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困境解除之道

析娜分享

编者按: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困境及解除之道。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困境及解除之道

刘晓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可见,语文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中也对学生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课堂讨论正是对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课堂讨论是实践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核心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要求紧扣“教”和“学”,实现教师的“教”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两个转变,课堂讨论无疑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讨论的益处一目了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质疑、创新能力;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习惯;更可以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诸多好处,凡是赞成并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老师无不认同。

然而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会由于教师个人对课堂讨论的认识和实践时的把控而有所不同。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及观课我发现,在实施课堂讨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时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成为深入推进新课堂亟需解除的难题。

一、讨论时间仓促,虎头蛇尾

为了完成其他教学环节,我们会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无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正热火朝天,而匆忙结束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须知,既然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任务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就应该放手给学生去讨论出结果,应该由学生讨论的情况来决定是否结束,而不是拿课堂讨论这种形式充当新课堂的门面,制造一种气氛热烈的假象。

二、讨论没有计划,流于形式

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本节课使用哪些教学形式并无全盘计划,什么时候使用,该不该使用,使用何种教学形式,较为随意,“走到哪里是哪里”,导致本来很简单的不需讨论的问题也拿出来讨论,学生没有兴趣而冷场,流于形式。

三、讨论没有分工,个别控制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没有进行合理分工,导致表面是讨论,实则是基础好的同学在组内汇报答案,其他人无所事事。在全班范围内组间交流讨论过程中,也出现个别性格外向活跃的学生经常反复代表本组其他成员发言,控制课堂讨论的就是班内极少数几个人,导致其他成员无法真正参与合作学习。这种课堂讨论,表面上是新课堂的合作学习,实则为过去一位老师主控课堂翻版为几名学生共同把控课堂而已,是穿着新课堂的“外衣”的老课堂。

四、讨论参与度低,人云亦云

个别班级、个别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由于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从老师和同学处获得结论,长期以来养成了思维懒惰的习惯,所以尽管身处新课堂中,却在班级、小组讨论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消极,很少或基本不参与讨论,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习惯于被人代表,或者就人云亦云,消极应付。

五、老师成局外人,袖手旁观

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不予指导,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未能很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未能很好发挥新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点燃者、唤醒者、激励者的角色,在讨论后也未能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以上问题若不在课堂实践中将之很好解决,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兴趣,也会使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因为感受到学生参与度的下降而逐渐放弃对学生参与讨论的鼓励,而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又回到老师一人主讲、全班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这种结果是可怕的。

反思以上在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除困境: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来讨论,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讨论,不要因为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担心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不敢放手,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课堂讨论对于课堂任务的完成不是拖累,而是推手。好的课堂讨论必定是快节奏、立体化、大容量的,利用好了,教学任务不但能完成,还可以“超额”完成。学生所讨论的必定是他们最需要的,这比教师什么都讲更有针对性,因而更有效;以生为本的课堂,其教学任务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教师再喋喋不休,都不如学生实实在在弄懂一个问题来得更有意义。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师要加强基本功。让学生讨论,不是说教师就无事可做了,实质上对教师来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比以前要求更高了。老师需要随时了解各个组、各位组员实时讨论的状况,注意力分散了,要提醒,有疑惑了,要点拨,方法上有问题了,要及时纠正。面对讨论过程中的临时生成,更要有高超的艺术去引导。课堂讨论的环节,需要教师去调节。讨论后的展示,需要教师去评价、纠正……诸如此类问题,对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一个挑战,所以说,在新课堂上,面对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作为备课的参考,教师的教参大多提供一些传统的看法,应对传统课堂的授课,基本上够用了。但面对新课堂下的课堂讨论,则远远不够了,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随时会出现一些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这就对老师的备考提出来新的要求:必须对课文的研习更深入、更全面,关注对课文的新的解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否则就很难在新的教学形式中应对自如。须知,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也是参与者。

四、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进行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课堂讨论的形式,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合作讨论,教师没有帮助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职责进行确认,没有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小组长不懂得如何去组织组内的讨论,这就导致了讨论的低效甚至无效,所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切实可行的方法上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这个指导应至少贯穿一个较长的时期,使正确的讨论方式成为一种流程固定下来,这样才会使讨论的流程顺畅。

五、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学生都是自小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路走上来的,已经从心理上习惯由老师在课堂上唱主角,所以这些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时就会从心理上抵触,即使因为怕老师批评加入了合作小组,也只是“混迹”于小组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消极应付。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老师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转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并且通过那些转变后表现优秀的同学让他们认识到,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新颖的学习体验方式。

公众号: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403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