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棉枣的原创随笔写作:舌尖上的平氏——棉枣
编者按:绵枣俗名地枣、粘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棉枣,储存了几代平氏人的味蕾,也深藏了几代平氏人的记忆。下面我们来看看《舌尖上的平氏——棉枣》,了解一下棉枣吧。
绵枣俗名地枣、粘枣,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木。其汁液较少、甘甜适口、品质佳,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棉枣不仅药用价值高,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棉枣,储存了几代平氏人的味蕾,也深藏了几代平氏人的记忆。记忆里的棉枣,是在割麦的季节才会有的。那时,会经常有乡下的人拉着一辆架子车或者挑着担子,驮着个木箱或者竹筐一类的,里面多数是放一个大的盆子或者一个瓦罐,里面盛装着的就是我们看了会流口水的棉枣。那个年代钱很值钱,花钱都是论分花的,好像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盘子。卖棉枣的收了钱,小心仔细的掀开蒙在瓦罐上的遮布,然后拿个类似于小漏勺的工具,小心翼翼的从瓦罐里捞出,再盛倒盘子里。吃棉枣是很讲究的,需用竹签插着棉枣,然后再一一送到嘴里。记忆里的棉枣,颜色是酱褐色的,略带甜味,黏黏的。至于为何吃棉枣都是用竹签叉着吃,现在想想,大概是太过珍贵吧。因为珍贵,所以珍惜。
写这篇文章时,专门查询了很多相关资料,得知棉枣竟然有很多功效,它是一种治疗肾炎、咽炎的奇效药物,还有很多医用功能和医药价值,就像我开头文章所描述的那些。然而,棉枣在我幼小的心里,我只知道,谁家小孩不小心被麦芒卡着喉咙了,吃几粒棉枣立马就好。那个时候,也许淘气,也许肚子饿,我们经常有被麦芒卡住的痛苦经历,不管是吞咽馒头(不经咀嚼)还是其他办法,似乎都没有吃棉枣管用。
程湾的南山里应该长棉枣的,它有着韭菜一样的叶子,下面埋在土里,有杏核大的根,像蒜那样,这就是棉枣。棉枣是有毒的,不能生吃,需要煮三天三夜才可食用。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小火一直煮,期间得不停地把漂浮在上面的白沫撇去,然后再加清水继续煮。至于为何非得要煮三天三夜,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从查取,大概是因为棉枣的毒性太大,需要长时间不停地煮,才能将它的毒性去掉,变成可口的美味吧。关于烹煮的时间,我还是咨询过很多人的,特别是年长的人,他们的说法大都一致,甚至有人说的要煮时间更长,需七天七夜。古人说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烧柴也是一件大事。吃个棉枣竟然要连续烧柴三天三夜,那要浪费多少柴火。可见,棉枣卖得贵一点还是有依据的。
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棉枣了,前些天,听老乡们说早几个月在县城见过有卖的,二十元一斤。价格高低暂且不说,因为棉枣属于野生品种,数量肯定已不多,能挖到一定数量已是很不容易,况且还要加工,虽说现代好像不再发愁柴火,但是不管烧什么也得费一番功夫。所以,良子以为,这东西能保留,还有人愿意花费功夫做它,我们还能见到,还有机会品尝到,应该感到庆幸。
棉枣的美好记忆,应该是和花几台(音,一种糯米做的圆形的食物)在一个时期的美好回忆,那是储存在大脑深处最原始的味蕾记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大约也就是百十年,相比较短暂的人生,我更期望这种文化的传承可以无限的继承下去,因为它寄托了几代平氏人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念。
我也知道,就算我现在能吃上一口棉枣,也未必能吃出年少时的味道,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足矣。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