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札记:以“整合优化”不断逼近“轻负高质”
编者按:《以“整合优化”不断逼近“轻负高质”》讲述了要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想要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的老师,不妨来看一看。
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代名词。但是语文素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明确语文素养这一宏大目标内部的要素。按其重要性我想可粗分为下列四项。
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这是语文素养中的根基。喜欢阅读、喜欢表达、对语文学习始终有新奇感。唯有如此,才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实在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第二是养成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养的过程,习惯举足轻重。
第三、以语感发展为核心的言语智慧,具体地说就是“听说读写”领域的语文能力。
第四是基础的语文知识。这里包含着把语文的本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当然这四者有相互重叠之处,相对来讲排序越靠后,其显性程度越强,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实际教学中也越容易被重视。现在我们所说的课业负担主要来自后两个相对显性目标的培养。
轻负担高质量,是每一位中国教师的梦想,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不能承担之重。《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把小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而要把小学语文的过重负担减下来,笔者认为首先要改进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如何给常态课堂教学去肿、去繁、去蔽,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规划中必须体现整合优化的意识,方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减负提质。
一、顺势而为:教学内容需整合优化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有多种形态和领域,如果各自为政,就容易互相重复,这方面教材编写者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考虑。以单元编排为例,尽可能做到“左顾右盼”,上挂下联,尽量做到阅读教学、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间的互通和联系。这也为我们实施各种形式的单元整组教学提供了基础。
教师通过单元整体规划实施教学,必将大大缩短单元教程,减少单纯以篇为单位教学的无谓消耗,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举行“班级读书会”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从我们的实践看,这对于改善我们的常态教学,提升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具有重大价值。但如果这样的内容处理方式用在借班上课的公开教学,是无法体现单元整组教学的内在精髓的。
具体到一堂课,我们更需要有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意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无一不需要我们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考虑如何体现效益最大化。以课堂中经常出现的读写互动为例。很多老师的训练设计意图不够清楚,随意性大。导致写话雷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含量低。
下面这位优秀老师在执教《花钟》时的设计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1、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段话中用得好的词语。我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这样分有道理吗? 读一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绽开 苏醒
左右 大致
2、根据课文的介绍,我做成了一只有趣的花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有趣的花钟也留给我们一点遗憾,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怎 么办呢?老师找来了两种花。(出示图片 蒲公英花 早上六点 茉莉花 傍晚五点左右)
4、请你选一种花,也来写一写,什么时间,什么花是怎么开的?可以用上面这些词语来写,也可以用其他你觉得好的词语。
这个设计真正做到了顺势而为,不着痕迹。词语巩固积累、文本的理解深化、典范语言的迁移运用,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通过整合达到优化了的语文教学内容。
二、简约务实:教学目标需整合优化
常态教学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随意、宽泛。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师应当有目标主次的观念,一般应当是分为核心目标、一般目标、隐性目标。
核心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学生言语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这其实也是落实一般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平台和抓手。作为隐性目标,也是语文教学质量体系中核心要素——习惯和兴趣更应当从课程的范畴来考量,才更具有操作意义。
具体到一堂课来说,教学目标应当集中体现文本个性,便于操作落实本文独挡的言语训练点。如笔者的一位学员在执教《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呈现的:
1.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虎视眈眈”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兵马俑军阵的布局。
3.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有感情地朗读读课文
6.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本着突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这一主干目标,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并体现目标观察性、操作性和可测性的思考。我提出了修改建议,其第二次教学目标是这样呈现的: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第3、4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兵马俑军阵的布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描写兵马俑阵容、神态的语句,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秦始皇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的感受。
3、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仿写其他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目标集中才能使教学内容集中。“教学目标二”无疑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可喜的是还规定了达成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如“仿写其他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是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条件下;还有明确了不同能力所达成的不同程度描述。如目标一中只提出“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目标二则明确为“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三、放大效益:课堂环节需整合优化
一堂好课应如独特的艺术品,环节内部、环节与环节,无不应追求气脉相通,自然流转,圆融浑然,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产生张力,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以我们常见的低段复习词语为例,青年名师茹茉莉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是这样设计的。
这篇课文中生字大家已经和它们见过面了,现在你还认识吗?(出示卡片:一面是词语,一面是花盆图案,花盆图案既作为读词的奖励,又贴作板书)
1.认读“挑选”:故事中国王要挑选什么?
2.认读“王位”:当了继承人,就可以继承——?
3.认读“花种”、“种花”:为挑选继承人,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他们交换了位置,你还能读吗?
4.认读“宣布”:发下花种后,国王还宣布了一个决定,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并齐读:谁能用花种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5.认读“盛开”。
6.认读“一盆鲜花、一盆盆鲜花”,并结合贴图理解两者的区别。
7.认读“煮熟、发芽”(写空花盆卡片的背面),并用上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一个非常普通的复习词语的教学环节,承担了如此众多的教学功能。文本内容回顾、词语意思辨析、句子朗读指导,造句练习等看似互不相关的学习内容,随着复习认读词语的课堂进程,目不自然妥帖,浑然天成,真正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
四、化整为零:课堂作业需整合优化
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是形成语文的能力的要途径。但是常态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往往缺乏真正的规划和质量管理。
一是作业设计要有质量保障。以浙江省为例,在常态教学中,我们的作业主要来源是与教材配套的《课堂作业本》,缺少老师、学校依据学情建立的班本化、校本化的作业资源。
二是学生作业的效益要提升。现在做作业的时间主要在课外,或者集中在某堂课完成。一方面老师不在场,学生的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集中在某堂课完成,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估计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这种枯燥的作业课。
在我们组织的学科教改项目研究中,青年名师张幼琴老师的《语文课堂作业随堂化》可以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启示。这里的“随堂化”不是把课堂作业分割在几个课时进行完成的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动作。这里的“随”,强调的是基于练习的不同教学目标,结合课时目标的达成,适时地“随”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其主要策略如下:
1.课前“随”
一篇课文未教之前,老师们都会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为使预习落到实处,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如何检查呢?以低段为例,可以结合教材配套《课堂作业本》中的“认一认,读一读”(认读词语或认读句子)这类口头作业的题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二课时前,一般有复习巩固旧知的环节,那么《课堂作业本》中的“看拼音,写词语”这类题型是最好的复习题。课前下发作业本,上课后学生自觉地翻开作业本进行自我检测,完成后翻书校对,或与同桌互相检查,自主订正。
2.课中“随”
设计教学进程时,老师也需要研读《课堂作业本》。其实教材后面的问题在《课堂作业本》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重点句子的理解,写话练习等等。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书面题,讲练结合,既提升教学效益,由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课终“随”。
新授课结束前让学生做一点书面作业是比较常见的设计,但是真正在实施时往往时间不够,不了了之。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这已经是一大怪现象。低段可以指导学生写字,高段则可作适当的延伸练习,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如课堂作业本中的(课文内容续编、课文段落仿写、自由抒发感想等小练笔等。
浙江省教研室曾发布《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其中第六条明确指出:课内书面作业一般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我觉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六、课程意识:课内外要整合优化
“毕其功于课内,专致于教材”是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常态教学要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效益,教师还需要一点课程意识,适时引进课外的语文资源。以课外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为例,完全可以做到课内外整合,通盘考虑,一箭双雕。(略)
常态教学是教育真正的田野,语文教师教师就如一个农夫,不仅需要辛勤,更需要懂的如何运用整合优化的教学思维去规划课程实施,芜存菁。我们希望小学语文常态教学的田野上,能结出更多的“轻负高质”的硕果。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