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关于方言的美文欣赏:学方言

家志分享

  学习啦:方言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方言消失,它承载的某些文化可能就只存在于学术研究之中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学方言》。

  现在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会说方言是不是意味着对乡土文化的隔膜?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的确,从实际现状来看,嘉兴人不会说嘉兴话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自己是地道的嘉兴人。自晚清以来,我的祖上就生活在嘉兴,但现在我自己的孩子说的就是洋泾浜嘉兴话。这说明,不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应试的逼迫,常年泡在课本堆里,已经难以接近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方言”圈了。倒是常年在嘉兴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圈的关系,由于生存生计的需要,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嘉兴话说得蛮地道了。因为他们清楚,如果不懂嘉兴话,找工作做生意都会处于一定的劣势。我曾和一些河南籍的出租车司机聊过这个语言问题,不少司机都遇到过因语言不通所带来的尴尬。因此,今天学方言不只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问题。我认为,是否能用方言来表达思想情感,传递信息,首先是一个人生活的需求,然后才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不只是学家乡话,还最好能多懂一点其他地区的方言。在今天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的社会形态里,良好的方言能力,或许就是你生活中的十分有用的通行证!

  事实证明,方言在人们信息交流之间产生的情感粘合力是远胜于普通话的。所以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诗能够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所以人们会把“他乡遇故知”看成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回过头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显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最佳载体。这样的文化传承几乎是进入“基因图谱”层面的。假如我们不懂嘉兴话,就很难真正去领略和品味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意境和情趣。假如听不懂苏州话,就根本谈不上对其评弹和说书的欣赏!甚至可以说,方言自身的特征就是地方文化乃至这个地区中的人群自然秉性的外在流露。试看柔软细腻的嘉兴话的方言特征,不就是随和亲切的嘉兴人的写照?辛弃疾的《清平乐》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真的把我们江南这一带人的生活情境给写活了!

  我在设想,假如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嘉兴话哪一天从此消逝,嘉兴人的心性是否会渐渐地因此而变得粗糙起来?

  前两年,上海出版了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计算机不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但传承方言最好是从娃娃抓起。因为学语言是有关键期的,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虽然依然能学语言,但很难学到文化理解这个层面上。何况,儿童的模仿力特别强,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点方言是不会对普通话产生多少干扰的。而且,假如运用得好,还能促进普通话的学习。不要说普通话,我甚至还发现,嘉兴话就是对外语的学习也不会有太多的方言干扰。嘉兴这一带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外语人才,譬如朱生豪、许国璋等。

  当然,真要学好方言,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语言只有在交际的过程中才是鲜活的。只有向生活学习,才能真正学好方言。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400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