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400字5篇

斯祺分享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

  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应该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可以弥补的。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他的事迹将鼓舞所有人民教师以之为榜样。

  师生情 ——观《冯志远》有感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相关文章:

1.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2.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3.士兵突击观后感

4.冯志远观后感8000字

5.励志电影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45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