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唯美散文:都说李家好风光
学习啦:《都说李家好风光》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李家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说起李家乡其实和我家有很深的渊源,波及全国的人为灾害引起的自然灾害,还那么顽固地存在于父母和哥哥们的记忆中,什么时候提起来都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哪些刻在脑海中,长在记忆中,融在血液中,蚀在骨头中的记忆,如大山一般屹立。虽沉默不语,但却时时存在。父母亲最深恶痛绝的行为莫过于浪费哪怕是一口饭,一块馍。爷爷的早逝,带给我们全家的是致命的打击,当活下来变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时,白皮亮肉的姑姑毫不犹豫地嫁到了李家乡,据母亲说,在当时,相对于重赋的川水地区来说,李家乡无异是个富饶的地方,起码在母亲饿得昏倒在灶火门口时,姑姑家还有洋芋和清油让父亲带回来。世事变迁,二十年之后,姑姑又把她的漂亮女儿嫁到了我们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姑姑迂回曲折的回了家吧?
故此,李家乡的单科村是从小萦绕在耳边的一个名词。但不知为什么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因缘际会,今天才踏上了姑姑生活过和长眠的地方了。
坐在车上,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这路,堪比互助的慢十二盘。“荜幸褴褛,以启山林”脑海中总是盘旋着这句话。我们的父辈联系交往该有多难呀!也许正是路的没有开通,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原始森林,虽然现在在峡谷中见到的郁郁葱葱的多半是次生林,但从小我就知道燃起来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地有肃穆感虔诚感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的树枝叫柏枝,有一种木质纹理细腻做家具也好盖房子虫子不会咬的好木材叫松木。看那些长在峡谷中的松树争高直指,身姿挺拔,努力争取阳光和水分。就会想起魏晋南北朝诗人左思把“郁郁涧底松”和“离离山上苗”的比较,的确,身处何种地势条件不是自身所能决定的,就像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一样。可松树哪怕一条缝中只有一丁点儿泥土都能生根发芽,倔强生长,即使是长在石缝里。这难道不给我们在逆境中长吁短叹,在顺境中浑浑噩噩的人有所启示吗?
无论站在那个地方和角度看,李家都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山涧溪流綜綜,清澈见底,流水激起的小浪花在阳光下如珍珠如碎玉,牛儿羊儿在坡地下悠闲的吃草,吃饱了找一处阴凉处歇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也只不过如此,无出其右吧?乡文化站周站长说他们的牛头顶蓝天白云,脚踩黄金矿产,吃的是冬春夏草,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城市的污染环境怎能与这里相比?李家乡有一百多户养羊养牛的专业户,他们在草场附近盖上简易的房子,经年累月围着牛羊转,生活无疑是简单和寂寞的。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一个个热情好客、心胸开阔。这是一个个在水泥丛林中生活的人是所无法比拟的。山坡的平缓处则是一块块的梯田,某些历史总会以某种形式保留或给人启示。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滚滚洪流中,所有的激情和力量都迸发出来了。虽然人没有战胜天,但却在地上留下了痕迹,那一层层的梯田一层层绿,中间又夹杂着金黄的油菜花,黄绿相间,气势宏大。比起门源的万亩油菜花来一点也不逊色。而且色彩丰富,更有层次感。有人说:坐在油菜花中间,就会有刻骨铭心的相思涌上心头。可我坐在油菜花海中,看着满眼的流金溢彩,微风吹过,满心满肺都是青草混合着花的清香,只有独享那一片为我盛开的花海的喜悦,什么人都涌不上来,越使劲想,脑中越是一片空白。最后只得无可奈何笑笑放弃。跟仓央嘉措的“默想的喇嘛面容,很难来到心上;不想的情人面容,时时浮现在心上”还真有不同呢?
苏轼曰: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宝藏。每一种小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和美。就像契科夫所云,大狗在叫,小狗也在叫。每一朵小花都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所,看到那些摇曳在微风中形态各异的小花,你不禁会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不为人了解的秘密。大朵花以其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花瓣博人眼球,而小碎花却以繁多和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当然,花朵并没有取悦人的责任和义务,她只管春开秋凋,你喜欢也罢,讨厌也行。她依旧在那里,不喜不嗔。以序而动,以时而发。人要做到这样,该有多好!
最让我感慨的是一种叫银露梅的花,一丛丛长在山坡上,花朵虽小,但开得密密麻麻,不由让人心生欢喜。同行懂植物的朋友告诉我,开百色花的叫银露梅,开黄色花的叫金露梅。单瓣的花,黄色的蕊,跟梅花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有个“露”在在中间,是不是花期很短,有人告诉我,花期并不短。我虽然没有见到金露梅,但想到梅花收获了古今中外那么多人的赞美,而银露梅却在这山野自开自败,给人们默默地带来欢喜,这跟劳作在田野里的父兄真的很像啊!
天是蓝的,地是阔的,李家人是热情的,无论是忘忧的风声,变幻的云涛,还是苍翠的林海,无不流芳醉人。虽然只是匆匆一晤,但在我的心目中,李家的山如郭熙《山水训》所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走进城市的滚滚车水马輪中,尾气和雾霾扑面而来,想起李家的山清水秀,青枝绿叶,不知何时能再见一面?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公众号:化隆文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