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好掌握学习的教育心得
学习啦:如何让学生更牢固更好的去掌握各种知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讲解过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把握总结时机,让学生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该周二就准备讲授的《乘法分配律》今天上午终于开讲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节课是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就乘法分配律的公式经典形式,部分学生掌握牢固就很困难,更别说其他三四种类型了,特别是本节课讲授之后,学生更是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知识混为一谈、题目做的一塌糊涂。
为了这节课昨天做了太多的准备。上午上课时间把之前学过的有关运算定律全部复习一遍,中午辅导让学生自己预习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昨天晚上九点多心里还在设计今天的例题。刚开始想按部就班的依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授课,但是考虑到这个设计会让后面字母表示公式的教学有所难度,而用字母表示公式的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考虑到这里,就果断的舍弃了书上的例题,一筹莫展之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几年前吴正宪老师讲授这节课时候,运用的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进行推导教学的,思前想后,又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把教学设计进行了细化。
一、乘法分配律数字公式的推导。
1.利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早在三年级就学过的知识,例题出示后学生马上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的同学还知道互相检查,然后自信满满的举起小手,希望我能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2.抽取学生把求长方形周长的三种方法全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出示这样的式子:(5+3)×2○5×2+3×2,学生很快得出中间应该填写等于号。
3.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联系。这个环节相当有难度,课堂大约空白大约两分钟,学生还是没有正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是把算式重复了一遍。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结合例题开始引导,我问同学们:“你看长和宽在算式中的位置,然后再说”,有几个同学开始领悟到:“长加宽的和乘2,等于长乘2加上宽乘2”。虽然和公式的描述还相差一点,但这句话准确的表达了式子的意义,也算是比较完美的答案。
我决定不再继续探究,数学概念虽然要求语言的严谨性,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且可以准确去表达式子意义的情况下,再去进一步总结概念的意义,我害怕学生们会有疲惫意识,更害怕他们会认为数学课时味如鸡肋的,从此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的推导。
1.这一步我的设计比较简单,我问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这时怎么求周长呢?你能用上面的等式表示吗?”学生很快就列出这样的算式:(a+b)×2=a×2+b×2。
2.总结概念。看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总结概念的时机到了,就抛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这就是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你认为“分配”二字在上个算式中说的是谁呢?学生们只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很快得出:“分配说的是括号里面的数字,都必须和括号外面的2相乘”。“对了,同学们回答的相当好,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最后我给同学们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家庭中你爱爸爸、你爱妈妈和在一起就是你爱爸爸和妈妈,道理是一样的。”
然后开始做乘法分配律的有关习题,并且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做一部分题目,学生在总结逆运用时,对于括号外面数学的把握非常精准,孩子们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数字是重复的,说明括号里面的数都和它相乘,所以应该把重复的数字放在括号外面”。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出现这样的词语:“经历……的过程”、“了解……掌握……”,我也认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思维能力正处于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缓慢转变。这节课上对于公式的推导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理想的课程目标,看来概念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表述,更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知识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直观动作与知识的联系,才能让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公众号:3度梦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