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书评:论《百合花》中的“女性视角”
编者按:《百合花》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当人们看惯了战争的宏大和残酷之后,你仍然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最后的那一丝温情。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百合花》书评。
《百合花》是茹志鹃于1958年3月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原籍杭州,生于上海,主要作品有《百合花》 、《静静的产房》 、《春暖时节》 、《如愿》 等。本文主要的探讨对象是她的作品《百合花》 。
作品《百合花》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结识了老乡——一个害羞的通讯员。在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找了当地一个新媳妇借却遭到了新媳妇的拒绝。在“我”的帮助下小通讯员从新媳妇那里借到了作为她嫁妆的新被子,他临走时把自己的衣服挂破了,后来这个新媳妇来帮忙擦洗伤兵,通讯员牺牲。新媳妇为他缝衣服,并把自己的新被子盖在了他的遗体上。
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相对于作品的其他方面,我更关注作品的视角问题,这篇文章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
什么是“女性视角”呢?
所谓“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的心理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与本文时间相差不远的杨沫的《青春之歌》也是这样,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它关注女性角色心理历程的转换过程,以人道的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并用女性化的笔触展现出来。
为什么可以说它是“女性视角”呢?
其一,在取材上从小处着眼,她所描写的就是最普通的战士,最真实的老百姓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将军,伟大的领袖如何如何。她去勾画有意味的生活侧影,善于细致、深入的探索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在普遍追求宏大、严肃风格的文学时代,她的作品是文坛上一缕清新的风。
其二,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纵观整篇文章,从各处的描写中可见一斑。例如开头对景物的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潮湿的香味。”这是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的描写,不够宏大,但却足够真实,足够细腻;再比如“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一般人看起来是战争化的“伪装”,到了作者这里,倒成了“装饰点缀”;至于那“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的描写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最初与通讯员的谈话,不是多么革命化的话题,就是普通的家长里短,这又哪是其他那些宏大的视角所会描写到的内容;不停的回忆家乡的场景,以及描写到的几个来帮忙的普通妇女的羞涩就更可以说明问题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女性视角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茅盾曾经这样评价这篇小说“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个短篇小说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这是茅盾对作品为数不多的赞叹之语,也说明了文章的细腻程度。
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当时的文坛上并广为人们传颂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样作品的出现并盛行并不是什么偶然,一方面是扎根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首先,在经济角度上来说,当时全国上下大炼钢铁使得经济出现“虚假繁荣”的现象,领导人对经济做出误判,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却忽视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轻工业等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业极其不发达,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温饱。一部分人开始思考革命的意义,“大鸣大放”的文章相对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作家开始关注人民的疾苦与日常的细节。这无疑催生了女性视角开始在各类文章中大放异彩,因为它可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进行描述为优势在文坛驰骋,这是其它的视角所不能够很好展现的。
其次,在政治角度上来说,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反右派斗争在这时正火热。人们彼此不信任对方,造成了社会集体性的“信任危机”,形势紧张,人心不古。每当在这种时候,人们在追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方面总是有天然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战争时期的美好人性,在这样的怀念的潮流的影响下,女性视角无疑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更为细腻生动,它是以女性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它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精神避风港”,由此也更加可以唤起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下淳朴人性的呼唤。
最后,在文化角度上来说,文坛上长期缺乏“另一种声音”。人民的精神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甚至是匮乏,人们开始呼唤不同种类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由于女性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也使得一部分人的“女性意识”觉醒,开始自主的去发出属于女性的声音,这也催生了“女性视角”作品的出现。
从作者个人的原因来看:
作者自幼丧母失父,和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去世后,进入孤儿院,后又进入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由此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芽。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到杨沫的影响,身为老师的身份又给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当时是小学老师,她平时接触最多的也是孩子们,心理也会相对比较单纯和偏向于女性化,文如其人,作品自然也会流露出这样的特性。
由此,文坛上出现了这样的作品。
女性视角的好处
不可否认的是,《百合花》的出现无疑是当时文坛上的一股“清流”,给当时中国文坛增添了多样化色彩。
其一,由于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写一段故事或是一份情感,且大多数由女性书写。与别的作品相比,它无疑是更为细腻的。这并不是我的刻板印象或是怎么样,女性更胜一筹的心思的细腻在其他女性的作品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例如前文提到的杨沫的《青春之歌》乃至是后来冰心的作品抑或是我们如今熟知的席慕蓉等人,无一不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打动人心的。
其二,与其他一些逻辑性较强或是热情赞颂新中国的作品(如《红旗谱》等)相比,《百合花》这样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讲,就是更为“接地气”,它更能去贴合普通民众的心理,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三,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正是由于它较强的抒情性,让它成为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们心中的一块“避风港”。
女性视角存在的局限性。
其一,女性视角大多由女性作家书写,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偏向于扁平化。如严歌苓的大部分作品中,人物形象较为单一;再比如如今大火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桀骜却深情的天狼星,深不可测的斯内普教授,一生曲折的邓布利多校长,懦弱却又勇敢的罗恩。这一切的男性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但唯独赫敏,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只会争着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好学生形象,性格单一而不具备复杂性,甚至连她的变化也不像其他男性人物那样大。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做赘述。
其二,女性视角出发,会更容易去注重所谓“得体的优雅”,而不去勇敢的揭露与鞭挞社会的黑暗面。这并不是说女性就不能担当起社会的重任。但是,在《百合花》中,我们看到的人物形象似乎都是“好的,美的”,即使是新媳妇不愿意借被子,但最终在“我”的劝说下,还是“大义凛然”的借出了自己的新婚嫁妆。当然我并不是说做出这样的设置不恰当或是怎么样,只是说,作者以女性视角出发,会不自觉的将人物美化成自己心中的样子,描绘成一个在“幸福旋涡中的女神”的形象。她们会去避免描写社会的黑暗面,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却又是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得不去或者说是更值得去关注和描写的。
其三,在行文中,女性视角会使得文中出现大量的细节。适当的细节当然会增加文章的色彩,可是随处可见的细节却会使文章变得繁复冗杂,从而使原本想要表达的主题弱化甚至掩盖掉了原本的主题,喧宾夺主。
其四,人们对女性视角作品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该类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使它的发展就像是大家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永远走不出上海的弄堂里一般,似乎它永远都应该是这样,它应该按照人们想象中的路线去发展一样。你不能逾越这个边界,你要永远的待在这个框框中去进行你的写作,只因为大家希望你是这样的。
是否可以避免女性视角的局限性?
当然可以!文学史上自然也有以女性视角写出巨著的,《简·爱》便是这样一部巨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一位女子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恋爱经历为主线,塑造出了一位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人物形象。她描写的也是女性,她也是女性视角,但她并没有拘泥于女性狭小的世界,而是热情讴歌赞美独立的女性形象,让其中的女性人生无限的被拉长延伸,描绘出了一个女性的大写的人生,由此成为巨著。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小人物的世界是没有价值的,小人物的世界决不应被忽视,恰恰,文学需要这样的关照与发掘。《百合花》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百合花》应得到的赞颂。
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看待“女性视角”的作品呢?
我认为,女性视角的确应该被发现,应该被重视,应该被推崇,但被发现被重视被推崇的,应该是更为完备的“女性视角”。它可以以“小细腻”窥见“大情怀”;可以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关照这个世界;它既能“俯下身”也能“向远望”。它规避了“女性视角”的局限性,变“废”为宝,使作品更加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
现如今,“母性书”“父性书”都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这无疑是可喜的。我们应允许和鼓励其存在以实现文学的多样化,由此推动文学的良性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女性视角在本文中并没有成为“绊脚石”,或许它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仍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而这篇文章也仍然是文学洪流中一朵瑰丽的浪花。当人们看惯了战争的宏大和残酷之后,你仍然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最后的那一丝温情。
作者:刘若凡
公众号:三十六摄氏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