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2019《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精选3篇

杨杰分享

  《何以为家》代表黎巴嫩获得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就在去年, 同样来自黎巴嫩的齐德·多尔里执导的《羞辱》也入围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何以为家》观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何以为家》观后感

  相信这几日中大家除了追漫威电影之外,另一部在这几日崛起的电影,想必也是不会错过了。《何以为家》的到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实观,在今年的影视市场,我们都在讲求着“现实主义”,那么这部来自于黎巴嫩的电影《何以为家》完全是现实中的现实。

  该片最让人受到震撼的并不是其中的剧情,而是在片尾的时候赞因那个带着笑容纯真的笑容,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拷问,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孩子的成长,似乎都离不开“原生”,没错,“原生”这个词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在这部电影中,“原生”的确是有些残酷了。

  至于剧情方面,暂时不做任何的解释,这种经典电影还是自己去电影院体会比较好。而《何以为家》观影之后,深思的却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父母,也会成为子女,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我们不会像扎因那样,毕竟黎巴嫩对于大家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太平。

  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能造就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家庭暴力、不负责任、视自己的子女为生活的筹码?这些元素的出现让这部电影走上了一个高潮。赞因的父母对他家庭暴力这点,的确是让人泪目,毕竟这样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我们自身。正如在片中赞因提到的“要起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生下来他?”这是一句来自良心的拷问,那么在现实身边,不喜欢孩子、家庭暴力、打骂孩子,那么父母又为什么要生下来呢?

  没错,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作为赞因小小的内心受到的伤害,更是这种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就是原生最纯正的伤害了。小孩子的内心教育在这几年越来越重要,小时候的悲剧会导致内心的扭曲,更会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出现,正如我们看到的青少年犯罪中,鲜活的案例足以说明一切了。在《何以为家》中,即便父母双全,即便姐妹弟弟都在,但是这种没有爱的家庭中,延伸出来的只是悲剧。

  要说错在于父母?其实也是正确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父母有大多数是没有太多的文化,就如片中赞因的父母是一样的,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便是有一种优越感,孩子无时无刻都要服从自己的安排,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了。

  《何以为家》哪里才是家?这是全片拷问我们的一个问题,不过看着年仅12岁的赞因就学会了赚钱、学会了家务、干重活,这一点不能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足以说明如今现实中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蜜罐教育永远是让孩子失去了飞向天空的翅膀,被宠大的孩子会有一颗自力更生的心吗?或者问,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吗?赞因的坚强和能干,是我们在片中唯一钦佩这个小孩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这个时候,究竟在做什么?

  “原生”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它总是需要一个爆发点,这部电影中的爆发点就是扎因的姐姐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让赞因终究突破了内心的那道良知。毕竟12岁年龄的他,在众目睽睽下,状告了自己的父母。一个不甘于现实的孩子,他的内心更是压着火,有父母对他的打骂、有现实生活的磨砺、种种压力下,谁都会爆发。“兔子也会咬人”就是道理了。

  或许现在还在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家长应该反思,或许现在还在与父母置气、花父母钱的子女也应该反思,给予的终究不会永远给予,失去的达到一定质变后总会失去。家庭教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何以为家》有爱的一部电影,却也是有伤的一部电影。收养赞因的好人家,终究却看着自己的儿子不在了,而这种悲痛对于扎因来说也是一种触动,他仅仅是一个12岁的孩子,有些事情,他真的无能为力。

  “家”原本是温暖的港湾,在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却是“原生家庭”和“大环境”下延伸的悲剧,环境影响人,这句话一点都没错,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人关注,正如我们的主人公赞恩·阿尔·拉菲亚一样,只希望这悲惨的童年,成为终究的回忆,只希望未来的他,过的“都挺好”。

  《何以为家》观后感

  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 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 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 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 赞恩什么都不要,他只要父母别再生了。 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两个小男孩演得太棒了!

  《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小男孩的艰难人生

  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收获了一致好评

  并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复联4》的全方位碾压下

  《何以为家》是近期电影院唯二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作为一部没有场面没有IP的小众文艺片

  《何以为家》拼接不俗的口碑一路票房逆袭

  相比《复联4》这样的万种防剧透大片

  《何以为家》是即使全盘剧透

  你也会被深深震撼的电影

  故事讲述12岁小男孩扎因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底层

  一家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破房子里

  父母除了抽烟酗酒打骂孩子

  就是不停的造人接连生了一堆的孩子

  但是他们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孩子们不仅没有户口

  无法正常上学还要负责养家

  大点的孩子就在街头卖东西赚钱

  小点的就用铁链子拴在家里

  年龄最大的扎因则成了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除了要在房东的杂货店打工

  扎因还要去药店行骗

  帮助妈妈购买制度的原材料

  对于扎因来说

  家里都不是温馨的港湾

  而是榨光他每一滴血汗的黑心工厂

  纵然生活艰辛如此

  扎因也一直默默承受

  直到父母为了钱把他最爱的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当童妻

  扎因痛心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就在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的时候

  好心的服务员希拉尔收留了他

  拉希尔其实不必扎因好过多少

  她是非法移民带着年幼的儿子

  孩子是个黑户见不得光

  上班的时候就把他藏在厕所里跟扎因的父母不同

  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自己的作为母亲的责任

  她一边想尽办法延续假身份

  一遍拼尽全力爱护孩子

  扎因的到来让她有了喘息的机会

  白天拉希尔外出上班扎因在家照看孩子、

  晚上拉希尔下班的时候会带上客人吃剩下的蛋糕

  三个人在一起渐渐有了点家的感觉

  可温情总曾不过三秒

  拉希尔因为没有证件被抓入狱

  独自带着孩子的扎因迟迟等不到拉希尔回家

  也找不到她在哪里

  为了养活拉希尔的孩子

  扎因只好重操旧业

  去药店骗药制毒

  去救助机构骗物资

  可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两个孩子最终还是弹尽粮绝

  走头无路之下

  扎因决定把拉希尔的孩子交给人贩子

  毕竟他保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下家

  那一刻扎因终于明白自己也只是一个孩子

  谁都保护不了

  人贩子还答应只要有身份证明

  就能帮扎因办理移民去一个自由的国度

  就在扎因回家寻找证明的时候

  得知妹妹难产大出血死了

  妹妹才只有11岁

  悲愤交加的扎因拿起尖刀

  刺伤了按年龄都可以当爸爸的妹夫

  然后因此入狱

  妈妈来监狱探望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的消息

  这让本就绝望的扎因彻底绝望了

  他终于明白父母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最终他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向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要求他们不要再生孩子

  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和妹妹的命运

  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有新的弟弟妹妹

  重新过一遍这样的悲剧人生

  本片导演娜丁拉巴基曾经亲眼目睹显示生活中的战争和混乱

  所以她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构建这个故事

  想要揭露底层难民的真是处境

  就连电影的小主角也不专业演员出生

  而是导演从叙利亚难民找来的

  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其实扎因一家不过是千千万万底层家庭的代表

  他们生活在满目疮痍之中

  颠沛流离食不果腹

  更别提基本的社会保障稳定收入和优质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父母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

  把女孩作为售卖的物品

  贫穷和无知形成恶性死循环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电影还打脸了世界各地每一位身患“生育癌”的父母

  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的罪大恶极


相关文章:

1.2019热映电影《何以为家》读后感精选范文 观看影片《何以为家》...

2.2019影院热映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素材摘抄

3.2019爱国电影《建军大业》观后感三篇

4.感动中国2019十大人物的事迹学习心得,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3篇

5.2019厉害了我的国电影,观看港珠澳大桥心得体会观后感

    450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