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白干的故事:衡水老白干的传说
学习啦:此文是思乡曲,撩动游子回家的心。此文是文化流,把酒家乡文化播撒在是人心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衡水老白干的传说》。
在我的家乡衡水,酒文化根深蒂固,衡水老白干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衡水老白干酒,可追溯到汉代,正式定名于明代。衡水老白干酒传统的酿造工艺世代流传,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造就了芳香秀雅、醇厚丰柔、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
所谓“老”,是指历史悠久;“白”,是指酒质清澈;“干”,是指酒度高,达67度。其味“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具有清香味浓而不烈,度低(58度)绵软不淡,入口回味悠长的特点。
早在汉代时,对衡水酒的兴盛和酒品的质佳就有文字记载。到唐代酒业仍盛,衡水酒名声更响。在清代名著《镜花缘》中便有“冀州衡水酒”。诗人王之涣在衡水任主簿时也甚爱衡酿,直到宋代,衡水的酿造业依然兴旺不衰,传有“开坛十里香,飞芳千家醉”的故事佳话。明代建国,衡水酒的质量更高,有了“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压江南第一家”等赞美衡水酒的佳谣。明朝嘉靖年间,衡水酒取名“老白干”。“老”指其生产悠久,“白”是说酒体无色透明,“干”指的是用火燃烧后不出水分,即纯。这三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衡水酒的特点。之后衡水酒便以“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这三香著称扬名。
衡水老白干酒在民间尚有许多优美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滏阳河畔有一个桃花盛开的小村庄,村口有一家酒店——桃花村酒店,高挑酒旗,上书“老白干酒”。掌柜的是一位40多岁的寡妇,人称薛二嫂,她经营的是前店后坊,生意兴隆。一日,店里来了位白发老石匠,开口讨酒喝,日复一日,照常喝酒不付分文。薛二嫂找机会问老石匠原因,老石匠说:“你们这儿的酒不是‘老白干’吗?为什么还要钱?”薛二嫂说:“不错,我们这儿的酒是叫‘老白干’,这种酒是我祖上几代人留下的老作坊酿造的,这酒洁白纯正,酒度高烈,点燃后不留水份,所以我们这里的人都把它叫‘老白干’。这酒是我们自己酿的,老师傅只管喝,有钱付钱,无钱白喝。只要能给‘老白干’扬名就行!于是薛二嫂依然为老石匠敬酒端菜,殷勤招待。为答谢薛二嫂,老石匠在她家后院独自动手凿出了一口水井,完工后,老石匠却在井旁化作一缕轻烟而去,众人无不称奇,只见井中清水潺潺,波光粼粼,于是按上辘轳,汲上井水,竟然是清明的甘泉水。用此井水酿酒,酒味更加醇香可口,风味独特,因此,各地制酒匠人,纷纷在此附近建坊,用此井水酿酒,此地日益兴旺发达。数百年后,小村庄也就变成了衡水城,用此井水酿成的独具风味的衡水老白干酒更是名声远扬。
衡水古称桃县,唐中宗神龙年间,大诗人王之涣曾在桃县任主薄。据说王之涣非常喜爱老白干酒,吟诗作赋时,常要饮酒助兴。相传王主薄还请鲁班的徒弟喝过老白干酒,那横亘桃城,古石嶙峋的老拱桥,便是鲁班的徒弟酣饮老白干酒后,酩酊之中露绝术,妙手建筑而成,并且顺手牵羊不知从哪方挪来一尊青石麒麟,至今还蹲在老石桥头。衡水民间至今感念王之涣的政绩功德和鲁班徒弟的神工绝艺。
相传元朝画家王冕一日来到衡水,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冻得他瑟瑟发抖。忽见一处茅舍,他决定进去避避风寒。舍内有一老者见他如此凄冷,遂取出白酒一壶,请他饮下驱寒,王冕也不推辞,一杯一杯喝下肚,情不自禁地说道:“一杯香,二杯甜,三杯香甜惹人馋,连喝十杯皆愿干”,并向老者询问此为何酒,老者微笑而答:“此乃衡水老白干酒,这个地方到处都在产酒啊!”王冕带着感激离开茅舍,走出老远仍在自言自语:“衡水烧锅到处有,琼浆玉液日夜流,来到此地不喝酒,枉在世上走一走!”
公众号:一轮红日刘姥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