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古田军号》观后感5篇爱国电影心得体会

家锐2分享

  《古田军号》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从一个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红军,在绝境中探索真理,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非凡历程。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古田军号》观后感一

  也许是为了让90后、00后有更强烈的爱国意识以及对历史的永不忘怀,《古田军号》的主创们包场请客看电影,很荣幸,我得到了这张免费票。

  电影相对来说很温和 ,除了少量的战争场面,最激烈的就是两位领导吵架的几场戏,还有毛委员长对于井冈山的回忆(会师和离开)。

  虽然平和但却很震撼,来自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影片中有许多现在年轻人以及未来的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事件(我只知道井冈山会师,却不知道井冈山的那场战役);一幕幕展现出的是老一辈努力争取的、永远不可抛的中国精神;还有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一件件让他们倍感压力的事件......

  电影很感人,感人到两个小时的片子,我哭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在那里,我看到了传承。当父亲和哥哥相继因战争而离开,螺号传到了他的手里时;当地下工作者和毛主席(当时的毛委员长)宣读誓言时;当刚毕业的女学生成为了女先生时;当林裁缝对毛委员长说“我的几个孩子在最前面”时......

  在那里,我也看到了热血。当“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将战友拽回却被乱枪击中时;当林彪和战士们胜利归来时;当板凳龙舞起时;当毛委员长生病后却还坚持工作时;当他颤抖着身子,朱军长和陈毅朝他靠近时;当“讨厌”的刘安恭壮烈牺牲时;当那位小兵躺在地上对毛委员长说出会一直跟随他以及牺牲后大家一致同意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当毛委员长写下“妇女要解放”时;当造纸厂老板为临行的毛委员长送去一大摞纸时;当井冈山会师的场面出现时;当小螺号手再次为战士们吹起冲锋号时;当朱军长举起那把板凳时......

  我是一名90后,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也是一名没有好好学习历史的理科生,所以对有些政治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我在影片中真的感受到了那时的不容易,中国国家、中国领导、中国军人以及中国百姓。

  而我,现在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不用担心外界会对国家有什么非分之想,因为我们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我们普通老百姓只需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这一切都是老一辈和现在的英雄给予我们的安稳,在这一刻,在现世安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爱护国家,更应该团结一致抵抗一切,我们是中国人,有血性有智慧的中国人,这是骨子里的,是老一辈人传给我们的。

  几十年前,为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死了太多的人……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做中国人,这个身份是一辈子的,是永世的,是不朽的,是骄傲的……

  谢谢《古田军号》所有主创人员!

  谢谢你,中国!!!

  《古田军号》观后感二

 

  古田会议影片的中心主旨在歌颂我党我军艰苦战斗的同时,以二月来信和井冈山斗争失败为背景,艺术地展现了当时红军高层内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120分钟的影片有几大细节值得称赞,第一,毛主席在红军内部领导权并不稳固,好多人不服,帮派林立,下层宫兵强烈反对其领导,并且在电影里喊出了打倒毛XX的台词口号,毛主动要求被下放导致战斗损失惨重,第二,毛主席与朱德思想方面治军方面矛盾重重,影片上半部分两人都在打架,原则方面决不相让,第三,客观反应红二军红四军互不服从因领导不力而相互群架,基层官兵战场当逃兵叛逃现像严重,第四,电影用镜头展现了红军虐待俘虏并且客观表达红军基层官兵存在调戏民女现象,军纪唤散,战斗力更是一盘散沙……第五,红军高层军官存在扣压基层官兵军响情况,内部士气不高……我军由于节节败北损失残重,其兵源是由许多投降过来的敌人甚至是投靠过来的土匪组成,他们战斗力不高,思想觉悟不高,军纪素质低下,内哄严重,不服上级,不知道为了什么去打仗……影片艺术展现了领导人在及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以及及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对形式,先集中,后民主,对大刀阔付的改革,通过实战检验树力自己的军威,把军中的投降派,意识不坚定分子,一律遣散击退,通过实战,会议,牺牲,与变革力揽狂拦,打造出一支拥有铁的纪律,忠于组织,作风优良的武装力量……新世纪主旋律电影应该怎么拍?不能够一到我方,就高大上,一到敌方,就一律黑,该片似乎走出了这个脱臼,红军最高层领导人有脾气,有固执,有暴燥,有失误,有缺点……但是他们对革命的热情却满腔热血,义无反顾!那个整场和毛主席在高层立场上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红军军官,在战场上却是个英勇无比的战士,直至牺牲。两小时电影内有几个小分段的战斗戏,枪炮声,军号声,鼓声,包围感,沉浸感,音响很到位,2D效果色彩丰富,南方的村落,花海,人文,小镇,远山,飘雪,树林,在2D镜双头下唯妙唯效,两个小时以剧情为主,但是你却能嗅的到战争的味道,高层领导人台词一律方言……本片拍的不错,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林标戏份不多,李幼斌演技很出彩,但是个人不喜欢小孩视角这条线,片尾转向现代阅兵没必要,一下出戏。

  《古田军号》观后感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今年的内地院线,也出现了很多红色主旋律的电影。

  提到“主旋律”,很多观众第一反应或许是抵触:

  严肃、枯燥、说教,是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通病,也让人对其避而远之。

  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人们的这一惯常印象:

  从席卷50亿票房的《战狼》系列,到春节档漂亮突围的《红海行动》,它们的成功,依靠的或许是在主旋律的外衣下,融进的类型化的故事内核。

  创新与突破,是如今主旋律电影不断尝试的新课题。

  最近,就有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让人看出了新意——那就是,8月1日建军节当天上映的这部《古田军号》。

  影片讲述了1929年共产党古田会议前后,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青年革命领袖在绝境中探索真理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放在教科书上也许只是一行或一段文字,但放置到电影影像中,则意味着更详致的叙事结构,也意味着更复杂的声画空间。

  而《古田军号》的“新”,就体现在它讲述这段思想激荡的探索进程,以及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经历的方式中。

  宏大的历史,影片选择了一个细致微小的切入口,故事从一名普通的红军小号手的视角展开,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和参与着这起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小号手的视角之外,影片还添加了旁白的角色,这些声音来自现代,来自电影中小号手的孙辈。

  旁白的出现,将宏观的历史与微观的事件相结合,勾勒出一幅详尽而全面的时代画卷。

  用影片导演陈力的话来说,这样的时代勾连,是我们“与历史的深情对望”:

  它将曾经的峥嵘岁月与当下的新中国产生联系,也让已经泛黄的革命记忆与生活在如今社会的年轻人的命运相互交融。

  过往的一些主旋律电影,总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观感。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些故事不缺乏事件,反而缺少真实的细节。

  而在《古田军号》中,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革命领袖,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在闽西期间的种.种生活细节,也成了影片着重展现的段落:

  在政治会议上,委员们边讨论边啃着箩筐里的煮地瓜;

  造纸工坊内,毛泽东和老板闲聊着百姓的生计情况;

  在老乡家里,朱毛两位委员细心地对照军装布料的颜色;

  连军装上的红色领章,是否要镶上一层黑边,也引发了党内一场民主讨论……

  这些详实的情节,将简单而概括性的历史,描绘出丰满而真实的现实,同时也让书本上稍显扁平的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有血肉。

  事实上,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伟人形象,往往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伟大、庄重,是高高在上的楷模和典范。

  然而《古田军号》的一大特别之处,就是还原了伟人作为平凡人的“人性”一面。

  凸显人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塑造困境。

  影片故事就是以困境开场,1929年红军在井冈山遭遇围剿,在浴血抵抗中突围至闽西地区。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红军外部受到国民党的威胁,不仅如此,红军在内部生活上也面临着各种难题:武器口粮匮乏,大量伤兵急需诊治……

  在困难重重的局面下,共产党内部产生了思想分歧,历史上著名的“朱毛之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古田军号》少见地将毛泽东和朱德两位革命领袖复杂的革命情感和思想激辩搬上了大银幕,这不但填补了主旋律电影内容上的一大空白,也实现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巨大突破。

  影片中,共产党内仍然实行着苏联工人革命的老路,而毛泽东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屡屡受阻,这一分歧也导致他与一同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朱德之间的情谊,面临着巨大考验。

  困境中,毛泽东主动离开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以教书先生的身份生活在闽西乡下,为当地的孩子教授先进的革命思想。

  虽然无力消弭分歧,他仍然心系革命,在夜晚伏案写下对党内局势的理解,字里行间中透着焦急与关切。

  另一方面,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同样也备受困扰。他带领的中,一些老将出现军阀作风,在前委主张严惩的情况下,他却犯了难:

  一边是纪律严明的军法,一边是并肩作战的情义——法与情在他心中成了一座天平,始终摇摆不定。

  而这难以取舍的犹豫与纠结,也让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更加紧张了起来。

  电影中的伟人,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圣人,他们有着身处青壮年时期的盛气、锐利与热血,也有着各自的弱点与软肋。而所有的坚硬与柔软,才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片中毛泽东与朱德最终在共同的信念下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也是影片的重头戏。

  《古田军号》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不止体现在故事细节和人物塑造上,也贯彻到了影片的制作层面。

  影片中穿插入了大量的战争场面,镜头也直面了战火硝烟中红军战士奋勇抵抗、英勇杀敌的无畏之举。

  而为了呈现出红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真实场面,剧组甚至动用真枪实弹。

  塑造士兵的演员们在戏中,一边演的同时要一边跑过十几个炸点,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受伤。影片主演之一胡兵后来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最初他以为拍摄时的子弹都是后期添加的,“没想到,当所有枪都发射的时候,能看到子弹从你脑袋边‘嗖嗖嗖’地飞过。”

  整部电影的战争戏份,总共邀请了超过8000位官兵,后期制作超过了8个月,而最终画面营造出的恢弘、震撼与真实,完全可以用“史诗”来形容。

  大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小到日常最为人忽略的服装道具,影片的剧组都要反复加工精益求精。

  红军身上的军装,前前后后做了七遍,为的是打造出贴合现实的做旧感,服装组的工作人员一次次用手工的方式将衣服质感磨旧,颜色磨浅,最终才符合导演的标准。而战士们脚上穿的布鞋,也退回重做了三次。

  透过许许多多细节累计出的影像质感,也足以感受到剧组对电影制作的认真、敬畏与赤诚之心。

  《古田军号》以创新的方式,对传统的红色主旋律电影实现了解构。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回望历史、了解历史、走进历史的机会。

  而就像主演之一张一山所说的,“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年轻的观众,让他们走进电影院,了解我们拍摄的每一段历史。”

  而这段历史,值得被铭记。或者,至少不应该被忘记。

  《古田军号》观后感四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类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历史也很感兴趣,但上学时学的历史,对我来说是断点式的记忆,没法让“我”——一个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些“考点”感同身受。

  幸运的是近几年来《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血战湘江》、《建国大业》一系列主旋律片子的诞生,让我把那些年,那些事串连了起来。这四部电影,每一部我都看了不止二到三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

  排一排顺序的话,《古田军号》夹在《建军大业》和《血战湘江》之间,是一部承上启下之作,导演加进了朱毛井冈山会师的闪回镜头,更有心的是,“林师傅”这个演员的选择,与《血战湘江》的“林师傅”是同一个人——孙维民老师。尤其是结尾战略转移时林师傅对毛委员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与《血战湘江》无缝衔接,这点让我很惊喜。

  毛委员走遍闽西每一个角落,没日没夜带病写报告,最终发展,保护百姓,土地革命,办学校,解放妇女……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牵扯方方面面,哪是我们现在上下嘴唇一碰那么简单。期间还心系红四军,带病每日记录队伍的状态,为整训总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地图都划烂了,分析将面临的严峻形式,呕心沥血。望着舞龙表演时,那情不自禁的一句:“心齐方可成龙!心齐方可成龙啊!”我泪目了……

  毛委员和朱军长彼此心照,但朱军长由于一些局限,二人发生冲突,陳毅主任夾在毛委員和朱軍長間兩難時候,成了没有立场的“和事佬”,但在紅四軍面臨危難時刻,同時毛委員遭党內排斥的情況下,果断决定只身赴上海向中央說明情況,儘幾日內寫下五萬言書,帶回九月來信,對紅四軍革命力量的保存,貢獻是巨大的。

  刘安恭,不是“坏人”!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一定存在分歧,他刻板相信苏联的理论,忽略中国的实际情况,但他拥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最后为国捐躯,值得敬佩!

  林彪,《建军大业》的时候林彪19岁,《古田军号》22岁的林彪已是红四军一纵的司令,坚定追随朱毛,那种坚定的意志,吾辈已不能及之万一,但今日我们不会忘怀,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90后作为当代中国之中坚力量,会为伟大祖国之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古田军号》观后感五

  这部电影让年轻一代了解了一段历史,知道了红军,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思想上对的影响,开头与结尾都以舞龙的形式,寓意电影的主题思想“心齐成龙”。并且以小号手的回忆为主线,比较新颖,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我还要再说说主演王仁君,王仁君作为青年演员,在这部电影里面抓住了伟人的灵魂,演出的年轻时代伟大领袖形象。给他一个大大的赞,期待他更多作品!

    1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