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央视主题片我们一起走过观后感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范文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是跌宕起伏的40年,是一路高歌猛进的40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
小时候父母为了给到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常年在外地打工。我和妹妹寄住在奶奶家。
记得奶奶家厨房东屋门口有一个矮粗的水瓮,农村喝水不方便,都要等每天固定的放水时间,来接满水瓮。后来自家打了一个深水井,为了使用方便,翁还是经常满满的。到现在还记得,夏天从里面舀水喝,有时候时间长了,就在瓮边看里面生的跟头虫翻跟头;冬天在瓮中抠冰凌块吃或玩,那个凉爽哈!
奶奶特别的节省,越是好东西越要留到后面吃,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在院子里玩,妹妹说要给我们一些好东西,我们等了半天,奶奶才从她藏东西的小黑屋中拿出来一只绛紫色、外皮完全褶皱的桃子,现在想想应该已经不能吃,需要扔掉的。但是我们还是满心欢喜的啃掉皮,吃了它,弄得满嘴满手的紫色。
还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吵肚子饿,奶奶忙把她藏了很久的方便面煮给我吃,刚吃了没几口就发现了好几条白白胖胖的蛆虫!
奶奶是从那个大灾荒年代在死亡边缘带挣扎过来的人,据说当年人们饿的把准备第二年种的泡了药的麦子磨成面混到其他面中,奶奶家领到面包饺子,舍不得吃饺子,自己喝汤。毒性全在汤中,奶奶昏死好几天,省中派专家过来,奶奶才捡回一条命!
所以奶奶特别的节俭,这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家的孩子也都养成了节俭持家的习惯。
今年老家的祖屋已经拆除翻盖了,爷爷奶奶也离开人世十几年了。大街上从自行车为主到现在小汽车为主,小区里从车位无人问津到现在车满为患。吃的东西由以前认为肉多香到现在素食开始盛行,孩子们的教育也由之前的放养式到现在的精品式,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费心费力。
同时家庭教育开始萌芽,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仅仅是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够给到孩子一个充实快乐、有目标有理想的人生。可是很多家长自身本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错误百出,没有方法没有理念,仅仅凭借自己的情绪、心情甚至棍棒来和孩子做沟通。这时候也涌现了一批切身实践过家庭教育,并愿意为科学家庭教育观传播的有志之士!
我在南和县,听老人们说过去的县城一点点大,现在开车转一圈还需要一些时间呢,过去的平房在县城中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小区和新起的楼房。希望未来懂得使用科学方法与孩子相处,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的人越来越多。相信这个世界,传播幸福的人会越来越多,世界会越来越幸福。仿佛看到未来的和阳以其独特的人文与教育理念,处于祖国前列。
所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南和的家庭教育之花,已经开始含苞欲放,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硕果累累。
等待新米
40多年前的秋后,稻谷一登场,村子里便出现了舂米的人,村舍上空缭绕起过节的气氛。
老家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是苏中腹地的一个小镇。在小镇东头,有一家辗米坊,牵引碾米机的是一台体积庞大的机器,机器发出的声音颇为奇特:嗵——一声,好长时间不再出声,当人们以为它已经停止工作的时候,却突然又是嗵——的一声,人们都叫它“老爷机”(或“老鸦机”)。老爷机的声音传得很远,机器响了,人们便知道碾米坊开机了,便挑着新打的稻谷,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因为有着对新米的期待,人们的脚步变得轻盈,神情变得喜悦,人们嘴里喊着号子,脚下扭着八字步,那便是庆丰收的歌舞了。
刚开始使用机械辗米,全镇辗米坊只此一家,因此,不少离得很远的农家也挑了稻子到辗米坊来,到辗米坊的人多,需要排队等候。过后,他们会在各种场合鼓吹机器碾米的种种好处,不惜添油加醋,夸大其词。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机器辗出的米远比人工舂出的米精细白亮得多,而且里边没有一个米头子(舂漏下的稻谷),煮出的饭更是又白又亮,香气逼人。于是,一些外乡人,图个新鲜,新稻收上来后,几户人家合伙,用船装了稻谷到“老爷机”辗米坊来,享受一下机械化舂米。
机器辗米要比在碓上舂米让人来得兴奋。眼看着金灿灿的稻谷倒进机器漏斗,随着墙外大机器“嗵——嗵——”的声音和屋子里辗米机的一阵“轧轧轧”响声,便有热腾腾的香雾弥漫开来,继而如珠玉般的新米从辗米机嘴子里喷涌而出,在秋阳里闪着白光,捧在手里看着,多诱人的新米啊!等着辗米的人并没有闲着,他们都是平时难得一遇的旧朋新友,簇拥在碾米机前一边等候一边交流:“你家的稻子是什么品种啊?我的这是南垦57。”“哦,怪不得你的米比我家的白,一上机就是一阵香,明年到你家换点稻子留种。”
……
舂新米的日子煮一顿新米饭,是袁庄乡里的老规矩。当然,这顿饭,除了白花花的米饭,肥肉和豆腐是不可缺少的。这不是比过年还要好吗!
我家当年没有水田,父亲在屋后的小河边上人工围起来一小块地方,在上面种了点稻子,灌溉要用一种人工抽水器到河里抽水或用木桶刮水,因此,一家人对这新米看得颇为金贵。每到机新米的日子,家里就充满了节日的喜气,必是要等一家人都在家,父亲担了稻谷去辗米坊,母亲在家备下吃新米饭的荤素菜肴,只等着新米到家就下锅。我们兄妹几个等不及,总是早早就站在村口上,等候机米的父亲归来。几个人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朝远处眺望,那个心焦啊。过一会,还不见父亲回来,我索性爬到大树上去。邻居的大爷从树下经过,明知故问:“大宝儿,你爬到树上做什么呀?”我不会撒谎,照直了说:“我在瞟我爸爸机新米呢!”“怎么,你爸爸在树上机米呀!”于是发出呵呵的笑声。
终于,挑着米箩的父亲“哼唷哼唷”满头大汗地回来啦,孩子们围着新米的箩筐欢呼雀跃。
吃上新米饭,让平时饥肠辘辘、只能吃些粗粮的我心里格外的甜美、满足,不过只有一顿,仅仅这一顿,过后,母亲便会照旧将米跟玉米、麦子以及山芋、芋头等搭配着吃,母亲说:“过日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细水长流。”母亲又开始了她往日的精打细算。
能吃上一顿新米饭,成了我们对新一年秋收的漫长等待。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袁庄乡下,碾米坊随处可见,甚至有流动辗米机开到农家门上碾米,人们天天吃着大米饭,孩子们对新米早已不稀罕。
到了新米上市的季节,老家不再上演到排队辗米的情景,更不会有人等着吃那一顿新米饭了。
随着这道古老淳朴民风的消逝,也增添了老人和游子们对故乡的浓浓乡愁。
父亲的“信”
从“书信”到“微信”,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通讯方式的改变。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总是放着一沓厚厚的信纸和各种各样的邮票。每隔几周,父亲便会写上一封,写好后,再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然后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到邮局寄送。赶上哪天恰好有回信,父亲便会心情大好,带我到商店买点小吃,然后回家一边读信,一边笑着说:“这小子真有出息。”那时候虽然不懂父亲在干什么,但因为每次到邮局寄信都有好吃的,所以我很乐意跟着去。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当年和一位好朋友相约去部队参军,但是父亲遇上母亲后,有了结婚的打算,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那位朋友便一人前往,由于工作原因,两人很难见面,便通过书信来联络感情。
慢慢的,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固定电话开始兴起。那时候家里做点小生意,为了方便和货主联系,父亲就安装了电话。90年代,生活条件还不发达,电话对于农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我清晰地记得,电话安装的那天,家里来了不少人,他们都想知道,这部红色的盒子,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电话安装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父亲就用它,联系生意,甚至忙到凌晨深夜,有时刚睡下没有几分钟,电话铃又响了,父亲便起身去接。这部电话承载着父亲的希望,也见证了父亲的劳碌。
后来,出现了BP机,黑色的小物件,往腰间一别,“滴滴滴……”的声音一响,无疑会吸引很多目光。那时,我刚升入初中,学校离家比较远,为了节约时间和保障安全,便开始住校。对于习惯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我,刚开始非常想家。但当时父母工作比较忙碌,无法每天都到学校探望我,于是,父亲便托人买了一块BP机。只要我想家的时候,就到校门口的公共电话亭,拨通父亲的呼机号,留言之后,就在电话亭旁边静静等待父亲的回电。父亲看到后,便会第一时间打给我,询问我一天的生活情况,鼓励我要好好学习。那段时间里,BP机是我与父亲最常用的联系方式。
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起来。便于携带和即时通讯的优点,使得它很快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那时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外,留在家里的时间很短,为了方便与家里联系,父亲和母亲商量后,买了一部波导手机。每天晚上7点钟,母亲在书桌旁等着,父亲的电话便会如约而至,两人一起聊聊家里的变化和父亲的工作,然后依依不舍挂掉电话。在外出工作的6年时间里,父亲一直用着那部手机,直到无法开机,才不舍地换掉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又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涌现出了邮箱、QQ、微博、微信等多种可以选择的方式,其中,最火的莫过于微信。它方便、快捷、简单,不仅可以发布文字消息,还可以发送语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沟通,它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毕业后,自己留在了外地工作,加之平日里工作比较忙碌,无法时常回家,父亲便学会了使用微信。时不时地拍一些家里的照片传给我,告诉我今天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最近家里又添置了什么物件,谁家的孩子又结婚了,诸如此类。虽然,父亲的拍照技术有限,也不善于表达,但我明白,他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诉说着他对我的牵挂。
改革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开放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个年头,它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我们始料未及,却又毫不意外。从“书信”到“微信”的一字之变,不仅仅是父亲通讯方式的改变,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微小缩影,未来还有更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共同创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今天辅导员组织了我们班同学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是我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辞职前,我对改革开放的人士还停留在初中的思想和品德教科书上。
改革开放距今已经有40年了,40年里我们国家已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6年10月,国家粉碎了“_”结束了长达了十年的““””开始走上正轨。对于改革开放在我脑海中第一个就会想到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来才知道那位老人便是邓小平,春天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距今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里无数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声明。在这些人中不乏文化工作者,商界人士,还有外国友人。这些人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致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指明的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路!致敬所有为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人!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文章:
1.2018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