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中学生核心写作能力培养》读后感范文

佩珊分享

  学习啦:《中学生核心写作能力培养》一本主要讲写作技巧的书,看完之后大家有自己的读后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学生核心写作能力培养》读后感这篇文章吧。

  说实话,关于讲写作技巧的书,我看得并不少。其内容大多是千篇一律,甚至连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字数(行数)都有规矩。比如开头结尾一般不能超过四行,要多用修辞,多引用名人名言什么的……因此,刚拿到陶老师这本书,我其实是不抱太大希望能学到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的。

  翻开书,我看到了前言。很多书都有前言,但是前言这种东西,我一般是不看的,无非是一些套话,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套路,我就不列举了。可是呢,前言下面的标题:《写作文的故事》和那由于排版原因特别引人注目的那首情诗使我翻书的手停了下来。

  原来,老师是在现身说法,讲述与自己有关的写作经历,看到老师的作家梦接连破碎,我既有点同情,也有点想笑。再看到老师女儿写作文的故事,我却笑不出来了。难道现在的语文作文教学都是这样的死板???写作就是用一成不变的框架装饰上各种各样的好词好句???我不能理解。

  我又不禁联想到我从小到大对写作文的感受,那就是一个字:苦!我的父母要求我写作文要打草稿,而且草稿要各种修改,有时甚至要全篇重写!再加上我的抵触和磨蹭,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周六或周日没有了。因此我从小就害怕写作文。

  到了初中,我有了一个套路特别多的语文老师,她教我们用小标题比较新颖(我后来在红岭问过那些市内的孩子,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最好不要用小标题,因为比较老套),用排比句和名人事例可以凑字数,段落不能多也不能少,题记是个好东西等等。在她的门下学习了几年后,我的作文水平,至少是分数,有了很大提高。虽然我觉得很多时候我的真实意图表达不出来,但我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还是提高了很多。

  到了高中,老师先叫我们写一篇自我介绍,依然停留在初中水平的我花了大量笔墨在外貌描写上。其实啊,如果不是外貌的哪个地方特别突出的话,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只拿了一个A的我,看着别人的A+,似乎明白了什么。我开始尝试服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不需要过多的形容词去修饰,不需要过长的情节做铺垫,想到哪写哪。我第二次尝到了写作的乐趣(第一次是去年寒假写小说)。只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会比较乱,不知所云,不过我相信只要多练,这一情况必然会有所改观。

  再回到老师的书上来吧。我一页页翻下去,发现老师对核心协作能力的归纳:①对写作价值的认知能力②发现能力③联想能力④造形能力⑤模仿能力⑥结构能力⑦创新能力⑧交际能力(读者意识)⑨持续能力(写作意志)⑩修改能力。初看,我觉得这大而空。但当我看下去,居然产生了一种共鸣的感觉。尤其是模仿能力、交际能力和持续能力。

  模仿,是我一贯的套路了,记得我初学写诗时,就经常模仿古人的韵,不然真的不知从何下手;交际能力,我在写小说时深有体会,我经常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人物的动机以及读者会希望有什么样的情节。我最初把小说连载于QQ空间中,也收到了一些同学的建议。我把这些综合起来加以改进,觉得效果很好;持续能力是个令我特别头疼的东西。我小学时其实就写过小说,当时还在班上刮起了一股写小说的热潮。但我的小说常常是写了一点点就中止了,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初三暑假写小说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我看了一部电影,结尾有一句话:“曲终未必人散,有缘自会重逢”。我把这句话发到空间里。有个同学跟我抬杠,问:“曲终未是谁?把人都逼散了,好可恶!”我也开玩笑说:“他是一个魔头……”后来我也是开玩笑一样地写了《曲终未传奇》,也许是长大了,有了责任感,竟一直写了下去。我想,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这一份坚持吧!

  我从老师的书里看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文章,发现真的个个都是人才,尤其是彭超学长的《三国故人叹》,让我特别崇拜。豪气与柔情并存,一句话概括一位三国人物的一生,非常值得我学习。

  要说的也就这么多,以后再看几遍,相信能有更多收获!

  作者:周翔

  公众号:深圳波波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7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