎生命。
自由独攀是一门黑暗艺术。与之相比,人生显得容易的多,我们无一不是一错再错。
「我爬啊爬,自然就越爬越好」
Alex爬了好多年山,他一直住在他的房车里,他过着简单的生活,吃简单的食物,烹饪水平显然不如上海男人。他喜欢把「武士」,「斗士」这些词挂在嘴上,但说的时候并没有凶狠的意思。
他说他没有觉得房车生活很舒适,要是有能间能够瞬移的房子话,他也不介意住的。
他保持着优胜美地公园「三冠王」攀岩最快记录,在18小时50分爬完三段险峰。他还完成了各种困难的攀登,好奇的话可以看他的书。总之「我自小就爬的不差,但好多人比我壮比我强,所以我没觉得自己很有天赋,我就是太喜欢了,我爬啊爬,自然就越爬越好」。
但他或许有勇敢的天赋。有心理学家请Alex做脑部扫描,发现他的杏仁核阈值极高,普通的危险并不能让他感到紧张受迫。Alex笑着说这么多年爬山下来,他的杏仁核大概累了。
登山家们是否比普通人更勇敢?我们不会赞美一个攀岩机器人有勇气,因为他不害怕。让我在几十个人面前表演或者发言,和他爬山所需要的勇敢,如果单以杏仁核的活动强度为标准的话,可能差不多。今天我不像小时候那么怕牙医了,小时候的我未必不勇敢,但痛觉太敏感。
波士顿大学的健身房有一次组织了身心弱势者的游泳比赛,他们的动作很不协调,身形上也有欠缺,他们泳姿各有特色,有的头也不抬,有的把天鹅颈挺在水上。一个个都拼了命往前,所以难看极了。我在跑步机上透过玻璃看着他们,感到着迷,忘了耳机里播客在讲什么。不管怎样,他们看起来太勇敢了,他们配得上观众席上的掌声。
「此类运动对边界的逾越和承受的风险,超过了我们能够支持的程度。」
中国不太可能出现Alex,这个国家父权母爱的成分多一些,再开明的父母,如果引导自己的子女,必定不会让他或她冒如此风险。Alex如果去中国的中学里和孩子们分享人生经验,家长大概会抗议。玩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意置自己于险境,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家庭社群的不负责任。不过话说回来,哪怕一个鼓励多元价值的国家,也应该遵循某种边界,从而保证对各种价值的追寻,不会消耗过度的资源,或者扰乱到社会的运行。假如众人被Alex折服,并且不顾一切效仿,似乎就有了宗教异端的味道。
甚至在攀岩圈里,鄙夷徒手攀岩的,也和敬佩它的一样多。有人觉得这种自负有毒,给其他攀岩者造成了攀比压力,造成过度的风险。愿意支持这个圈子的,只剩下北面、红牛少数几家公司,「Cliff Bar」能量棒在中止赞助的公开信写到,「此类运动对边界的逾越和承受的风险超过了我们能够支持的程度」,不过它包装上的那家伙,除了多根绳子,怎么看怎么像Alex。
亲测好吃,免费植入
想起了另外一事,曾经有复旦学生登山遇险,搜救的人员不幸罹难,引来网友口诛笔伐。如果Alex在过程中失踪了,国家应该动用十架直升机来搜救他么。这些钱是否更应该被用来支持那些珍惜安稳,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学呢?
或许可以这样辩护,攀爬和攀爬的风险,是个人的选择。而去搜救一个而身处险境的人,则是拥有同理心的人们对国家的要求,国家「立约」拯救他们,无论涉险之原因。国家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权利要求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国家必定有责任保卫个人的生命。就像医生有义务为任何人开刀,哪怕是病人自己选择了牺牲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天都有人死去,拖地的时候,刷碗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要安稳就得忍受中庸,要自由就要担些风险,没有什么两全的道路。而有些人选择了极端的自由。
就像乐手的「27岁俱乐部」一样,很多徒手攀岩家40来岁就死了。不知道他们掉下去的时候在想什么,人生选择和一时失手,他们更后悔哪一个?或者,会不会感觉得偿所愿?
在浪漫想象中,他们掉下去的样子应该像黑天鹅,急速旋转,自高处坠落,血汩汩而出,终而成就完美。在现实里,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普通人一样,惊恐呼喊。Alex离不朽还差一次粉身碎骨,但他的伟大不以粉身碎骨的结尾为前提。
在看过「百万美元宝贝」之前,我不理解拳击,我觉得拳击是野蛮的。
女主角麦琪在拳赛中被打断了脊柱,东木老头演的教练弗兰基对于答应把她训练成拳手感到后悔自责,而他那在比赛中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的老朋友告诉他麦琪走进那扇门的时候,除了胆量她一无所有。她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一年半以后,她却能够争夺世界冠军,这是你的功劳。每天都有人死去,拖地的时候,刷碗的时候。但是你知道他们脑海里最后一刻闪现的是什么吗?「我从来没有过机会」。因为你,麦琪得到了属于她的机会。如果她今天死去,你知道她最后一刻的念头是什么吗?「我成功过。」
高位截瘫的麦琪躺在床上恳求弗兰克成全自己,拔掉她的呼吸管:「我不能像现在这样,不能在成就那么多以后,这样度过余生。我已经见识了整个世界,人们高呼我的名字,他们为我欢呼。我上过杂志,这些都是我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全部都得到了,请不要让他们从我身边再一点点拿走。别让我一直躺在这里直到再也听不见人们的欢呼。」
这篇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我走进Neo,正好在放这部片子,于是就又复习了一遍克林特·东木老头和摩根·自由老哥这堂课,并认真作了上述笔记。我依然觉得拳击是野蛮的,人本来就很野蛮,他们的自我太大了。
“I am here. I am real.”
英雄往往是决绝之人,是最好的情人,是糟糕的伴侣。Alex在登山前于女友告别那一段,像极了《碧海蓝天》,只是一个上山,一个下海。那部慢悠悠湿漉漉的法国片里,姑娘朝他的背影喊叫, "I am here. I am real."
但受到危险和深邃的引诱,男人去意已决。
他的登山家朋友Tommy说,「他们这样的攀岩者,慢慢地会把自己包裹在铠甲里面」。这项运动要求胜过宇航员的镇定,超过特工间谍的冷酷。而好的亲密关系是一种牵绊,「是让人卸下铠甲的东西」。他无疑羡慕他,Alex说有了这段关系,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变好了。
但他也诚实的可怕。他说要是他某天摔死了,姑娘也找的到其他人的,「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太无情了」。
即便这样,姑娘们也前赴后继地喜欢Alex。男孩子总是去追逐他所求之不得,而女孩子对随时可以转身离开之人,缺少抵抗的能力。
不过他们俩买了房子。
“I am bailing.”
第一次挑战酋长,他未破晓就出发,夜色里他喘着气,声音里第一次出现慌张的味道。
他对摄影师说,我要放弃了。
他不是神仙,也没有任何攀岩家是。多年的经验直觉告诉他,他的伤病状态会是一个负担,天时地利今天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要感谢这次放弃,对于他来说,要么放弃,要么成功,没有第三种有意义的结局。
可能每个观众都会在某一刻产生怀疑,这样玩命到底有什么卵用。但是所有的运动和艺术也不都一样,奥运会的金牌银牌也不都一样,或者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一样么?是我们赋予了事物意义。所有追寻意义的过程,不管大众还是小众,都在占用消耗我们的生命,没有登山那么突然彻底而已。
做数学往往也没有即刻的回报,有些成果可能没多少引用,更没有应用,但数学家留着泪说,「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所以登山家也有资格说,「为了人类身体和意志的荣耀」。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知难而进则克服了人,成为超人。Alex说激励他的除了那些前辈,还有那些大山。费马大定理之于Andrew Wiles,便是酋长岩之于Alex。
「下午啥打算?」,「大概练练手臂吧。」
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和摸排,他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更多路线细节。他的摄影师问他,有什么是你不希望我们拍的嘛?没什么不能拍的,他回答说。而在影片前半段,剪辑了一位登山家坠落的镜头,因为悬崖笔直,他的坠落,花了很久。
他再次出发,一路都很顺利,花的时间也比计划要少,他和女友在山顶通了电话。
爬完酋长岩当天下午,Alex继续了他的锻炼。他似乎没有什么别的爱好,除了有时看看书。
「好开心啊~」
虽然大山不在乎有人征服了自己,但人们因为攀岩者而认识了「酋长」之面目。当航拍镜头拉远,整个峭壁现出全貌,他的身影消融在这块不动声色的花冈巨石里,显得如此渺小,或者说伟大,他成了这座山本山。
当年少时的Alex明白了登山是他存在的意义,他也被判决登山直到死去。
应当承认Alex是幸福的,有山可攀是一种幸运。
更幸运的是,他的女友在他每次出发前都用力拥抱他,追随他多年的摄影师在最危险的路段不去直视监视器。我双手环叉看完的片子,手臂上的毛孔如潮水涌动。物理和精神的高度都让我心惊胆战。剧终,航班座位的安全带阻止我起立鼓掌。
坠落的万劫不复,正是对兀自向上的赞歌。
我们当然不必跟随他的身影,但得找到自己的歌,勇敢地唱。
《徒手攀岩》观后感六
真的看得手心全是汗 Alex的对极限运动的执着真的很让我感动 又时候更多是在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一份这么执着热情的心 这次是让我对攀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路线 不断摸索 酋长山上留着他的汗水和指纹 想想就让人兴奋不已 有点理解了这份运动为什么如此危险却也不减让很多人着魔 每一步都踏着自己的生命和迈向成功的希望 摄影师多次不敢看镜头 哪怕是知道这部电影竟然已经拍成 那就是成功的登顶的我 也是紧张到小声呼吸 面对不知道结果 还在拍摄进行时的Alex 确实会想捂住耳朵闭上眼睛 希望一睁眼 他已经在山顶朝我们挥手了
真的很提他开心 女友也很为 开心 片中Alex在第一次受伤时 说了一句 所以我想提出分手 我觉得是有点自私的 虽然都说天才和成功者都是孤独的 但是正常的幸福生活的成功者大有人在 1月受伤2次 并不能说是恋爱的原因 什么都不能把原因系统的归到一件事 在Alex面对已经做好准备拍摄组 他中途放弃了 我不知道到底因为什么放弃 但是我想会不会是因为有了女友让他更加为自己的每一步小心翼翼 3月后买了房子 他很开心啊 谁不喜欢有个稳定的家 他们一起选冰箱 早上拥抱后煮咖啡 也并不影响他开着房车去攀岩 对他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支持 担心 和他一起缩在房车 当他登顶酋长山时 第一个给女友打电话 他是爱她的 虽然言语不多 但是行动已经表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