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关于延安的散文随笔:仰望延安

凤婷分享

  编者按:仰望延安,山头巍巍矗立的宝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多年向往延安的千千情结,此时在黄土高原的劲风里纵横翩飞。

  寻梦千里,穿越浩瀚,带着心中缱绻的柔情和奔涌的铁血,我走近延安,一种沁入骨髓的敬畏终于变成踏实的亲触,激情早已在胸中蠕动,多年向往延安的千千情结,此时在黄土高原的劲风里纵横翩飞,不顾远道而来的疲劳,我扑向延安。

  那是一个怎样的黄昏啊,一首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的歌谣仿佛从天边传传来;“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我静静地站立在宝塔山下,历史的烽火狼烟已经朦胧在我的眼前。疾风骤雨的1935年,一群衣衫褴褛的军队来到这里,鞍马劳顿,安营扎寨,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决策抗日救国的办法与策略。这就是艰苦卓绝的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的时刻。此后漫漫十三载,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座古城,惊天地,泣鬼神。

  延安,只能仰望!

  我怀着敬畏之心在延安的土窑洞前迆行。从凤凰山到清凉山,从杨家岭到枣园、王家坪,一孔孔如同一座座丰碑,无声地站立在黄土高原的群山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我走进去窑洞,听讲解员娓娓道来历史的细枝末节,再抚摸那仿佛还散发出热度红光的油灯,心灵便骤起震颤。后人们俗称的“五大书记”曾在这里进进出出,运筹帷幄;毛泽东曾在这里写下许多篇光辉著作。1938年春,在凤凰山麓,他写下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论持久战》,当时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有些人认为“战必败”,也有些人幻想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能迅速取胜。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毛泽东指出: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一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追悼警卫战士张思德时发表《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和朋友们坐在张思德烧过的炭窑前,再次高声朗读这篇文章,便滋生出些许新的感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决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

  听到这样的声音,亲切地感受到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人是多么可亲可敬。对照现在有些人渐行渐远的举止行为,深感从严治党的艰巨与必要。

  一到延安,我搁浅的思绪便注满波澜壮阔的浪涛,延安精神是那么强健地鼓舞人的意志,那种不屈不挠、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身体力行让我久久地回味,早年,一批批热血青年,历经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有人在日记中所表达坚强信念:“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可见延安的无限魅力。

  徜徉延水河畔,,仰望承载延安精神的宝塔山,心中时时弥漫革命历史的芬芳,一个个零碎的感人故事总是从敬仰的思绪里飘然而出。1942年正月,贫苦农民杨步浩听说毛主席也有生产任务,也要同战士一样开荒种地。心想,毛主席为咱受苦人翻身解放,能过上好日子操碎了心,于是就产生了替毛主席代耕的念头。延安县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灿烂的夏天,小麦丰收了,杨步浩将碾打的第一场麦子送到杨家岭,为毛主席代交了第一担公粮。充满真情地说:“我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呀!” 1945年11月18日,是杨步浩40岁生辰,毛泽东也派代表前来庆贺,并送给他一幅亲笔书法 “与人民同寿”。后来,陕北人民给毛主席送来一幅匾:人民救星。这就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

  那时的共产党人纪律严明,时时注重以身作则。抗大六队队长黄克功自恃劳苦功高逼婚杀人,在延河滩上,把拒绝他的求爱的女人打死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明镜高悬,义愤填膺,对其处以极刑,毛泽东专门致信予以支持和肯定。

  这是一群深明大义的人。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毅然决然亲赴重庆,表现出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我党谋求和平、民主、团结的最大诚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抚摸历史,抚摸窑洞里珍贵的照片和文物,抚摸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个春秋,抚摸岁月。

  我看见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渐渐理清一条光明清朗的思路,我看见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杂乱无章的战争废墟里耀然而出,于是我沿着纪念馆的展陈通道,领悟伟大的延安精神。我紧紧跟在美丽的讲解员身后,听她娓娓道来,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这样的学习给了我一种无法替代的亲切与真实,给了我一种无以伦比的生动与活泼。写到这里,我猛然想到,毛主席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题的校风不就是这样八个大字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1936年6月1日,以西北红军大学为基础,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党中央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到红大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我党、我军培养军政人才。1937年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兼任“抗大”教委主席和政委,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而今位于延安市北二道桥街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门楣依然古色古香,意味深长。

  神奇的一幕就出现在这个时候,当我们站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虔诚地向革命先辈敬献花篮,天空的太阳周围出现了一圈五彩的光环,导游说,这种现象并不多见,我思忖这是否就是人们所期盼的美到极致的心灵融通,这心诚则灵的美丽承载,将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小心收藏。我仰望延安。

  仰望延安,山头巍巍矗立的宝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

  啊,延安。我想真诚地对你说,我们这群人来自黔南,我的家乡正在开展“晋极升星、好花更红”的先锋创建活动,这是对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好花红》是黔南布依族一首优美的民歌,那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强健的传统与精神鼓荡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的豪情,黔南儿女正书写属于这块热土的浪漫与风流。

  作者|尹卫巍,笔名声威

  公众号: 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