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上海堡垒》5篇观后感350字

家锐2分享

  《上海堡垒》是由鹿晗,舒淇等明胁同出演的科幻电影,讲述的是地球遭到外星人的袭击,其他据点都纷纷沦陷,上海成为了最后的希望!希望以下的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上海堡垒》5篇观后感350字

  《上海堡垒》观后感一

  8月12日,我写了一篇《<上海堡垒>网评分析》,已经被百度以“《上海堡垒》跟《流浪地球》谁好看》观后感影评5篇》”,粘帖进第三评中。今天看到各地方党报也在密集关注“上海堡垒”,甚至连“反面的好教材”这样的话都用上了。我感到有必要再评堡垒。

  西夏的《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对星辰大海的向往》,是我目前看到了对《上海堡垒》所作最深刻的一篇影评。我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我非常赞赏西夏的冷静理性的分析态度。他非常厌恶人们用“扑街”这个汉语词汇描述一部电影的失败,我感觉每当一个正人君子说出这个词的时候,都会立即显出一副赤裸裸的市侩嘴脸,是那种看到别人当众出丑就幸灾乐祸的心态。毕竟跟《流浪地球》一样,电影行业还有无数人为这部电影付出了诚实而有价值的劳动。

  眼见得一场手撕《上海堡垒》的网络群殴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有痛打落水狗或者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意思。显然,对这部已然破产的中国电影进行毫无节制的谩骂不但可以毫无压力地显示智商优越感,也比谈论很多其他敏感的社会问题或者谈论另一部描绘真实历史上的上海保卫战却无法如期上映的电影来得更加安全因而无惧无畏。这种“饱和式恶评”或“报复式吐槽”自然反映了某种极不健康的舆论生态。

  西夏道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代表了有良知观众的普遍心声。

  其二,西夏认为《上海堡垒》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高度可信的“世界观”。对于《上海堡垒》的世界建构,具体而言就是在人类面对外星文明冲突、全世界丧失了大部分抵抗能力而只剩下上海的泡防御体系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战时状态该什么样、那时的科技文明是什么样、街头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该如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得如何,从政府组织形态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服饰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等会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西夏的分析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基本上认同。其实,《上海堡垒》在试图建立“世界观”,但又不成功,或者说很微弱,遭吐糟。

  其三,西夏又以好莱坞的《独立日》、《银翼杀手》等科幻大片作为参照系,进行比对后,指出堡垒的薄弱与改进之处。毫无疑问,西夏讲的都没有什么错。但是,西夏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前提条:中国科幻电影的现实处境——刚刚从无到有,婴儿期。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必然有一个自我摸索与成长期吧?一下子就与好莱坞成功的大片进行比对,有点大跃进式的超英美味道。我们应该宽容对待国产科幻电影,许允失败。现在舆论一轰而上,说《流浪地球》多么的成功。其实流浪地球也跟海堡垒一样,都是不太成熟的探索式作品。年初,我在纽约观看了《流浪地球》,那是皇后区最大的一家影院,若大的放影间里只有一对夫妇和我三个人。我从心里感到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得到国际认可真是任重道远。

  只要想想我们的辽宁号与大国航母的差距,还有我们的国足,国家花巨资,怎么也踢不出个样子,大家就应该明白《上海堡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持宽容的态度

  《上海堡垒》观后感二

  《上海堡垒》已经降低到3.2了! 豆油们的评价整体客观,这部电影至今我也没有看过,从一开始有这部电影开始我就不是很看好,连一点期待也没有,也没有勇气走进电影院!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部电影,蹭热度的营销方式笨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流浪地球》公映乃至发热开始,我就有一个不祥的预感,国内马上就会有一大波外星人👽一大波僵尸纷至沓来,可我们的电影人和投资人偏偏要步这个后尘,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就是明证! 至于现在很多的媒体们、豆油们更关注的是流量明星的如何如何,我倒不是这么认为的,20年以前或者30年以前,那个时候我也喜欢周润发刘德华...等英俊小生,他们也许就相当于现在的流量明星吧!他们的成功有赖于电影公司的推动更在于他们的努力!现在口诛笔伐的是鹿晗是流量明星,也许是因为大家都觉得鹿晗没有个人的努力,是流量是颜值推动了他!也许吧! 给鹿晗一点儿时间,时代很浮躁,他本来就不是一个明星,他在努力成为一个明星,但内功是前提!

  又想到的: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以前,我们的父母、长辈、老师、媒体也看不惯那时的我们,总是说人心不古之类的振聋发聩的话,那时的我们狂热追星,校门口卖的全是明星照片,课本上贴的全是明星不干胶,家里墙壁上贴的也全是美女、硬汉照片,这本来就属于哪个时代!时过境迁,我们慢慢长大了,也开始学着当初长辈的样子,又开始看不惯那些比我们小的或更小的人,鹿晗属于这个时代,他不会不知道依靠颜值流量并不能能长久这个道理,只是身不由己罢了,作为出生于70年代的一代,我会告诉他:加油!!!

  《上海堡垒》观后感三

  电影《上海堡垒》的初次争议来源于同《流浪地球》的“捆绑宣发”,被认为是蹭了大热电影的热度,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很可能是被外界误解了。在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上,2006年开始连载,并于2009年推出单行本的《上海堡垒》在影视化方面是和前者平级的热门话题之一。两部影片出品方的合作也的确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便已经开始。

  造成这种误解的部分原因,是同为3.6亿级投资体量下悬殊的质量对比。与席卷46亿元人民币票房的《流浪地球》相比,《上海堡垒》目前票房才刚刚破亿,豆瓣评分更是惨不忍睹,被称作“超过了0%的爱情片”……这部接棒“小破球”的科幻爱情故事,终于在一系列的操作中烂成了一个都市传说。

  目前豆瓣评分3.2,几大热门电影平台预计票房不会超过两亿

  2009年《上海堡垒》单行本出版后,以奇幻和青春文学见长的江南因此进入了中国科幻名人堂。《上海堡垒》的影视化道路始终被人期待着。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小说《上海堡垒》中军事常识储备羸弱,过多的太空歌剧元素让其科幻属性显得轻且浅,但10年前或更早的国产科幻普遍追究立意高度和宏大叙事,这部作品在当时大幅度更新了国内读者对于“本土科幻”的固有印象——一方面,人物并非被某种哲学思潮或集体叙事捆绑的戏偶,而是真正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情节设计精细,却没给人太多的雕饰感,设置在近未来的时间点和大量熟悉的生活细节让读者有了相当良好的代入体验。

  作者巧妙地将人物个性和成长安插在了小说的细节里,使故事的升华有了现实根据——原作小说中,在紧张的战争间隙,肩负着拯救和保卫上海重任的年轻人们会在旧机房里打上一局《帝国时代2》,那些在游戏中畏首畏尾或得意忘形的表现,都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恒星际战争的残酷和青年生活的温度,在这样一种别样的架构下联系了起来。

  我的房间是1103,床单又没有换,打开暖瓶,里面空空的。我把花扔在桌上,刚坐下,外面就传来敲门声。我打开门,一个高个子立刻把脑袋探进来。“江洋,帝国?”高个子一张瘦脸,两颊像是被刀刮了似的线条犀利,两只眼睛精光四溢的,他正挑着眼角看我,倒像是挑衅。“还有谁?”

  原本来说,这本小说有充足的理由拥有一部成功的影视改编,可莫名其妙的努力方向和对科幻尺度的错误衡量,在不同程度上扼杀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

  有人把电影版《上海堡垒》的超低分归咎于“对流量明星不满的集中宣泄”和“对科幻加言情组合的排异感”,这些问题或许都存在,但相较于剧本本身的支离破碎和逻辑不通而言,上述问题可能都仅仅只能被称作瑕疵。

  当观众抱着“看本片如何还原原作”的心态进入影院时,最让他们难受的应该还是“幼稚、低劣,且和原作关系稀薄”的剧情本身:那些散落在故事中,分布于每一个科幻情节间的感情线索、生活化的细节,在大量的删减改编后变得稀少且缺乏联系,严重影响了角色行为的合理性。

  同时,原作中“有缺陷但还算自洽”的科幻设定在魔改后糟点满满——原属于地外科技的堡垒和武器成了“中国创造的科学奇迹”,角色间的人情味和松弛感被紧张的军事题材风格替换……整个故事被笼罩在了一股奇特而荒诞的狭隘情绪当中。

  更多线索表明,电影中令人绝望的表现,可能是一种“故作姿态”的产物:人们在影片上映前的预告片和剪辑花絮中,发现了“大量理应出现但并未被放入正片的内容”。《上海堡垒》现在呈现出的粗糙单薄的故事面貌可能不完全是因为创作者的认知不足——事实上,导演和演员对青春剧怎么拍都更为擅长。

  所以,这也许是一个刻意选择的结果:或许是看到了《流浪地球》的“以硬制胜”,又或许数度敏感于舆论上对科幻作品的看法和态度,出品方在上映前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就是不惜减弱作品的特异性,不惜牺牲作品的完整性去剪辑影片,以为这样可以向已经通过市场考验的成功作品靠拢。

  这段在原作中无比重要的情节,仅存在于预告中

  正如我们在《流浪地球》上映前并未想到中国科幻可以呈现出如此波澜壮阔的幻想一样,大量被影视作品带起的新生代科幻迷们也没有完全体会到中国科幻的广阔和缤纷。早在10年前,当不少人的科幻观点还梭巡于宏大叙事的深刻和宇宙战争的爽快间时,中国科幻本身已经进行了一次艰难但可贵的跳跃。

  在那些上升到人类高度的讨论之外,刘慈欣也有着《诗云》《乡村教师》《带上她的眼睛》这样立足于中国大地的绵长想象。当时的年轻科幻作家已经在尝试探讨着更多的东西,比如勾勒“未来年轻人怎样生活”的细节。

  但在科幻电影领域里,创作者们对科幻文本这一面的呈现依然让人沮丧:《疯狂的外星人》里的笑点毕竟和《乡村教师》的温度迥异,而《上海堡垒》这样原本以星空战争为幕布的青春题材,再度陷入了“未来年轻人生活在真空里”的失真感——在大银幕上,那时年轻的人们在做什么依然只是一个空洞的剪影,缺乏细腻的表现,甚至没有。

  鹿晗在片场拍戏时,手机游戏长期在线,甚至打过通宵。在影迷探班时,曾经有电影《上海堡垒》的关注者对此大感不满,并对演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一些悲观的看法。但老实说,在我听到这个“负面新闻”时其实还怀着几分期待,因为那场充溢着亲情与友情氛围的《帝国时代2》对局,需要这么一个本色出演的快乐玩家。

  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把这段剪掉了。

  《上海堡垒》观后感四

  想了又想,还是决定以身犯险。

  不然,总觉得批判它没有什么发言权。

  #上海堡垒#,豆瓣评分年度最低,3.2分。有网友总结说,“#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翻开了新的一页,#上海堡垒#成功地让这一页合上了。”

  本小姐对鹿晗之类的流量明星在大小银幕上的表现是没什么信心的,毕竟已经有太多前车之鉴了。

  然后,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果不其然。

  电影一开始,听到地球新能源“仙藤”这个词的时候,一秒出戏。。。“仙……藤……”emmmmm,你们开心就好。

  观影过程……剧情我都懂,就是作为战备状态的军人和指挥官,江洋为什么要留一个帽檐都压不住炮火都冲不乱的帅气发型???

  还有,指挥作战的司令官林澜居然连南浦大桥的陷阱都看不出来???这个智商是怎么当上司令官的???

  还有,这个指挥中心是纸糊的吧???居然被外星人两次轻松攻破。。。

  而且,作为地球抵御外星人的最后大本营,上海堡垒指挥中心用的是什么高大上的通讯系统???居然和外界轻易“失联”???

  “这么多个发生器,我跑一遍自检大概需要20分钟。”江洋对林澜说。

  然后江洋检查了一个发生器之后就开始呆呆地看着林澜听她说话……然后20分钟就过去了……这是战备状态啊同志……

  被外星人多次进攻之后指挥中心开会讨论建议放弃上海全部撤离……然后我方的总司令官说,“我还有最后一个作战计划,应该会奏效。”

  …………………

  “那就是放弃泡防御,全部能量供给上海大炮。”

  纳尼?这不是废话么???电影一开始不就说过了么?“泡防御和上海大炮共用仙藤的能量系统”……

  作为绝对英雄男主角的江洋同志最后的台词“向我开炮!!!”……emmmmm……很好很强大。(江洋必须死不了啊!)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鹿晗和舒淇这是什么魔鬼搭配啊?!!完全没有一点CP感好不好!!!

  (最后的最后,被剧组和粉丝大吹特吹的电影特效,说实话还不如我稍后看的第二部电影#烈火英雄#。。。)

  好了,你们不要再去贡献电影票浪费人民币了。我来替大家踩雷就好。

  《上海堡垒》观后感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但丁的方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415554/

  正常情况下,“口碑票房双扑街的公认烂片”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电影”这两种修饰绝不会用在同一部作品上,《上海堡垒》却是个例外。

  当然,后一种评价更多只是网友们的情绪宣泄与夸张调侃。但这部鹿晗、舒淇主演的“科幻爱情片”上映后,的确引发了一轮奇异的现象——明明豆瓣已跌至3.2分,票房走势是夸张的坠物线,却因官博失态、导演编剧齐道歉,讨论热度一度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一条广为传播的说法即是:“它为流量鲜肉关上了中国电影的大门,这可比打开中国科幻大门重要多了。”

  《上海堡垒》票房走势

  说到底,观众苦“流量电影”久矣,苦“热门IP+流量明星=票房”的圈钱公式久矣。

  这条“爆款”公式风靡国内影视行业多年,一度让影迷们产生确实无可奈何的时代错觉。不止受众,就连从业人员也有太多在“大数据”的精明算计下,将这条公式奉为至理。流量经济最火的时候,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曾宣称自己研究出一套“屌丝购票心理学”,打算不再请专业编剧、先用“同人写作大逃杀”的方式孵化IP,而掌握电影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首先有一个IP,然后是强大的明星阵容。哪怕故事很烂,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

  前些年尽是此类资本搭台、流量为王、质量凑份的戏码,观众不傻,被“骗”久了愤怒在积压,他们持续用手里的人民币投票,对看似冷静理性的资本进行着反噬。尽管“流量电影”的下行颓势早有端倪,但《上海堡垒》在声势浩大的嘲讽声中,的确成为了一次爆发性拐点,它的“见光死”,似乎扯下了流量电影光鲜颜面上的最后一条遮羞布。

  所以在此之后,“流量明星+大IP”的制作模式就彻底不灵了?眼见IP和流量垒起的高楼摇摇欲塌,这部电影为它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市场遇冷,流量电影泡沫终破

  这栋“楼”的地基,是六年前打下的。

  2013年,郭敬明把自己的最大IP《小时代》搬上银幕,找来当年的“流量女王”杨幂做主演,集结陈学冬、凤小岳等鲜肉阵容,在同个暑期档连映两部,一时风头逼人。《小时代1》和《小时代2》的豆瓣评分分别只有4.7和4.9,如此低的口碑却一共卷走近8亿票房。

  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疾速扩张期,刚开始享受巨额人口红利。在2012年《泰囧》票房突破10亿以前,国产电影最高纪录才6.5亿,《小时代》的成绩可谓非常惊人。

  随后两年续集如期上映,《小时代》四部曲总计拿下了17.86亿票房,评分清一色稳定在5分以下。

  资本似乎发现了一座富矿。原本创作变现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但商业运作必然会寻求某种可控规律,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2015被称作“IP元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影视行业,以高价购买小说版权,在“大数据”和“流量”的导向下进行翻拍改编,15-17年也就是“IP+流量”这套模式最火热的时期。

  鹿晗主演的《盗墓笔记》收获了10亿票房,吴亦凡、林更新主演的《西游·伏妖篇》在春节档斩获16.52亿,就连《老炮儿》《长城》也得塞入他们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流量明星自带票房”的神话立起来了。影视公司趋之若鹜,而观众“上当”几次之后已经嗅出了不对劲,但那两年几乎毫无办法。毕竟再怎么骂,用相同模式炮制出来的影视作品还是充斥着大银幕和小荧屏,而且看上去还真有不少人愿意买账。

  风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有观点认为早在《爵迹》就有所预示,它在阵容更加豪华的情况下竟然赔钱了,郭敬明情绪失控甩出那句“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但《爵迹》是一部纯CG电影,首先在技术上就翻了车,演员们被转制成3D模型后表情、动作僵硬,反而掩盖了演技如何。技术不成熟先吸引了大部分吐槽火力,光是“恐怖谷效应”就劝退了一大群人,对“流量电影”的伤害效果还不够显著。

  到2017年暑期档,吴京的《战狼2》正面PK《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才算在越吹越大的泡沫彻底爆开前,结结实实地捅了它一次。

  网文改编的热门大IP,刘亦菲加杨洋的明星阵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完美复现了阿里影业的策略。可首日赚得1.6亿后,差得过分的口碑让它的票房断崖下跌,最终以5.3亿收场。在相同的档期,这仅仅是《战狼2》的十分之一。

  《战狼2》无疑给国内电影市场打了一针鸡血,更重要的是近年“爆款”电影的类型逐渐多元化。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是战争题材的《红海行动》,暑期档冠军是现实题材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科幻题材的《流浪地球》和动画电影《哪吒》各自登顶,观众选择变多,口碑与票房的正相关关系愈发密切,不重视内容的流量电影基本就不剩活路了。

  《上海堡垒》拍摄于2017年,正是疯狂堆砌“IP+流量”的末班车。原著作者、影片编剧江南还被网友扒出当年言论,他曾因为有鹿晗出演男一号而沾沾自喜,谁料想等到两年后上映时《上海堡垒》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这部号称历时6年,投资3.6亿的电影至少需要10亿票房才能回本,然而本片上映一周才1亿,预测票房1.2亿,如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欧洲攻略》《摆渡人》的教训都不够的话,《上海堡垒》遭遇前所未有的崩盘算是把这套模式的丧钟敲得震耳欲聋了。

  导演冯小刚曾在上影节论坛上痛批“IP都是屁”,北大教授戴锦华也表示,“都去拍IP是危险的,你以为你捡到宝,结果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影评人李星文则在《今日影评》中分析称:“流量明星+大IP”等于票房号召力,是对电影的误解,“互联网资本不了解传统狠抓剧本、精工细作的电影产业,只懂得分析数据,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互联网运作模式与电影生产过程并不一致。”

  目前的电影市场也许还得消化几部两年前拍摄的电影。下个月即将上映的《诛仙》还是同样的套路,也立项于2017年。当一套模式被证明无效,还会有新的替代,近年精明的投资方或许已经把目光更多投向战争题材、现实题材和动画电影了。不过互联网行业本身也早就喊出“内容为王”,各路资本肯定也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流量+IP”对拉动电影票房的作用微乎其微,影视行业的创作、创收终究会回归理性。

  那些优质原创剧本、会耐心打磨作品的团队在立项之初就能有资金支持,当然比等到察觉苗头不对,再去捆绑《流浪地球》营销强多了。

  不过,流量电影越来越少,流量明星们的日子也会随之难过吗?当下整套流量经济体系是不是也受到了足够的冲击呢。曾经是杨幂、韩庚们,吴亦凡、鹿晗们随后,当他们的号召力减弱,更年轻的蔡徐坤、王一博们又会出现,看上去依然有高涨的热度,能接足够的代言,在影、剧、音、综各方面都有不错的资源。

  答案是粉丝经济当然没过时,连续几部流量电影的“跳水”远不足以让流量时代落幕。但流量明星们的身上同样覆满了泡沫,大众逐渐看透和反感那套娱乐工业的商业模式了,“流量时代”会退成由一个又一个“饭圈”构成的孤岛生态,别说国民级偶像,连“出圈”都会越来越难。

  《上海堡垒》上映间,有一条被网友津津乐道的悖论:鹿晗6000万粉丝,哪怕十分之一的人去买票,票房也不至于低到才1亿出头。

  巧合的是,就在一个月前,周杰伦vs蔡徐坤的微博刷榜大战就赤裸裸地挑明了所谓的数据热度有多少水分。“夕阳红粉丝团被迫营业”后,不少原本根本不关注的人惊讶地发现,现在追星竟然辛苦如“996”,为了冲榜得像打卡上班一样被压榨时间。

  其实就和在电影制作上轻视内容打磨、投机取巧地选择“IP+流量”速成一样,两代“粉丝”的代差背后,也是因为商业运作采用了类似的简化手段。

  过去的链条是从作品到人,明星得先积累作品,作品受众广了才能拿到更多资源,有更大商业价值。但实际上靠成名之后的人气赚钱,比卖作品赚的钱多得多、快得多。周杰伦接点代言上个综艺的报酬必然高过辛苦做一张专辑的收入。但内容创作又不可控,受众的口味总在变化。那放弃唱功、演技、专业造诣的漫长培养,砍掉“作品”这一环,直接卖“人设”呢?鹿晗、蔡徐坤们就诞生了。

  会让大众逐渐反感、饭圈逐渐孤岛化的原因也正在于——卖作品的话,不喜欢某明星的这部作品,可能会喜欢他别的作品,各明星的粉丝群体之间也不会互相排斥;卖人设的话,一旦无感,就会直接对明星本人产生厌恶。再加上没有作品作为中间地带,明星就必须直接和粉丝绑定,时间、经济的大量投入让各个饭圈之间基本处于敌视状态,已经被榨取了很多精力脱粉也不容易,向周围疯狂安利更是让路人避之不及。

  商业电影正是面向大众的娱乐产品,当流量电影的产品主体是“流量”而不是“电影”时,事实证明末路不远。而当靠商业运作生造出来的流量明星们败光路人缘时,哪怕鲜肉小花层出不穷,等在尽头的也只有属于小圈子的狂欢了。

    10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