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宾虚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

斯祺分享

  一个苦难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历史上被灭亡的种族有很多,而犹太人的苦难之因此还被人记着,是正因犹太人中间出了一个大智慧的人——耶稣。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宾虚影评精选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透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对于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为影片中最具张力的一种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时”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乡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势”,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来没有露出过面容,“那只手仿佛从天而降,从银幕之外伸进来,递给苦难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但这种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骄傲,一种信仰,一种坚毅而深沉的力量。

  《宾虚》一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宾虚和玛瑟拉的斗争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前者代表着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罗马原有文化的维护者,后者的死亡说明守旧的东西总是要消失的。从深层好处上讲,《宾虚》还带有美国政治的冷战情结。

  屈指算来,米高梅公司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算多,且大部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夺得的,而《宾虚》则是个异数,它被提名12项,夺奖11项,堪称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高峰之作。其波澜壮阔的布景和宏大雄伟的战争场面确实取悦了观众,因而被视为名垂影史的力作。

  《宾虚》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影片,正因我一向迷恋希伯莱文化,宾虚是个犹太王子,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入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向深深地打动着我。另外,我震撼于片中表现的男性的美、男性的力量和男生之间不一样于女性的友谊的方式,在这部史诗片中,音乐、画面、故事、演员……所有的细节都让我着迷。

  故事发生在古代罗马军队入侵以色列国的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奎忒斯抵达以色列,其部下、军团司令官玛瑟拉凯旋回到故乡,得意非凡。他遇见了儿时的伙伴——改信基督教的犹太王子宾虚,玛瑟拉期望宾虚配合他治理此地,并要宾虚将那些犹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诉他,正义的宾虚严辞拒绝了,两人成了冤家。宾虚偷偷地爱上了贩卖奴隶的商人的女儿埃丝特。一天,奎忒斯率领官吏巡市,宾虚的妹妹伊拉丝在自家的楼上观看欢迎队伍,无意中将屋顶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总督的头上。

  于是玛瑟拉下令将宾虚一家当做谋反者统统抓起来,宾虚被流放,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被罚做苦役。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热、口渴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宾虚,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年轻的、有着神奇的力量的年轻人,他不但救了宾虚的命,而且还给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宾虚被卖做奴隶,在兵舰上当了一名划桨的水手。一次,兵舰遭到了海盗船的袭击,在危难时刻宾虚救了舰队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并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杀。也许是宾虚特有的气质、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打动了阿列斯,他给了宾虚自由,并将他带到罗马,收为养子。

  宾虚来到罗马的竞技场上,他英勇无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角斗士。之后他重返耶路撒冷时又和玛瑟拉相遇了,玛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竞争场面十分残酷,玛瑟拉不时地暗害宾虚,而宾虚却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坚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艺战胜了玛瑟拉,玛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马蹄和战车从他自己的身上碾过……

  当宾虚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时,他赶去带走了母亲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动着仇恨,不久以后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丝特劝宾虚不好在仇恨中生活。宾虚在不经意间遇到了当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钉在十字架上,原来他就是耶酥!宾虚舀了一些水去给耶稣喝,他在耶稣的脸上读到的是“宽恕”,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复仇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仇杀与痛苦,于是他放下了“流血”的念头。突然间天地黑暗、暴雨倾盆,耶稣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奇迹发生了——宾虚和他的母亲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阳光下最后团聚了,天主赐给了他们生命的永恒……

  世纪50年代,好莱坞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制片商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业意图一览无余。1959年的电影《宾虚》称得上是这股巨片热潮中的巅峰之作,它同时也宣告了这个巨片时代的结束。

  从无声片时代起,《宾虚——基督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资拍摄、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宾虚》,场面壮丽,气势雄伟,其出色的对白、多彩的异国情调和赫斯顿的粗线条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共获得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由于获奖,《宾虚》的身价猛增,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放映。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也贴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广告海报,几百家在“倒闭危机”中苟延残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机。

  《宾虚》空前的放映收入不仅仅成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骄傲,也使陷入财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时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调整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想方设法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大成果。例如在宣传中,他们还大力抬高在《宾虚》中大显神通的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和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价。

  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电视这一大众消费品日益崛起的时期,由于电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曾几度显得不甚景气。1959年美国各公司拍摄的影片只有160部,之后,正是由于《宾虚》的出现才再一次唤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注意力,使电影界重新活跃起来。

  导演威廉·惠勒在谈及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时说:该片的拍摄是一次对电视“防卫性的突击”,相对于电视而言,充分显示了电影场面的宏大、人物的众多、镜头户外的强烈和画面的宽广等优势。

  《宾虚》的成功似乎带有某种偶然因素,而好莱坞则从《宾虚》身上发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摄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仅能够赚到数额可观的钱,还可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集团蚕食鲸吞。(lz13)总之,在电影史上,《宾虚》的成功被看成一个奇迹,它不仅仅为它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并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影重获生机。

  电影《宾虚》:基督的故事

  一

  刘易斯·华莱士(LewisWallace,1827-1905)先生在和朋友的那次谈论发生之前,对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事情还是一无所知。他的那位被人们称为“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的朋友——美国政治家兼演讲家罗伯特·英格索尔(RobertInqesoll,1838-1899)先生,象他以往在批判基督教时说的一样,向华莱士夸口:只要几年之内,华莱士先生的印地安那州家乡的乡村教堂,就会永久的消失,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取而代之的是英格索尔先生的唯理论。

  当英格索尔先生在谈论时,华莱士先生发现了自己的尴尬——正因他对这一话题完全一无所知。而英格索尔的谈论也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他下决心好好的将英格索尔所说的上帝、耶稣和教会研究一番,而他在学校读法律系时所受的严谨的逻辑训练也能帮上他的忙。他期望好好的研究《圣经》,顺便能够把耶稣的故事写的生动些,告诉人们耶稣只是历史上以前出现的一个人而已——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1880年,华莱士先生的这门功课最后完成,他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宾虚》,小说的副标题是“基督的故事”。这部著作骄人的销售量证明华莱士先生的确做的不错,《宾虚》在他生前就卖出二百多万册,而直到此刻,此书仍在再版发行。但是,和他当初所设想的不一样的是,华莱士先生对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观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当华莱士先生认真的研究《圣经》中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历史背景以及犹太巴勒斯坦等细节时,他先前的立场不得不改变。正因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在了解了这一切以后,都不能不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而在此之前,华莱士先生只是想作为一种消遣来写一本关于耶稣的书。而此刻,他已经不再同意他的朋友英格索尔先生所说的一切,并且用他的书去告诉人们事实是怎样样的。

  在华莱士先生的《宾虚》出版后,就受到电影公司的青睐。早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人将其首次搬上银幕,而在接下来的时刻里,《宾虚》也被一次次的拍成电影。此刻我们手中的这部影片,是导演威廉·惠勒的作品,由查尔斯·赫斯顿主演,在1959年首映。该部时刻长达三个小时半多的影片在推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导演和他所在的电影公司赢得显赫的荣誉,并且囊获11项奥斯卡奖,成为当时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

  二

  影片给人们讲述了发生在犹太耶路撒冷地区从伯特利到各各他山的范围内时刻跨度是三十三年的事情,这其实在意指主耶稣基督。影片的主人公是小说作者华莱士先生虚构的一位名叫犹大·宾虚(JudahBen-Hur)的犹太王子的人物。

  罗马政府的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指挥官梅萨拉(Messala)来到耶京,他为了自己在耶京对犹太人的殖民统治,强迫自己的幼时好友犹太王子宾虚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以帮忙自己的统治。而他的要求被宾虚拒绝,梅萨拉怀恨在心,借口一次在罗马总督巡视时发生的意外,指控宾虚谋杀罗马总督,将宾虚流放,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关进地牢。

  宾虚在流放途中,干渴的奄奄一息。这时,过来有一个人将他救醒,并且递给他水喝。罗马兵丁扬起鞭子企图阻挠,但是在那人面前,罗马兵丁缓缓地垂下了手。宾虚被救起,也从那人身上得到了在苦难中生存的信心和力量,深信上帝必定会保守他的生命,他继续踏上他流放的路途。

  之后,宾虚作为奴隶在一条罗马战船上服刑。在一次海战中,宾虚救起舰队司令。舰队司令给了他自由,将他收为义子,带回罗马。但是宾虚却无意留在罗马,他意欲回到耶京向梅萨拉寻仇。途中,一位东方博士在向他询问,这位博士多年前受一颗大星的吸引,以前献礼于一位婴孩面前,而那位婴孩此刻正是宾虚的年纪……。

  宾虚回到耶京和迫害他的梅萨拉催马驱车角逐于赛场。最终,梅萨拉丧命。宾虚寻找到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而她们已经身患麻风病,被隔离于谷中。宾虚看到自己亲人病患却无能为力,心中也充满苦毒和仇恨。途中,他看到一个人在山山上向人们宣讲:“虚心的人有福了,正因天国是他们的;……”。

  宾虚带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从麻风病谷中回家途中,看到街上空无一人,宾虚追随人群而去,看到罗马巡抚彼拉多正在下令将一个人钉十字架。那人被鞭打、戴荆冠、身负十字架。宾虚认出那人,就是在他流放途中给他水喝的人。他乘盛起水,递过去……。在各各他,宾虚目击那人钉十字架,听到那人说:“父啊,赦免他们,正因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宾虚的母亲和妹妹正因身患麻风病而痛苦不已。突然,这时天色变暗,暴雨如注。在各各他,那人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雨水把那人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冲到了下游麻风病人所处的谷中,当宾虚的母亲和妹妹粘到那人的血后,她们的麻风病得到了医治,而那人的血已经汇流成溪……。

  三

  1880年,作为一本书的《宾虚》面世,并且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为公众所喜爱。而华莱士先生也在此书中完成了他生命的皈依和重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救主,但是在当时人们对华莱士先生书中那位真正的主角耶稣基督的信仰却并不热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是这样的。

  在那时,自由主义神学盛行,人们高扬理性,以理性为信仰的试金石,在阅读《圣经》时,宣扬“去神话话”,否认基督的神性,只强调基督的道德典范,认为凭借基督的道德典范即可建立人间天国,而摒弃福音中的童女生子、基督三日复活、福音书神迹等真理。美国的新正统主义神学家理查德·尼布尔以前评论这种信仰:“一个没有愤怒的上帝,透过一个没有钉十字架的基督,把没有罪的世人,带入一个没有审判的天堂”。

  而在1959年的电影《宾虚》时,随着二战的爆发,战争的残暴摧垮了人们建立人间天国的美梦,自由主义神学已经式微,在普世范围内福音派神学兴起。而此时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需要仰望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的救赎和医治,需要对为人类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的皈依与信靠。就象影片中一样:不论是兵丁手中的鞭子,还是宾虚心中的苦毒,皆需耶稣基督的救赎,也只有耶稣基督能够救赎人们。

  这也类似于影片中宾虚的经历。经历过二战的人们,和电影中的宾虚一样,一向活在创伤之中,虽然宾虚知道那位在路上赐他水者,也知道是他赐给自己生存的信心与力量。但是直到他在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时才认出基督,并且听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言语,得到耶稣基督宝血的洗净,知道就应皈依为他钉十字架者,就应仰望十字架的救赎和医治,宾虚才从仇恨和创伤之中重生,宾虚经历创伤的生命才得到释放。

  如果人们留意的话,在电影《宾虚》中,影片以马槽的圣婴诞降开始,以引领群羊的牧人结束,虽然整部影片的主角是宾虚这个人物,但是影片真正要告诉人们是影片中的那个身影——基督。在片中时时有细节出现,为基督钉十字架为罪人的牺牲和对罪人的救赎而打下伏笔。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不着笔墨反胜浓墨重彩,未曾大声宣扬却又人人心领意会,而影片的主角宾虚,是来讲述和证明关于基督这一切的。

  如果说,在1880年,华莱士先生是用一本名叫《宾虚》的书,完成了他自己从一个不可知论者到成为一个__的个体性生命皈依的蒙恩证明的话,那么,在1959年,作为一部电影的《宾虚》,已经是人们在群体性的仰望耶稣基督的救赎和医治。的确,这个世界需要主耶稣基督的救恩。笔者也期望《宾虚》这部影片能够帮忙更多的人来仰望主,仰望他的救恩。惟愿这位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三日后死而复活的主,他的救赎和医治因信临到每一位仰望他、信靠他、皈依他的人。

  宾虚影评精选

  看宾虚让我流了好几次眼泪。主人公宾虚遭受了几次危险境地。第一次是好友米撒拉为了讨好罗马帝国,把没有过犯的宾虚关进监狱并定他的罪,宾虚冒着重重关押逃出牢房找米撒拉想求得公道。但是米撒拉却以他的母亲和妹妹的姓名想要挟,宾虚不得不服从审判去泰洛斯服役。

  在去泰洛斯途中,干渴快要死亡的时候,他躺倒在地无力的呼求:“上帝,救救我!”耶稣来到他身边,给他喝了足够的水,让他充满了活下去的力量。

  第三次在船上遇到敌军时,因之前他的脚镣已被解开而得以逃脱并救了护政官,并被护政官收为养子,成了他权力和家产的继承人。

  第四次和米撒拉赛马,米撒拉使用的是战车,车轮上是尖利的齿轮,齿轮把宾虚的战车弄得破败不堪,米撒拉挥舞手中的马鞭狠狠抽打他,这时宾虚奋力夺过马鞭,同样教训了米撒拉,突然米撒拉战车翻了,米撒拉死了,这时的宾虚得到了极高的荣誉,被罗马人所景仰。

  米撒拉代表了黑暗权势的力量,但是那个幽暗的世代最终被上帝的力量摧毁。米撒拉死了,那些撒旦之子最终将走向死亡,宾虚胜利了,这世界的国必要成为我主和我主耶稣基督的国!

  宾虚赢了,他胜利了,但是仇恨却远远没有结束,当他知道深爱的母亲和妹妹在麻风谷过着不见光日的非人生活时,对罗马政权的仇恨使他接近疯狂,恋人以斯塔应对他的仇恨心态绝望地说:“我感觉你变成了米撒拉!”

  人的仇恨心理会毁掉一个人,仇恨会把自己囚在牢笼里。

  最后是耶稣的爱释放了他,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祷告。”宾虚的心灵是干渴的,一如他在泰洛肆服役的路上一样,也素犹如一股清泉滋润了他,给了他平安和力量。最后,他的母亲和妹妹也被耶稣医治。在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流血死去的那天,世界得到了洗涤,第三天他复活了,从此一个新天新地将展此刻我们面前!

  宾虚影评精选

  爱比暴力更有力量

  整部片子实际上是两个故事:宾虚的故事,以及耶稣的故事,其中耶稣的故事更完整。影片一开始就是在讲耶稣的诞生,影片最后讲耶稣的死和复活(就是在十字架前走过的牧羊的那个牧羊人)。

  我们从宾虚的身上看到了基督教教义如何从犹太教里脱胎而出,又如何针对犹太教的不足作出突破。犹太教强调律法,但律法并不能救赎犹太人,犹太人依旧家破人亡。而基督教强调来自心底的爱,不只是对自己的爱,对自己信仰的神的爱,而是对他人的爱,甚至包括对敌人的爱。耶稣让人们放下手中的剑,拿起宽容,正因爱是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力量。正因暴力,犹太人亡国灭种;但正因爱,犹太人把上帝的国建在每个人的心里,永生不灭。

  不了解《新约圣经》的人,不了解基督教教义的人,很难看懂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这部片子忠实地阐述了耶稣关于爱的思想,尽管耶稣在影片中只展现了一个背影和模糊的脸,但我们知道他无所不在,第一次,宾虚在快渴死的时候祷告:“我的神啊,求你救救我!”,耶稣就自然而然地出此刻他的面前,给了他一瓢水引用。那个罗马军官看到耶稣的时候,竟然不敢直视他的平和,暴力在爱的面前退却。第二次,宾虚在救执政官的时候,执政官对宾虚说:“你的神救了你,也顺便救了罗马军队”。第三次,耶稣在死后升天的刹那,因着艾斯特对耶稣的信心,救好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神从来没有离弃过宾虚,只要犹太人信他,不抛弃他,按神的话语做事情,犹太人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起上帝的国度!

  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赛马的场面。细心的人就应会发现,米斯拉有犀利的战车,有健硕的马,更主要的是,他御马的方法是用鞭子,用鞭子狠狠抽打;而宾虚是用“爱”来驾驭马,他根本就没有带鞭子。尽管在体育竞赛中,暴力似乎比爱更有力量,而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爱对暴力的完胜。宾虚完胜,而米斯拉身死。整个画面拍得很唯美,1959年是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那是一个真实而动人心魄的场面。没有谁看到这个场面不热血沸腾的!

  评分10分。近乎完美的片子。里面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人是那个阿拉伯酋长,十分可爱。那四匹马也拍得十分好,竟然能拍出马的个性和趣味出来,有的淘气、有的暴烈、有的沉稳、有的冲劲十足,只有爱马的人才能发现马的这些特质,而一个只把马当作工具的人,他眼里的所有的马都是马,都是一种不一样于人的动物存在,是不可能发现人和马之间这种上帝赐予的同样的“爱”,这种爱也能产生出伟大的力量。导演重笔描述人和马之间的感情,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下一场赛马的大戏作为铺垫,是为了说明“爱比暴力更有力量”这一电影主题。

  宾虚影评精选

  年的奥斯卡典礼,也许是百年奥斯卡历史上的一个最耀眼的传奇,《宾虚》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项大奖,并且持续了这个记录将近40年,直到《铁达尼号》和《指环王》的追平。这部电影也成了好莱坞造梦机器的极致,电影工业的一种巅峰。

  古罗马时期,护民官米撒拉回故乡任职。虽然这是罗马帝国的版图,但是却自古是犹太人的居所,犹太人顽固的一神论信仰,使得他们和多神信仰的罗马正统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为了自己的前途,米撒拉期望得到童年至交好友宾虚的帮忙,稳定和说服其他犹太人皈依罗马,认同罗马权力。宾虚是犹太的贵胄和大商人,在族人中影响很大,虽然应对好友的苦苦相求,他却不能因此背弃信仰出卖同族。愤怒和私欲之下,米撒拉出卖了自己的好友,将他们一家全部羁押,母亲与妹妹被打入黑牢,而宾虚被流放远方。

  在干燥的戈壁沙漠里流放,差点渴死;在战舰上当奴隶,折磨和死亡亦时时缠绕着他。最后,他在海战中救起了战舰统帅阿列斯,而瞬间成了罗马的红人与英雄。阿列斯正因战功成了罗马的执政官,并且收了宾虚当养子。宾虚的命运转变了,但是他却无法忘记家乡被囚禁的母亲与妹妹,于是独自回到故乡向米撒拉复仇。

  最后,历经艰辛,他在战车大战中打败了阴险的米撒拉,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囚的亲人早已染上了麻风病。此时,正好是耶稣传道的顶峰,他的信仰和哲学在群众里的影响日深。恐惧的地方总督为了加强控制,不得不逮捕而将其定死在了十字架上。基督死去了,他以自己的肉体背负了全部世人的罪孽和债。救赎的雨里,宾虚最后从仇恨的痛苦中解放了,而他的亲人身上的病痛也被洗净了,整个罗马帝国,在这场雨里,迎来了新生。

  年代的好莱坞,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由于电视产业的兴起以及过去类型片套路化的僵化,每年的利润和票房都在下降。许多电影公司不得不另寻出路,想办法重新吸引观众回到电影院来,体验电视所不能给予的乐趣。宽荧幕改造以及由此相伴而诞生的史诗巨片成了那个时代最醒目的标志。好莱坞大片这个概念,也基本在这个时期定型。

  冷战下的美国梦。

  体裁上,50年代正是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双方意识形态的碰撞尤其激烈,美国为了树立自由民主的西方礼貌的代表,就在电影——这个最有效的意识形态的输出工具中大规模的进行干预,因此,以古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为题材的故事和大投入的宽荧幕结合了起来——全世界的观众都在银幕面前被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所震慑,并且被其中蕴含的披着古老西方源头曙光外衣的美式民主所熏陶。

  《宾虚》的故事构架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明线如同主流一样,一条暗线如同支流。主流就是宾虚复仇的故事,而支线则是耶稣的传道。支线虽然很隐蔽和细小,但是却是支撑整个故事和抬高主题的支柱。罗马和犹太的对立,具体下来就是米撒拉和宾虚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依靠仇恨和伤害来建立的。联系当时的背景,这也是冷战大环境在电影里的一种投射。《十诫》里,导演借主人公的口喊出了要让光芒洒遍全世界的宣言。《宾虚》里,则成了要让宽恕和明白的博爱来化解矛盾,制止邪恶。显然对那个时代的观众而言,这种古老的故事正因重新演绎,而更加容易引起共鸣,精神上的焦虑也在电影里耶稣的牺牲中被化解了。电影再次成为了逃避现实的有利工具,让人沉浸在一个人造的“美梦”里而无法自拔。

  耶稣的处理,一如宗教的传统,是不露脸的,正因上帝是从来不在云端显现的,没有人见过上帝。因此,这层处理,也加深了影片的宗教氛围。而宾虚则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代表,历经艰辛的主人公,在经历了诸多背叛和痛苦之后,最后在信仰的感召下实现了大团圆,个体的力量被放大了,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激励作用。

  优质电影的极致。

  好莱坞是世界最庞大也最水平最高的电影工厂,无数的导演,制片和演员以及各种工作人员,就像一个大工厂里的人员一样。每一件作品,都是无数人共同在流水线上创造的。虽然电影的导演是威廉惠勒,但是相比于独立电影或者欧洲艺术电影而言,他就像这个作品的总指挥,组织和控制其他人来完成作品,而不是自己以自己的风格与印记去雕琢。史诗时代的开启,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时代,要拍摄这样的作品,必须是一件浩大无比的工程,设计的资金之广,人员之多,道具和布景之复杂,都让人惊叹。《埃及艳后》,《十诫》,《宾虚》,《凯撒大帝》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它们共同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展的高峰,传统优质电影的极致,无数人,不一样技术和分工的人,共同精心的完成了这样一个巨作,就像电影之中的金字塔或者长城一样,每一块砖石都是精心设计和堆砌的,无论哪个方面,几乎都毫无瑕疵,而《宾虚》无疑又是这其中最杰出的。

  从摄影、布景上看,《宾虚》的画面都如同油画一样精致,工匠们在思考场景和服装的设计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画面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充满了质感。比如许多人制造大规模的军团时候,古铜色的肌肤和黄色的大地有留意的调试与搭配,以产生丰富的层次感,虽然都是黄色,但是画面却显得很丰富且富于变化,气势也就出来了。船舱里也一样,密集的裸露的男性的肉体充满了力量,而四周暗色的墙壁与卫兵的铠甲与之构成互补与比较,正是两个阶级之间对立的张力的最好外现。

  而为了还原罗马的伟岸风貌,布景师和美工师们更是修建了超过300个场景,和之后的《角斗士》相比,这种用真的木石修建起来的宫殿楼阁,显然更加逼真而伟岸。用美工师的话来说,即使耶稣真的活了过来,走进这个搭建的片场,也会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


相关文章:

1.超经典励志电影

    45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