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关于溥仪的随笔: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

家志分享

  学习啦:3岁登极的宣统小皇帝,一生跌宕起伏,拥有过普通人不曾拥有的,经历过普通人不曾经历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

  除了敦煌之外,还有一个我想去却没有去过的地方——清西陵。

  去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每天去北陵公园散步,即清北陵,也叫昭陵,皇太极和皇后的陵园,位于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民国时期的奉天(最喜欢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而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据说陵园内安葬有五位清帝。我想去看,只想看一个人的墓碑,那就是宣统帝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我看过不少关于他的书和影视剧,《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末代皇帝的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意大利导演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主演的英文电影版以及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版末代皇帝我都看过,陈道明版本的单从外形上看就已经很接近溥仪本人了。此外,传奇色彩浓重的末代皇帝传奇也有看一点点,还有一些关于他的纪录片,算不上很多,但也不少。

  长时间不去看不去接触还好,但凡进入了他的时代,就会被带入其中。

  紫禁城很大,大到好像一望无际遍布的都是楼宇宫殿。身临其境后,我更觉得那是一个捉迷藏最好的去处。皇城虽大,只是不知道待久了之后还会不会觉得。

  3岁离开家的大阿哥溥仪在茫然和仓促中登极,变成宣统小皇帝,见过传说中的西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最后一面。年幼的他在周围一群人的照顾和伺候下慢慢适应宫里的生活,知道自己拥有无限的权利,捉弄人,打骂人,没有什么是他想做却不能做的。直到被逼退位,年轻的隆裕太后手足无措,大臣一片哀叹的时候,他终于感觉到害怕。

  好在,退位诏书颁布后,对方承诺的优待条件依约生效执行,皇室得以继续在紫禁城内生活,大清皇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中华民国以对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所有人的心终于放下来。城外遍地革命,城内依旧过着皇室的贵族生活。

  继续留在宫里,却有一墙之隔,一边是大清,一边是民国,一边是逊帝溥仪,一边是新晋大总统袁世凯。年少的溥仪不能踏过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这让他在气愤之余越来越想看外面的世界,夺回原本的大清朝,夺回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无尽的荣光。

  后来,英文教师庄士敦到来,溥仪开始接触欧洲文化,说英文,穿西装,骑自行车,直到最后剪了辫子,破了祖制,把太妃们和中文师傅陈宝琛气得半死却无可奈何。

  为了稳定溥仪强烈的出国情绪,四位太妃开始为溥仪物色成婚人选。虽无心儿女私情,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勾选了文绣,后又换成婉容,一妃一后伴其左右。

  在后来冯玉祥驱逐皇室出宫时,二人都跟随在溥仪身边。后因受婉容排挤和溥仪冷落,文绣悄悄离开,先斩后奏要求与溥仪离婚,溥仪大怒却无计可施,刀妃革命即此。

  受强烈的恢复大清的意志支配,溥仪在郑孝胥和罗振玉等人的帮助下与日本人有了联系。“乐善好施”的日本人答应帮助满族人恢复大清,在经历了张勋、张作霖等人的失败后,溥仪于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

  恢复大清近在眼前,溥仪兴奋无比,直到渐渐发现自己的权利日益减少,人身自由不受支配,他开始觉得不安。而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关东军高参吉冈安直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溥仪隐约感觉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但为了恢复大清朝,重回帝位,溥仪继续抱着希望跟日本人合作。最后,所谓的恢复大清变成了建立满洲国,溥仪在长春又一次登极,变成康德皇帝。

  当日,伪满皇宫一片节日的氛围,直到大家看到身穿日本大元帅服的中国皇帝回来,一时都乱了阵脚。事实上,溥仪一开始就严词拒绝,要求必须穿龙袍,但日本人种种威胁逼迫,最后他只好妥协。那时更多的权利都已经在日本人手里,溥仪很少有可以自己做主的事了。

  后来,祥贵人谭玉龄来到溥仪身边,成为他最爱的一任妻子。谭玉龄最有名的照片,应该就是背面有溥仪亲笔写下的“我的最亲爱的玉龄”的那张了。在后来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溥仪出庭作证,谈到认为谭玉龄被日本人害死,依旧哽咽着。

  再后来学生李玉琴又来到他的世界,二人毫无感情可言。直到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曾经的福贵人李玉琴作为家属来看望他,二人才真正像是夫妻。但也正是那一次见面后,李玉琴选择了离开。毕竟那个年代成分很重要,但凡有一点不好的成分都要惶惶不可终日,何况作为傀儡皇帝的妻子,伪满洲国的皇后,生活自然备受压力。加上溥仪几十年习惯了受人伺候,完全不懂得体贴他人,最后李玉琴寒心而去。

  日本战败后,溥仪和几个随行亲信及日本人在要逃亡的飞机上被苏联军队抓捕,后被带到苏联。

  苏军对伪满战俘管理并不严格,对溥仪尤其优待。虽然不继续被叫皇上,但溥仪的权利仍在,满清遗老见了他依旧要拜,一口一个“上边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依旧有人悉心照料。大家嘴上不说,实则心里还在做着恢复大清的美梦。

  几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溥仪和其他伪满战犯被引渡回国。

  听到要被引渡的消息,所有人都绝望至极,似乎看到近在眼前的末日。溥仪请求继续甚至永远留在苏联,他说自己喜欢吃西伯利亚的黑列巴。虽极不情愿,三番五次申请,所有人最后还是被押上了回往中国的列车。

  火车全部用报纸糊着窗口,没有人能看到车里究竟是什么,车上忐忑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他们大多数都认为即将到达的定是生命的终点。

  后来,他们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981成了溥仪的代号,一直跟随他十年。

  十年的时间里,大家每天学习、劳动、还有各种节日活动,想象中的惩罚不仅一样没有,生活上还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于是渐渐地,大家对新中国从不信任变为信任,满清贵族慢慢变成会劳动的群众,尤其在得知抗美援朝胜利后,所有伪满战犯都受到巨大冲击,对新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漫长的时间,真诚耐心的等待,最大限度的尊重让这些时刻忐忑不安的人慢慢找回自己,找回与前几十年完全不同的自己。

  改造过程中,溥仪从皇帝变成普通人,从朕变成我。当所有人都不把他看成皇上,没有人负责衣食住行后,他的生活彻底变得混乱。被子不会叠,扣子系不齐,鞋带不会系。真正平等之后大家才发现,宣统小皇帝也不过如此,甚至在劳动上还不如其他人。

  由于溥仪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衣冠不整,大家给他起了个“八大市”的外号,据说是当地形容人邋遢的意思。为了让领导会见时能干净整齐,大家给溥仪多准备了一套衣服,平时不许穿,只有见来访客人的时候才换上。管理所里平时举行的各种劳动比赛,没人愿意跟溥仪一组,他总是最慢或是劳动质量最差的一个,为此溥仪也没少受气。有人说他是外交的巨人,劳动的矮子。

  经历了十年的改造,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溥仪被特赦出狱,特赦名单中他是第一个。溥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内心五味杂陈的他当场哽咽落泪。

  后来,溥仪有了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家庭,只是扫大街的时候仍会扫得迷路,还要邻居送回来。且不论家庭幸福与否,他对自己的新生命新生活很是满足和珍惜。

  再后来,他重游故宫,对宫里的每个角落都像小时候一样熟悉,在御花园哪个位置看过蚂蚁,在哪里读过书,水池一角在什么时间被炸,他都记得。只是这趟回家是要门票了的,没有八抬大轿,没有成群的太监宫女跟随,有的都是平等的公民,人群中谁也不会认出来这是曾经的宣统皇帝。相信作为拥有传奇经历,在生死之间徘徊过的溥仪来说,那一刻淹没在人群中是他无比开心的事。

  就当他是开心的吧。他的一生恐怕用再多的字也记录不全,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不是文字可以全部描述出来的,何况溥仪。只是合上厚厚的书,影视剧看到完结后,不免总有一丝伤感和落寞。

  电影末代皇帝最后的场景在故宫,已是白发的溥仪只身来到故宫,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后一个皇帝,他再一次坐到龙椅上,从椅后深处掏出一个落满灰尘的蛐蛐儿罐,和蔼地递给看守宫殿的小学生,那正是电影开始时3岁小溥仪登极那天玩的。

  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一个永远不会被晚清历史遗忘的人——爱新觉罗·溥仪。

  公众号:芦苇夕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6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